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微觀的視角,宏觀的視野:讀《借物少女2:野外傳說》

圖源:吉卜力工作室

2023-10-28 18:00
  • 游鎮維(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圖源:吉卜力工作室

英國兒童文學家瑪麗.諾頓在1952年出版《借物少女》,她一手打造的迷你世界從此風靡全球,多次被改編為電視動畫與電影。2010年吉卜力工作室根據《借物少女》1、2集改編成家喻戶曉的動畫電影《借物少女艾莉緹》。

宮崎駿多年前接受專訪時曾說:「我們都跟小小人一樣,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我們是借住在這個世界上。」時隔《借物少女》出版70年,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我們更能體會人類的渺小。看似是我們擁有的一切,其實也只是「借」之於世界。

《借物少女》第二集的故事內容,述說艾莉緹一家人逃到屋外之後的那段冒險生活,徹底滿足梅阿姨在第一集末尾,留給小女孩凱特(以及讀者)想知道借物小人下落的渴望。

第二集把故事場景搬到戶外,放入新的人物,同時巧妙地翻新、複製第一集的故事線(第一章開宗明義地以艾莉緹諺語日記「歷史不斷地重演」為標題),讓讀者在熟悉又陌生的緊張氣氛中,再次感受到借物者面臨的生存威脅,不由自主地走進他們的世界。

在第一集裡,生活貧瘠的艾莉緹一家因為人類男孩慷慨地出借娃娃屋的家具,讓他們享盡生活上的奢華,卻因此遭到人類的追殺,後來在男孩的幫助下逃到野外。第二集裡,在野外飢寒交迫的艾莉緹一家,接受另一位借物男孩史比勒提供的物資,得以溫飽,結果換來的也是人類的捕捉。之後史比勒找另一個人類男孩前來拯救,帶他們進入另一間房屋,迎接新的生活。


圖源:吉卜力工作室

➤艾莉緹的在場與不在

瑪麗.諾頓在第二集說故事的方式,與第一集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更勝一籌。第一集借物者的故事,是小女孩凱特從梅阿姨口中聽到的第二手故事,而此故事源自於梅阿姨多年前亡故的弟弟所說的童年往事,故事的真相在年代相隔久遠的轉述之間,顯得撲朔迷離,又引人入勝。

第二集裡,多年之後小女孩凱特長大,已成為4個孩子的媽媽。她扮演著梅阿姨當年的角色,把她小時候認識的老人湯姆告訴她關於艾莉緹一家人的故事,講述給自己孩子聽。

在凱特說故事的時間點上,老人湯姆如今早已作古,艾莉緹一家也不知所終,但是小說卻讓我們宛如親眼看到借物者當時的冒險。這或許歸功於第二集的每一章節開頭,都引用艾莉緹的諺語日記內容為證據,每篇日記內容簡短,簡直就是章節標題,細看之下,更說出該章故事的中心主旨。

例如,除了本文上一段提到第一章「歷史不斷地重演」之外,題名為「一步一腳印」的第五章,講述艾莉緹一家開始跋涉的過程。讀者在看一章的故事,就像是在看艾莉緹的日記,但因她每篇日記只有一句,所以讀者看的內容,可稱是「加油添醋」版(第四章的標題)。

➤環境形塑的社會關係

每則諺語日記也跟它旁邊的真實歷史事件有所聯繫,比如第十章標題「物以類聚」,呼應史實「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更增加歷史真實感,也暗指借物者算是人類的一種。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瑪麗.諾頓以借物者比喻人類世界的巧思。如同人類一樣,借物者對自我和彼此之間關係的看法,被他們生存的環境所影響。第一集裡,除了艾莉緹一家人,也提及其他借物家族,所有的家族都以自己居住的屋內位置為姓氏,如時鐘、大鍵琴、壁爐架、雨水管等。荷蜜莉批評那些高高在上的家族,也不忘不甘示弱地維護自尊,為自己家族辯護,彼此關係即可見一斑。

長期居住的地方位置,標示他們彼此的社會關係,但當地方改變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和舉止出現暫時鬆動的可能,比如,劫後餘生的艾莉緹一家,與亨德力一家重逢時,彼此不合的荷蜜莉和露萍相泣擁抱,但為了面子,荷蜜莉又不得不矯揉造作,惺惺作態,解釋自己的窘樣。


圖源:吉卜力工作室

相較於受到環境強烈左右的社會關係,家人互動則較彈性。第一集裡,年輕的艾莉緹嚮往自由,不想受到拘束,反觀母親荷蜜莉偏好安逸舒適的室內生活,常限制艾莉緹的行動。對宅內熟門熟路的父親胖德,負責進行維持生活所需的借物行為,帶艾莉緹見習借物時,提醒她要小心人類,卻無法阻止她與人類男孩親近。

人類男孩幫助他們逃到戶外後,一家人的互動出現了變化:原本在地板下,對丈夫頤指氣使,宛如一家之主的荷蜜莉,變成時時需要丈夫打氣安慰的小女人。胖德之前是處處順從妻子要求的好好先生,現在變成安定家人心靈的力量,也是保護家人的男子漢。在開闊的戶外,心中的限制也釋放了,荷蜜莉和艾莉緹進行採集時,母女倆人互動如同姊妹。

➤「借」與「偷」

把第一集翻拍成動畫片的宮崎駿曾指出故事影射人與世界的關係,他有感而發地說,如同借物者棲身於屋內一樣,我們人類也是借住在地球上。第二集將借物者的棲身之所換到戶外,人與自然關係的比喻就更為明顯,第二集裡艾莉緹一家人到了野外,為求生存,必須善用周遭環境能找得到的東西,如同人類一樣使用自然資源,以讓生活便利和舒適。

對於借物者來說,把人類的東西歸為己用,是「借」,但把其他借物者的東西(即使之前屬於人類)拿來用,就是「偷」。長期居住在野外的史比勒,與以「文明」自居的艾莉緹一家相比之下,顯得粗鄙,卻也象徵自然,這樣「借」與「偷」的區別,對他來說並不適用。

艾莉緹一家認定史比勒「偷」了他們的東西,殊不知他們找到用來棲身的靴子,其實是之前史比勒跟人類邪眼「借」來的(而這靴子是邪眼更早之前,從其他人類那裡偷來的),原本振振有詞指控他「偷竊」的人,原來才是「偷竊」者。

這裡「借」用靴子,頃刻之間反轉為「偷」的情節設計,可以讓我們引伸的說,從自然裡拿來的物資,其實並不真正歸誰所有。人類看似是世界的主宰,也不過是「暫時」主宰這個世界,任何觀念和執著皆微不足道。第二集從借物者的微觀視角,述說他們在野外求生的冒險經驗,同時呼籲我們要以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


圖源:吉卜力工作室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借物少女2:野外傳說【吉卜力動畫原著小說.暢銷70年全新譯本】
The Borrowers Afield
作者:瑪麗.諾頓(Mary Norton)
譯者:謝佩妏
繪者:SUI
出版:博識圖書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麗.諾頓 Mary Norton(1903-1992)

英國兒童文學家。醫生的女兒。從小在萊頓巴扎德鎮一棟喬治時代風格的宅院裡長大。這片宅院目前有部分是萊頓中學的校舍,據說就是《借物少女》故事發生的場景。諾頓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求學,後來接受演員訓練。二戰時帶著四個孩子遷往美國短暫居住,這段時間為英國陸軍駐紐約的採購部工作,同時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1952年出版《借物少女》,即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部作品是她最受歡迎和廣為人知的著作,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她一手打造的完整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