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師獎 優選
【評審推薦語】
陳義芝(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周芬伶擅寫人情悲歡,在她筆下,笑與淚都是真,都是美。她是我心目中「梁實秋散文大師獎」的理想人選。我心目中的大師,必須有長時間的創作及影響,在題材的廣泛、手法的多樣中塑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早年,我讀《周芬伶精選集》,指出她的散文兼融純真與逸蕩的賦性、精約與繁複的形質,又說她「寬解人生糾葛,洞識情根,表裡瑩澈」。20年後,對她的表現更加讚歎,一如陳芳明為周芬伶《雨客與花客》作序所說:「當她的生命又翻過一頁時,不僅看待世界的方式穩定下來,而看待人間感情的動盪也更加超越。或者說,她從來不會滿足於風格的沉澱,也不會執著於某種美感的持續追求。她敢於挑戰自己,也敢於推陳出新」。陳芳明指出周芬伶的「變」。
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有傑出的創作者,敢堅持一生「癡迷於挑戰難度」。典型的代表,當然是詩與散文都攀頂的楊牧。
上一世紀,我們從芬伶回憶過往,捕捉生命情節,詮釋人情人性的篇章,已可想像她的寫作狀態──「獨處」於東海校園宿舍,腦袋裡有一些「凡夫俗子不能解的隱密思緒」,心中有一張文學大地圖。歷史意識,對她而言,更是絕不會欠缺的。
這回我為了參與梁實秋散文大師獎的評審,又從書架上找出幾本周芬伶的近著。《散文課》,是她寫給學生也是寫給所有文學讀者的。
「什麼是好散文?」她問。
「散文把話說清楚講明白,還帶著那麼一點詩意」,「散文強調個性……,好的散文源自詩般的靈感與情感」,「散文家應該是那些對自我或萬物探索具有巨大熱忱的人」,「我們身上存在著異己,散文書寫是從異己追尋真我的過程」,「我自己寫散文,始於虛構,現在還在繼續虛構」。
我完全同意芬伶這些認知:要有好奇心、同情心、想像力,還要有語言運用驅遣能力。
散文的虛構是為完成文本的真實,如果沒有這一層講究,散文就不能當創作文類了。此中的虛構是為了呈現真我,此中的虛構是現實的變形變奏,是潛意識的挖掘。芬伶散文追尋真我的過程,最教人動容!
我讀《雨客與花客》(2000)同時,也翻看《濕地》(2017)、《北印度書簡》(2015)。
真喜歡《濕地》那種筆法,散文家中唯有長於懺情的芬伶能為之,至於要不要介意是散文還是小說,就留給不分清楚文類不敢放手的人去管吧。這是周芬伶「變」的成果:你若覺得角色情節虛構,我反倒可能印證為真;你若辯解是投射,我正好說這是書寫創造。特別是在這樣的文體,你看到一個拚盡精血像鑄劍的人,把髮、指甲,甚至現世這一生的身體都投入烈火中。《北印度書簡》前半部的探索,隱奧奇妙,靈慧中帶著人世的夢幻顛倒,很可玩味;即使後半〈不存在的書信十帖〉,愛與死亡,記憶與遺忘,在與不在的構思,也極其不俗。
《雨客與花客》呢?
作為芬伶第20部散文集,不必高山峽谷的奇景,不必驚弦斷箭的奇情,她以「客」為尊為念:,包括雨客、花客、香客、貓客、醫客……形形色色。鏡頭交相疊映,這些虛實角色都成了她內在的嚮導,或即是內在的我,例如下面這一段:
這麼多次與蛇兄弟交會,說實在,我很願意跟牠們和平共處,只要牠們不進屋,不咬我就行,然而房子真的到處是洞,牠們總有一天會進屋的,那一晚上床時,蛇的影像清晰浮現,這時蛇少年站在房間最陰暗的角落說:
「你怕我是嗎?」
心思與外景交織,人與物沒有界線,既有感官又有想像。芬伶用散文去試探詩的風景,用敘述的語法表達一種處境、一種心理、一種人生,行文中還穿插了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的詩句,增添迷離感。林燿德是1980年代展露頭角的文壇才子,年輕早逝,一如芬伶所寫「蛇少年」的消失。與書名同題的篇章也很奇幻:
「我就是花客,說是流浪許多年,其實是跟隨雨客的足跡,我想看見自己,他想看見別人,我們相戀了,我變成他,他變成我,不,應該說我身上有一半是他,他身上有一半是我,從此花客就是雨客,雨客就是花客。」仔細看他,他低頭的樣子,說話的樣子,跟雨客幾乎一模一樣,只有懷中那隻金黃色加菲貓,還有常在戀愛中的表情,還有花客的影子。
這一段描述,引人聯想榮格的雌雄同體說、拉岡的鏡像說。世上不論什麼職業、什麼身分,所苦所迷所戀都一樣。,蒼生之情即我之情,看似信手拈來,卻無不統一在人我同然的感情路上。像這樣的情思、筆法,她運用自如,一枝筆敢於揮灑,長於鑽探,一如楊牧《年輪》中有七個化身,將自我深入精神分析學的領域。
《雨客與花客》部分篇章,談手藝談品味談文物,也在表彰情性,喚醒我所失落的,照亮我所未見的:「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創作散文逾四十年的芬伶有一雙天眼,試探得好,破格得好!
2021年12月19日 寫於紅樹林●
獲獎作家: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等。
雨客與花客
作者:周芬伶
出版:印刻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
➤第34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完整專題
Tags:
散文大師獎 優選
【評審推薦語】
陳義芝(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周芬伶擅寫人情悲歡,在她筆下,笑與淚都是真,都是美。她是我心目中「梁實秋散文大師獎」的理想人選。我心目中的大師,必須有長時間的創作及影響,在題材的廣泛、手法的多樣中塑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早年,我讀《周芬伶精選集》,指出她的散文兼融純真與逸蕩的賦性、精約與繁複的形質,又說她「寬解人生糾葛,洞識情根,表裡瑩澈」。20年後,對她的表現更加讚歎,一如陳芳明為周芬伶《雨客與花客》作序所說:「當她的生命又翻過一頁時,不僅看待世界的方式穩定下來,而看待人間感情的動盪也更加超越。或者說,她從來不會滿足於風格的沉澱,也不會執著於某種美感的持續追求。她敢於挑戰自己,也敢於推陳出新」。陳芳明指出周芬伶的「變」。
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有傑出的創作者,敢堅持一生「癡迷於挑戰難度」。典型的代表,當然是詩與散文都攀頂的楊牧。
上一世紀,我們從芬伶回憶過往,捕捉生命情節,詮釋人情人性的篇章,已可想像她的寫作狀態──「獨處」於東海校園宿舍,腦袋裡有一些「凡夫俗子不能解的隱密思緒」,心中有一張文學大地圖。歷史意識,對她而言,更是絕不會欠缺的。
這回我為了參與梁實秋散文大師獎的評審,又從書架上找出幾本周芬伶的近著。《散文課》,是她寫給學生也是寫給所有文學讀者的。
「什麼是好散文?」她問。
「散文把話說清楚講明白,還帶著那麼一點詩意」,「散文強調個性……,好的散文源自詩般的靈感與情感」,「散文家應該是那些對自我或萬物探索具有巨大熱忱的人」,「我們身上存在著異己,散文書寫是從異己追尋真我的過程」,「我自己寫散文,始於虛構,現在還在繼續虛構」。
我完全同意芬伶這些認知:要有好奇心、同情心、想像力,還要有語言運用驅遣能力。
散文的虛構是為完成文本的真實,如果沒有這一層講究,散文就不能當創作文類了。此中的虛構是為了呈現真我,此中的虛構是現實的變形變奏,是潛意識的挖掘。芬伶散文追尋真我的過程,最教人動容!
我讀《雨客與花客》(2000)同時,也翻看《濕地》(2017)、《北印度書簡》(2015)。
真喜歡《濕地》那種筆法,散文家中唯有長於懺情的芬伶能為之,至於要不要介意是散文還是小說,就留給不分清楚文類不敢放手的人去管吧。這是周芬伶「變」的成果:你若覺得角色情節虛構,我反倒可能印證為真;你若辯解是投射,我正好說這是書寫創造。特別是在這樣的文體,你看到一個拚盡精血像鑄劍的人,把髮、指甲,甚至現世這一生的身體都投入烈火中。《北印度書簡》前半部的探索,隱奧奇妙,靈慧中帶著人世的夢幻顛倒,很可玩味;即使後半〈不存在的書信十帖〉,愛與死亡,記憶與遺忘,在與不在的構思,也極其不俗。
《雨客與花客》呢?
作為芬伶第20部散文集,不必高山峽谷的奇景,不必驚弦斷箭的奇情,她以「客」為尊為念:,包括雨客、花客、香客、貓客、醫客……形形色色。鏡頭交相疊映,這些虛實角色都成了她內在的嚮導,或即是內在的我,例如下面這一段:
心思與外景交織,人與物沒有界線,既有感官又有想像。芬伶用散文去試探詩的風景,用敘述的語法表達一種處境、一種心理、一種人生,行文中還穿插了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的詩句,增添迷離感。林燿德是1980年代展露頭角的文壇才子,年輕早逝,一如芬伶所寫「蛇少年」的消失。與書名同題的篇章也很奇幻:
這一段描述,引人聯想榮格的雌雄同體說、拉岡的鏡像說。世上不論什麼職業、什麼身分,所苦所迷所戀都一樣。,蒼生之情即我之情,看似信手拈來,卻無不統一在人我同然的感情路上。像這樣的情思、筆法,她運用自如,一枝筆敢於揮灑,長於鑽探,一如楊牧《年輪》中有七個化身,將自我深入精神分析學的領域。
《雨客與花客》部分篇章,談手藝談品味談文物,也在表彰情性,喚醒我所失落的,照亮我所未見的:「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創作散文逾四十年的芬伶有一雙天眼,試探得好,破格得好!
2021年12月19日 寫於紅樹林●
獲獎作家: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等。
雨客與花客
作者:周芬伶
出版:印刻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第34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完整專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