「文化透過逝者的力量延續了自身。」 (Culture perpetuates itself 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dead. 柏森試譯)
──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
初閱讀此書時驚訝地發現,作者大量引用了義大利人類學者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的論述,尤其是從《死者的領地》(The Dominion of the Dead ,書名暫譯)一書中,從考古經驗切入到現當代人類面臨到的問題:我們該怎麼面臨對「他者」的數位遺物,以及這些數位遺物有什麼影響力。
談論遺物,必談死亡,《雲端亡魂》這本書並非教會我們怎麼面對商品的轉移——使用「遺物」而不是「遺產」一詞也許就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從商品概念去看待數位生活。它應該是我們人格養成,以及新形態社會建構的一部分,並且從文化層面來討論死這件事——除了探討現今的資訊安全或隱私問題,更核心的部分在於談論死之後的事情與概念:死,並不是消失,它比遺留更加強悍,是延續。而我們這個時代將要面臨的是,當我們死亡,那個在網路上延續下來的「自己」該何去何從?
這讓我想到日本藝人菅田將暉曾在日劇《dele 刪除人生》飾演「刪除人生」事務所的助手,其業務就是協助顧客在去世之後刪掉不想讓人看到的資料。他需要潛入身故人的家中,或是喬裝自己與死者的身分。他非但不能讓其他人看到這些資料,也要成功將這些資訊刪掉。道理很簡單,這些硬碟、雲端、網路中的資料與文字,是組成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比平常的自己還要真實——身故人周遭的親朋好友會千方百計阻撓,甚至窺探身故人的秘密。
VIDEO
或許我們可以說,身為一位父母親或伴侶,本來就有窺探親近之人的好奇心,但讀者們不妨轉念一想,人類為什麼下意識想要窺探死者隱私,除了滿足好奇之外,是否有更裡層的機制是我們不曉得的?
最簡單的答案是:因為生者從未真正瞭解死者。
➤在虛擬世界的言語只是數據資料,或是活過的證明?
本書前半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數位遺產在美國與歐洲的法律中,定義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財產,後者是人格權——若以財產來看,我們的數位足跡不過是資本家的數據資料,我們在網路上發言,就像買了一個互通有無的樹洞,往裡頭傾倒的語言垃圾,大家都看得到;若以人格權來看,即是我所說的一切,我所寫下的一切,就算是廢文與抱怨文,也都組成了我漫長一生的局部。
當我們看見亡故的親近之人曾經居住的房間,也許是多座小山的垃圾堆,滿地的便當盒與鋁罐,以及各種腥臭沾黏的液體──但我們的目標是死者的電腦或手機平板裝置,因為我們相信,這些髒亂並不代表他的人生;他的人生應該還在我眼睛所看到的表象之外,存在於其他地方:網路上的言論、攝影的照片、喜歡的書籍、蒐集的珍藏品⋯⋯
在法國電影《美好的早晨》(One Fine Morning )中,當女主角的父親因疾病失智,要被送到養老院時,前妻與現任妻子開始討論是否要把父親故居中的藏書丟掉,唯有女主角堅決反對:「是這些書組成了我的父親。」這些藏書可真豐富:卡夫卡、齊澤克、海德格、黑格爾⋯⋯足以讓旁觀者想像出一個哲學教授的父親形象。
這位父親的一生因為這些書中的思想,嫁接出更多生命經驗;思想被延續了,視野擴充了,使得庸碌的人生體驗變得與常人不一樣——日語有一個詞彙「追體驗」(ついたいけん ),意為能夠藉由閱讀、觀看或感受藝術品,來延長自己的體感經驗。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件無可複製的藝術品,尤其在資訊更容易取得甚至超載的年代,我們更想去瞭解,他者突然被中斷的餘生。
於是,這樣的追體驗企圖,讓我們漸漸不害怕死亡。
社群媒體讓我們回到一種「返祖」生活:一個被死者環繞的社會,就好像石器時代的人們,與先祖的遺骸共居。社群媒體上的帳號一個個變成「紀念帳號」(已亡故),我們可以輕易地觀看這一座座數位墓碑。
➤數位遺產延長哀傷,放慢悼念
但其實現代社會是很害怕死亡的,我們害怕屍體,擔心一切關於死亡的事物圍繞在身邊,死者被移除於生活領域。天天都有死亡發生的世界中,社會卻盡可能讓人們不注意到死亡的存在;人們逐漸將死亡當作禁忌或問題,而非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但社群媒體與網路解開了「忌死」的狀態。突然,我們好像願意觀看過去的時間——死者的時間。當一個人死亡,甚至當我們剛剛認識某個讓自己傾心的名人,但他早已逝世,我們會貪婪地去搜尋他的社群媒體、部落格等等數位足跡。
例如我有一段時間很著迷於小說家袁哲生,除了閱讀他所有的作品,我還想知道他未曾發表在紙本上的東西。我在「痞客邦」找到了他生前發表的閱讀札記,我好像能短暫獲得他的閱讀視野,也能藉由互文去共情他所關心的一切。那一段時間,我很痛苦。不只是延遲的死訊讓我陷入哀悼的情緒(儘管現在看起來很沒必要),而是我的時間感好像因為搜尋了大量死者的回聲,逐漸放緩了。
人類具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那就是我們擁有時間感:將自己投射到一個名為「未來」的不存在之海,並且漫遊在名為「過去」的不真實大地。而痛苦延長了時間,就好像當我們面臨飢餓,便會瘋狂想起過去擁有飽腹的時刻,並寄望將來不會再有這種感受。
數位遺產的問題也許還有這個方向:不再忌死,但偶發性陷入哀悼,因為我們擅自繼承他者的時間,並在痛苦中,讓自己的時間延長:我們庸常的餘生會因某人的生命定格而延長,儘管這段傷停時間很痛苦,但足以讓我有一小段感官上的時間暫緩,去重新思考下一步該麼走。
在哈里森的論述中,死者其實是來幫助我們重新奪回時間:只要我們回顧那些關於毀滅的各種景物(無論是想像中的還是現實),都可以把這份想像力回到人性的考量上——例如廢墟或大海,在各民族的書寫中都是末日與啟示的意象,道理很簡單:廢墟比先祖曾經棲居的世界更持久一些,而大海比先祖所處的環境更橫亙。廢墟是人類存在的集合,廢墟的奇觀揭示了毀滅的事實,但同時也揭示了生存的事實——每當我們重新重視它們,就會重新開啟與繼承前行人類的時間。
➤肉身消亡前,思考將在雲端留下什麼印記
波蘭有一位我很喜歡的詩人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曾說:「我是地球公民,不僅是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繼承者,還是幾乎所有無窮時間的繼承者。」他的演講稿〈協定〉(〈The Pact〉,暫譯),描述某個考古學者發現石器時代中期的一副人類骨骼,他全身受損,似乎是遭受野獸攻擊後死亡,其右臂安放一條5個月大的小狗骸骨,也同樣骨骼受重傷。
考古學者判斷,他們是一同狩獵時遭受重傷,家人將其埋葬,而入殮的姿勢就像是狗主人單臂將狗兒攬入懷中。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這座墓場可能就在族人的居住地附近,甚至就埋在居住地正下方。這是一份愛的協定——愛被延續了,時時刻刻放在我們身邊,狗兒永遠是我們的銘記,牠們的墓塚足以讓我們擁有歸屬感。
死者延續(或者打造)文明,網際網路就是新的居所。各位可以想像現在存留在伺服器中的「論壇」,就是一座座廢墟,紀念帳號就是如同前述說的石器時代的人們,留下了愛的協定。我們的哀傷模式不斷變動,在線上的失落表達也日益更新。
儘管死者的肉身消亡,但他們的存在會持續在社群媒體上發酵,變成一個死者國度,我們可以輕易地使用手機進去參訪。只是未來唯一要擔憂的是,這份參訪的權利,是否會完全掌控在資本家手上?畢竟,在一個逐漸以情緒變現的年代,歸屬感可能是最好發大財的所在。
這本書也許是網路世代居民必修的一門課,因為這不是對未來的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成為優秀的檔案公民、注重隱私人格權、重視自己的身後事——這是現代社會的全新考驗:成為一名好祖先,並思考自己該留下哪種協定,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後世的發展。●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The Afterlife of Data: What Happens to Your Information When You Die and Why You Should Care
作者: 卡爾.歐曼 (Carl Öhman)
譯者:傅文心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卡爾.歐曼(Carl Öhman)
瑞典思想家,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英國研究潛力新人獎得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政治科學助理教授。研究專長包括AI人工智慧的政治倫理學、數位遺物及深偽技術。
Tags:
(底圖來源:Unsplash)
數位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消費等許多行為都在網路發生,言語音容、思想情緒都會在雲端留下紀錄。一旦過世,這些虛擬空間中龐大的資料與檔案將如何處理?歸屬為何?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的界線該如何判定?瑞典思想家卡爾.歐曼(Carl Öhman)從哲學、人類學及考古學等面向切入,剖析當代社會面臨的生死、記憶與科技倫理等議題。《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即將於4月底出版,本刊搶先刊登作家曹馭博的推薦文〈成為好祖先的協定〉,以饗讀者。
初閱讀此書時驚訝地發現,作者大量引用了義大利人類學者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的論述,尤其是從《死者的領地》(The Dominion of the Dead,書名暫譯)一書中,從考古經驗切入到現當代人類面臨到的問題:我們該怎麼面臨對「他者」的數位遺物,以及這些數位遺物有什麼影響力。
談論遺物,必談死亡,《雲端亡魂》這本書並非教會我們怎麼面對商品的轉移——使用「遺物」而不是「遺產」一詞也許就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從商品概念去看待數位生活。它應該是我們人格養成,以及新形態社會建構的一部分,並且從文化層面來討論死這件事——除了探討現今的資訊安全或隱私問題,更核心的部分在於談論死之後的事情與概念:死,並不是消失,它比遺留更加強悍,是延續。而我們這個時代將要面臨的是,當我們死亡,那個在網路上延續下來的「自己」該何去何從?
這讓我想到日本藝人菅田將暉曾在日劇《dele 刪除人生》飾演「刪除人生」事務所的助手,其業務就是協助顧客在去世之後刪掉不想讓人看到的資料。他需要潛入身故人的家中,或是喬裝自己與死者的身分。他非但不能讓其他人看到這些資料,也要成功將這些資訊刪掉。道理很簡單,這些硬碟、雲端、網路中的資料與文字,是組成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比平常的自己還要真實——身故人周遭的親朋好友會千方百計阻撓,甚至窺探身故人的秘密。
或許我們可以說,身為一位父母親或伴侶,本來就有窺探親近之人的好奇心,但讀者們不妨轉念一想,人類為什麼下意識想要窺探死者隱私,除了滿足好奇之外,是否有更裡層的機制是我們不曉得的?
最簡單的答案是:因為生者從未真正瞭解死者。
➤在虛擬世界的言語只是數據資料,或是活過的證明?
本書前半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數位遺產在美國與歐洲的法律中,定義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財產,後者是人格權——若以財產來看,我們的數位足跡不過是資本家的數據資料,我們在網路上發言,就像買了一個互通有無的樹洞,往裡頭傾倒的語言垃圾,大家都看得到;若以人格權來看,即是我所說的一切,我所寫下的一切,就算是廢文與抱怨文,也都組成了我漫長一生的局部。
當我們看見亡故的親近之人曾經居住的房間,也許是多座小山的垃圾堆,滿地的便當盒與鋁罐,以及各種腥臭沾黏的液體──但我們的目標是死者的電腦或手機平板裝置,因為我們相信,這些髒亂並不代表他的人生;他的人生應該還在我眼睛所看到的表象之外,存在於其他地方:網路上的言論、攝影的照片、喜歡的書籍、蒐集的珍藏品⋯⋯
在法國電影《美好的早晨》(One Fine Morning)中,當女主角的父親因疾病失智,要被送到養老院時,前妻與現任妻子開始討論是否要把父親故居中的藏書丟掉,唯有女主角堅決反對:「是這些書組成了我的父親。」這些藏書可真豐富:卡夫卡、齊澤克、海德格、黑格爾⋯⋯足以讓旁觀者想像出一個哲學教授的父親形象。
這位父親的一生因為這些書中的思想,嫁接出更多生命經驗;思想被延續了,視野擴充了,使得庸碌的人生體驗變得與常人不一樣——日語有一個詞彙「追體驗」(ついたいけん),意為能夠藉由閱讀、觀看或感受藝術品,來延長自己的體感經驗。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件無可複製的藝術品,尤其在資訊更容易取得甚至超載的年代,我們更想去瞭解,他者突然被中斷的餘生。
於是,這樣的追體驗企圖,讓我們漸漸不害怕死亡。
社群媒體讓我們回到一種「返祖」生活:一個被死者環繞的社會,就好像石器時代的人們,與先祖的遺骸共居。社群媒體上的帳號一個個變成「紀念帳號」(已亡故),我們可以輕易地觀看這一座座數位墓碑。
➤數位遺產延長哀傷,放慢悼念
但其實現代社會是很害怕死亡的,我們害怕屍體,擔心一切關於死亡的事物圍繞在身邊,死者被移除於生活領域。天天都有死亡發生的世界中,社會卻盡可能讓人們不注意到死亡的存在;人們逐漸將死亡當作禁忌或問題,而非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但社群媒體與網路解開了「忌死」的狀態。突然,我們好像願意觀看過去的時間——死者的時間。當一個人死亡,甚至當我們剛剛認識某個讓自己傾心的名人,但他早已逝世,我們會貪婪地去搜尋他的社群媒體、部落格等等數位足跡。
例如我有一段時間很著迷於小說家袁哲生,除了閱讀他所有的作品,我還想知道他未曾發表在紙本上的東西。我在「痞客邦」找到了他生前發表的閱讀札記,我好像能短暫獲得他的閱讀視野,也能藉由互文去共情他所關心的一切。那一段時間,我很痛苦。不只是延遲的死訊讓我陷入哀悼的情緒(儘管現在看起來很沒必要),而是我的時間感好像因為搜尋了大量死者的回聲,逐漸放緩了。
人類具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那就是我們擁有時間感:將自己投射到一個名為「未來」的不存在之海,並且漫遊在名為「過去」的不真實大地。而痛苦延長了時間,就好像當我們面臨飢餓,便會瘋狂想起過去擁有飽腹的時刻,並寄望將來不會再有這種感受。
數位遺產的問題也許還有這個方向:不再忌死,但偶發性陷入哀悼,因為我們擅自繼承他者的時間,並在痛苦中,讓自己的時間延長:我們庸常的餘生會因某人的生命定格而延長,儘管這段傷停時間很痛苦,但足以讓我有一小段感官上的時間暫緩,去重新思考下一步該麼走。
在哈里森的論述中,死者其實是來幫助我們重新奪回時間:只要我們回顧那些關於毀滅的各種景物(無論是想像中的還是現實),都可以把這份想像力回到人性的考量上——例如廢墟或大海,在各民族的書寫中都是末日與啟示的意象,道理很簡單:廢墟比先祖曾經棲居的世界更持久一些,而大海比先祖所處的環境更橫亙。廢墟是人類存在的集合,廢墟的奇觀揭示了毀滅的事實,但同時也揭示了生存的事實——每當我們重新重視它們,就會重新開啟與繼承前行人類的時間。
➤肉身消亡前,思考將在雲端留下什麼印記
波蘭有一位我很喜歡的詩人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曾說:「我是地球公民,不僅是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繼承者,還是幾乎所有無窮時間的繼承者。」他的演講稿〈協定〉(〈The Pact〉,暫譯),描述某個考古學者發現石器時代中期的一副人類骨骼,他全身受損,似乎是遭受野獸攻擊後死亡,其右臂安放一條5個月大的小狗骸骨,也同樣骨骼受重傷。
考古學者判斷,他們是一同狩獵時遭受重傷,家人將其埋葬,而入殮的姿勢就像是狗主人單臂將狗兒攬入懷中。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這座墓場可能就在族人的居住地附近,甚至就埋在居住地正下方。這是一份愛的協定——愛被延續了,時時刻刻放在我們身邊,狗兒永遠是我們的銘記,牠們的墓塚足以讓我們擁有歸屬感。
死者延續(或者打造)文明,網際網路就是新的居所。各位可以想像現在存留在伺服器中的「論壇」,就是一座座廢墟,紀念帳號就是如同前述說的石器時代的人們,留下了愛的協定。我們的哀傷模式不斷變動,在線上的失落表達也日益更新。
儘管死者的肉身消亡,但他們的存在會持續在社群媒體上發酵,變成一個死者國度,我們可以輕易地使用手機進去參訪。只是未來唯一要擔憂的是,這份參訪的權利,是否會完全掌控在資本家手上?畢竟,在一個逐漸以情緒變現的年代,歸屬感可能是最好發大財的所在。
這本書也許是網路世代居民必修的一門課,因為這不是對未來的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成為優秀的檔案公民、注重隱私人格權、重視自己的身後事——這是現代社會的全新考驗:成為一名好祖先,並思考自己該留下哪種協定,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後世的發展。●
The Afterlife of Data: What Happens to Your Information When You Die and Why You Should Care
作者: 卡爾.歐曼 (Carl Öhman)
譯者:傅文心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卡爾.歐曼(Carl Öhman)
瑞典思想家,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英國研究潛力新人獎得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政治科學助理教授。研究專長包括AI人工智慧的政治倫理學、數位遺物及深偽技術。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