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曾於1998年獲得安古蘭國際漫畫節(Angoulême International Comics Festival)大獎的漫畫家馮索瓦.布克(François Boucq),決定捐贈逾400幅手稿給法國第二大藝術博物館里爾美術宮(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一時在法國媒體蔚為話題。《世界報》甚至以「漫畫(終於)進入博物館」的標題來表示驚喜,好像漫畫這個媒介終於為正統藝術所接受。
事實上,博物館展示/收藏漫畫並非沒有前例,譬如2019年另一位漫畫家波端(Baudoin)也將大量手稿捐給安古蘭漫畫博物館(Musée de la Bande Dessinée)。那麼為何這次的捐贈會激起眾聲譁然呢?或許我們可以從這次的主事者說起。
位於法國里爾的里爾美術宮(取自wiki )
▇聲譽反成為博物館的枷鎖,如何吸引年輕族群?
里爾美術宮是法國在巴黎以外,藝術藏品最多、面積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包括12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到歐洲20世紀著名畫家,如拉婓爾、德拉克洛瓦、哥雅等名家都在典藏之列,在博物館界中極具聲望,也是學者專家必訪之地。然而,這份聲譽同時也成為博物館的枷鎖,人們對於館內的藝術品似乎不感親近,尤其是年輕族群。
或許為了改變人們對博物館的老舊印象,法國自2009年開始,調整所有國家博物館的售票政策,針對18~25歲的民眾提供免費入場,刺激年輕族群的參觀意願。但這個舉措似乎還不夠,直到2016年,我們仍可以在法國文化部的博物館調查報告中看到,法國民眾認為博物館應該改善自身形象,讓年輕人更加親近藏品,並且增加與年輕族群互動的展示。
▇ 「開放博物館」計畫,表現形式由藝術家自由決定
不過,收藏古典藝術的「老古董」形象問題,一直讓博物館無法吸引年輕大眾,加上2015年以來的恐怖攻擊,在法國惹得人心惶惶,2017年2月羅浮宮商店街發生攻擊軍人事件後,無論是外國或本地觀光客,都有避免前往知名景點的傾向。相比於千禧年初期法國的博物館造訪人次普遍年年增長,2010年代後半,博物館的整體參觀人次略減了一成,這個現象令相關人士十分憂心。
里爾美術宮的現任館長布魯諾.吉爾佛(Bruno Girveau)自2013年接手管理職務以來,便積極展開「開放博物館」(Open Museum)計畫,力求吸引更廣大的民眾,尤其是那些「平常不來博物館」的訪客。該計畫的策略包括,每年邀請一位當代藝術創作者,在里爾宮內與現有藏品進行對話,表現形式則由藝術家自由決定,沒有限制。
這項計畫邀約的藝術創作者範圍非常寬廣,自2014年以來,已接待過電音團體Air、三星蔬食餐廳琵音(L'Arpège)主廚阿蘭.帕沙(Alain Passard)等,第五年甚至與不同的電視劇合作,藉此吸引各族群參訪。
▇ 創造人流:叛逆和頑皮的漫畫和嚴肅的博物館正好互補
兒童及青少年族群是計畫中非常重視的對象,吉爾佛表示,第三屆邀請瑞士漫畫家季普(Zep),為的就是吸引那些沒有興趣或不敢推開博物館大門的孩子。季普本人正是這類型的孩子,他在展覽期間曾說:「當我還是孩童時,博物館讓我感到害怕,讓我想起一座公墓,裡頭擺滿了已經死去的人畫的死人,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VIDEO
季普的幽默是自小養成的,他所創作的青少年漫畫系列《壞小子迪德夫》(Titeuf),講述頭頂一綹金髮的十歲男孩迪德夫的性啓蒙故事 ,自1992年出版到2017年,已大賣超過2100萬冊。這樣叛逆、愛闖禍、調皮的人物形象,與嚴肅的博物館,形成鮮明的對比,里爾美術宮與季普的合作,毫無意外地創下巨大的成功,僅僅7個月便為博物館帶來15萬7000人次的造訪,其中將近半數是第一次參觀,其中更有許多年輕讀者,完全達到博物館欲擴大參訪者的目的。
漫畫家季普創作的青少年漫畫系列《壞小子迪德夫》(取自wiki )
這次成功的合作案例,讓出身里爾當地的漫畫家馮索瓦.布克也開始思考與美術宮合作的可能,今年布克捐贈手稿的同時,美術宮也規畫了屬於他的「開放博物館」。吉爾佛在接受《世界報》訪問時如是說道:「我們思考了很多年,要用什麼方式來證明漫畫是一項主流藝術——將它納入我們的收藏,在我們看來是個很好的答案。」
這點也呼應了魁北克漫畫研究者米哈.法菈多(Mira Falardeau)的看法:「漫畫進入博物館很好,但為了以正式的方式進入,還需要被納進這些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中,尤其必須走進保守派的腦袋——他們直到今天都還很難把漫畫形式整合到他們的計畫中。」
▇在正統藝術菁英間,對漫畫是否為藝術仍持保留意見
在正式接任里爾美術宮館長、掌握決定權之前,吉爾佛擔任國家博物館會議長(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時,曾於2006年試著在巴黎大皇宮舉辦「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華特.迪士尼」展(Il était une fois Walt Disney : aux sources de l’art des studios Disney )。本身就是玩具收藏家的吉爾佛,道出當時博物館界的普遍心態:「根本沒有人想辦!內部有不少猶豫。」
就連至今已出版二十餘冊羅浮宮漫畫的圖書出版處副主任法布里斯.德瓦(Fabrice Douar),2019年接受訪談時也佐證了這樣的氣氛:「即使到今天,羅浮宮內部還是有許多意見,認為漫畫藝術就是不屬於美術館,極端一點說,就是漫畫和美術館是兩件事情。」
儘管這兩位都在頗具盛名的博物館工作,也都戮力使漫畫受到正統藝術的認可,但在執行上,仍多將漫畫視為吸引年輕群眾的武器。前文提及的漫畫家季普,就是出於這個理由而被里爾美術宮邀請。德瓦也聲稱:「說到(吸引)年輕的觀眾,漫畫讀者是最順理成章的。我們很希望建立這樣的橋梁,在羅浮宮這樣經典、古典的場域中,建立與年輕觀眾的連結。」他更自信地希望「透過羅浮宮來認可漫畫這門過去不被藝術圈認可的藝術。」
事實上,過去曾典藏漫畫原稿的法國公家機構,除了專門設立的安古蘭漫畫博物館之外,就只有非博物館體制的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BnF)。漫畫若希望被視為「正統藝術」,還需要與其他藝術形式享有相同的待遇,受到各方藝術博物館的重視與收藏。
然而,各家藝術博物館的規範不同,且通常預算有限。第一大博物館羅浮宮,雖然自千禧年以來積極與漫畫家合作出版相關漫畫,但在典藏方面,也礙於藏品的年別限制,無法接納漫畫原稿。
羅浮宮的媒體兼文化排程處長凡森.波馬哈德(Vincent Pomarède)解釋說,礙於典藏機構級別以及法規限制,羅浮宮只能接收上自古希臘羅馬時期、下至1848年的作品。這使得漫畫這項由托普非(Rodolphe Töpffer)發明、發展於19世紀後半的藝術,永遠不可能被納入法國首席的博物館殿堂。
▇漫畫只屬於青少年嗎?那可不一定!
在社會學研究上,關於「漫畫=青少年讀物」的印象是事出有因的。法國漫畫理論家帖利.葛榮斯鄧(Thierry Groensteen)指出,在2011年法國文化部的普查中,15歲以上的漫畫讀者不到半數。若我們再看到今年法國文化部國家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CNL)因應「漫畫元年」的文化政策而做的2010~2020年十年大普查,仍不難發現,漫畫的主力讀者群為孩童,有近3/4的兒童每年閱讀12冊漫畫,相比之下成人的閱讀量僅不到一半,每年閱讀3冊。
然而,「漫畫」已經由眾多創作者證明其無限的表現可能,早就毫無疑問地成為「第九藝術」。近半世紀以來,無論是在歐美或日本,皆發展出以大人為目標讀者的作品,而且這類作品至今仍不斷成長。
若要探究成人閱讀漫畫時間減少的原因,或許問題並非出自漫畫表現的吸引力,而是其它如時間不夠等因素所致。正如2020年法國國家圖書中心(CNL)所做的調查,若時間充分,閱讀漫畫也會是民眾優先選擇的活動。
然而,在這個藝術被不斷重新定義的時代,藝術博物館是需要漫畫的(當然,也需要其他媒介如影像、電玩、音樂等)。
在今年出爐的十年普查報告中,早在2011年針對「漫畫是否為藝術」進行調查時,已有近八成受訪民眾認為漫畫是一項成熟的藝術,那麼何以需要由博物館來做「認證」?甚至限縮在吸引青少年的手段,定義成「吸引青少年的藝術」?
▇ 年輕化不只是手段,也是博物館與漫畫產業的雙贏
從媒體報導的效應看來,古典藝術博物館與漫畫的合作的確帶來不少討論聲量。出版羅浮宮漫畫書系的Futuropolis出版社主編賽巴斯汀.拿耶迪(Sébastien Gnaedig)就形容,該書系第一本書,與尼可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合作的《衝出冰河紀》帶給媒體不少衝擊,「漫畫進入博物館」給他們很大的新鮮感。對漫畫創作者而言,這也帶來更多曝光機會,藉著博物館的知名度,使大眾重新認識他們的作品與觀點。
正因為這類合作並不尋常,里爾美術宮的「開放博物館」藉此讓參觀者反思:「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子」。館長吉爾佛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博物館已經變成一個生活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人在這裡睡午覺!在一個長時間參觀的活動裡,我們必須要能有個角落可以休個息、看點書、上上網,就是很單純地,我們要能夠感到舒適。」他指出,未來的博物館是要讓普羅大眾感到自在舒服,而非以冷僻專業的知識製造疏離感。
十年普查報告中,漫畫媒介在2011年就被九成民眾認為是可以放輕鬆並感到娛樂的閱讀體驗,這正符合吉爾佛對未來博物館的想像。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看見漫畫與古典作品的互動,能夠感到親近、自在,並無負擔地詮釋這些不同年代完成的作品。正如季普在受邀展出時宣稱,「我們有權利在博物館玩樂,好比在一件展示作品上說點關於創造的小故事。」
至於漫畫是不是真的需要被認可為「藝術」?對一般讀者而言,只要能感動人的,就足以稱為藝術。這個問題背後所關乎的重要議題,其實在於漫畫被「正統藝術菁英」接納後,較容易獲得他們所掌握的研究機構資源與典藏權限,更進一步進入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作品的保存與傳承,好比今年布克捐贈給里爾美術宮的案例。
也因此,雖然漫畫常常被博物館視作「年輕化」的手段,但若能透過兩者的合作,使得傳統藝術菁英願意展示漫畫,讓大眾更認識漫畫的能量,提高博物館機構將漫畫納入典藏的意願、翻新自身古板印象,那又何樂而不為呢?只不過,我們應該對漫畫表示更多的信心,相信這是一門獻給所有年齡層的視覺藝術。
企劃:文化內容策進院、Openbook閱讀誌/文字:吳平稑/責任編輯:周月英、吳致良、陳愷昀/視覺:林鈺馨
Tags:
漫畫與博物館的合作,近10年在歐洲有相當多重要的討論,以「漫畫是否為藝術的討論」為起點,推演出了豐富的產業交流可能。這2年間,台灣也湧現了一批與博物館深度合作的漫畫作品,文化內容策進院特別與Openbook閱讀誌攜手報導,製作「當漫畫遇見博物館」專題,思考雙方跨界,究竟能為彼此注入怎樣的新活水?
今年6月中,曾於1998年獲得安古蘭國際漫畫節(Angoulême International Comics Festival)大獎的漫畫家馮索瓦.布克(François Boucq),決定捐贈逾400幅手稿給法國第二大藝術博物館里爾美術宮(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一時在法國媒體蔚為話題。《世界報》甚至以「漫畫(終於)進入博物館」的標題來表示驚喜,好像漫畫這個媒介終於為正統藝術所接受。
事實上,博物館展示/收藏漫畫並非沒有前例,譬如2019年另一位漫畫家波端(Baudoin)也將大量手稿捐給安古蘭漫畫博物館(Musée de la Bande Dessinée)。那麼為何這次的捐贈會激起眾聲譁然呢?或許我們可以從這次的主事者說起。
▇聲譽反成為博物館的枷鎖,如何吸引年輕族群?
里爾美術宮是法國在巴黎以外,藝術藏品最多、面積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包括12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到歐洲20世紀著名畫家,如拉婓爾、德拉克洛瓦、哥雅等名家都在典藏之列,在博物館界中極具聲望,也是學者專家必訪之地。然而,這份聲譽同時也成為博物館的枷鎖,人們對於館內的藝術品似乎不感親近,尤其是年輕族群。
或許為了改變人們對博物館的老舊印象,法國自2009年開始,調整所有國家博物館的售票政策,針對18~25歲的民眾提供免費入場,刺激年輕族群的參觀意願。但這個舉措似乎還不夠,直到2016年,我們仍可以在法國文化部的博物館調查報告中看到,法國民眾認為博物館應該改善自身形象,讓年輕人更加親近藏品,並且增加與年輕族群互動的展示。
▇「開放博物館」計畫,表現形式由藝術家自由決定
不過,收藏古典藝術的「老古董」形象問題,一直讓博物館無法吸引年輕大眾,加上2015年以來的恐怖攻擊,在法國惹得人心惶惶,2017年2月羅浮宮商店街發生攻擊軍人事件後,無論是外國或本地觀光客,都有避免前往知名景點的傾向。相比於千禧年初期法國的博物館造訪人次普遍年年增長,2010年代後半,博物館的整體參觀人次略減了一成,這個現象令相關人士十分憂心。
里爾美術宮的現任館長布魯諾.吉爾佛(Bruno Girveau)自2013年接手管理職務以來,便積極展開「開放博物館」(Open Museum)計畫,力求吸引更廣大的民眾,尤其是那些「平常不來博物館」的訪客。該計畫的策略包括,每年邀請一位當代藝術創作者,在里爾宮內與現有藏品進行對話,表現形式則由藝術家自由決定,沒有限制。
這項計畫邀約的藝術創作者範圍非常寬廣,自2014年以來,已接待過電音團體Air、三星蔬食餐廳琵音(L'Arpège)主廚阿蘭.帕沙(Alain Passard)等,第五年甚至與不同的電視劇合作,藉此吸引各族群參訪。
▇ 創造人流:叛逆和頑皮的漫畫和嚴肅的博物館正好互補
兒童及青少年族群是計畫中非常重視的對象,吉爾佛表示,第三屆邀請瑞士漫畫家季普(Zep),為的就是吸引那些沒有興趣或不敢推開博物館大門的孩子。季普本人正是這類型的孩子,他在展覽期間曾說:「當我還是孩童時,博物館讓我感到害怕,讓我想起一座公墓,裡頭擺滿了已經死去的人畫的死人,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季普的幽默是自小養成的,他所創作的青少年漫畫系列《壞小子迪德夫》(Titeuf),講述頭頂一綹金髮的十歲男孩迪德夫的性啓蒙故事 ,自1992年出版到2017年,已大賣超過2100萬冊。這樣叛逆、愛闖禍、調皮的人物形象,與嚴肅的博物館,形成鮮明的對比,里爾美術宮與季普的合作,毫無意外地創下巨大的成功,僅僅7個月便為博物館帶來15萬7000人次的造訪,其中將近半數是第一次參觀,其中更有許多年輕讀者,完全達到博物館欲擴大參訪者的目的。
這次成功的合作案例,讓出身里爾當地的漫畫家馮索瓦.布克也開始思考與美術宮合作的可能,今年布克捐贈手稿的同時,美術宮也規畫了屬於他的「開放博物館」。吉爾佛在接受《世界報》訪問時如是說道:「我們思考了很多年,要用什麼方式來證明漫畫是一項主流藝術——將它納入我們的收藏,在我們看來是個很好的答案。」
這點也呼應了魁北克漫畫研究者米哈.法菈多(Mira Falardeau)的看法:「漫畫進入博物館很好,但為了以正式的方式進入,還需要被納進這些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中,尤其必須走進保守派的腦袋——他們直到今天都還很難把漫畫形式整合到他們的計畫中。」
▇在正統藝術菁英間,對漫畫是否為藝術仍持保留意見
在正式接任里爾美術宮館長、掌握決定權之前,吉爾佛擔任國家博物館會議長(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時,曾於2006年試著在巴黎大皇宮舉辦「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華特.迪士尼」展(Il était une fois Walt Disney : aux sources de l’art des studios Disney)。本身就是玩具收藏家的吉爾佛,道出當時博物館界的普遍心態:「根本沒有人想辦!內部有不少猶豫。」
就連至今已出版二十餘冊羅浮宮漫畫的圖書出版處副主任法布里斯.德瓦(Fabrice Douar),2019年接受訪談時也佐證了這樣的氣氛:「即使到今天,羅浮宮內部還是有許多意見,認為漫畫藝術就是不屬於美術館,極端一點說,就是漫畫和美術館是兩件事情。」
儘管這兩位都在頗具盛名的博物館工作,也都戮力使漫畫受到正統藝術的認可,但在執行上,仍多將漫畫視為吸引年輕群眾的武器。前文提及的漫畫家季普,就是出於這個理由而被里爾美術宮邀請。德瓦也聲稱:「說到(吸引)年輕的觀眾,漫畫讀者是最順理成章的。我們很希望建立這樣的橋梁,在羅浮宮這樣經典、古典的場域中,建立與年輕觀眾的連結。」他更自信地希望「透過羅浮宮來認可漫畫這門過去不被藝術圈認可的藝術。」
事實上,過去曾典藏漫畫原稿的法國公家機構,除了專門設立的安古蘭漫畫博物館之外,就只有非博物館體制的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BnF)。漫畫若希望被視為「正統藝術」,還需要與其他藝術形式享有相同的待遇,受到各方藝術博物館的重視與收藏。
然而,各家藝術博物館的規範不同,且通常預算有限。第一大博物館羅浮宮,雖然自千禧年以來積極與漫畫家合作出版相關漫畫,但在典藏方面,也礙於藏品的年別限制,無法接納漫畫原稿。
羅浮宮的媒體兼文化排程處長凡森.波馬哈德(Vincent Pomarède)解釋說,礙於典藏機構級別以及法規限制,羅浮宮只能接收上自古希臘羅馬時期、下至1848年的作品。這使得漫畫這項由托普非(Rodolphe Töpffer)發明、發展於19世紀後半的藝術,永遠不可能被納入法國首席的博物館殿堂。
▇漫畫只屬於青少年嗎?那可不一定!
在社會學研究上,關於「漫畫=青少年讀物」的印象是事出有因的。法國漫畫理論家帖利.葛榮斯鄧(Thierry Groensteen)指出,在2011年法國文化部的普查中,15歲以上的漫畫讀者不到半數。若我們再看到今年法國文化部國家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CNL)因應「漫畫元年」的文化政策而做的2010~2020年十年大普查,仍不難發現,漫畫的主力讀者群為孩童,有近3/4的兒童每年閱讀12冊漫畫,相比之下成人的閱讀量僅不到一半,每年閱讀3冊。
然而,「漫畫」已經由眾多創作者證明其無限的表現可能,早就毫無疑問地成為「第九藝術」。近半世紀以來,無論是在歐美或日本,皆發展出以大人為目標讀者的作品,而且這類作品至今仍不斷成長。
若要探究成人閱讀漫畫時間減少的原因,或許問題並非出自漫畫表現的吸引力,而是其它如時間不夠等因素所致。正如2020年法國國家圖書中心(CNL)所做的調查,若時間充分,閱讀漫畫也會是民眾優先選擇的活動。
然而,在這個藝術被不斷重新定義的時代,藝術博物館是需要漫畫的(當然,也需要其他媒介如影像、電玩、音樂等)。
在今年出爐的十年普查報告中,早在2011年針對「漫畫是否為藝術」進行調查時,已有近八成受訪民眾認為漫畫是一項成熟的藝術,那麼何以需要由博物館來做「認證」?甚至限縮在吸引青少年的手段,定義成「吸引青少年的藝術」?
▇年輕化不只是手段,也是博物館與漫畫產業的雙贏
從媒體報導的效應看來,古典藝術博物館與漫畫的合作的確帶來不少討論聲量。出版羅浮宮漫畫書系的Futuropolis出版社主編賽巴斯汀.拿耶迪(Sébastien Gnaedig)就形容,該書系第一本書,與尼可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合作的《衝出冰河紀》帶給媒體不少衝擊,「漫畫進入博物館」給他們很大的新鮮感。對漫畫創作者而言,這也帶來更多曝光機會,藉著博物館的知名度,使大眾重新認識他們的作品與觀點。
正因為這類合作並不尋常,里爾美術宮的「開放博物館」藉此讓參觀者反思:「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子」。館長吉爾佛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博物館已經變成一個生活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人在這裡睡午覺!在一個長時間參觀的活動裡,我們必須要能有個角落可以休個息、看點書、上上網,就是很單純地,我們要能夠感到舒適。」他指出,未來的博物館是要讓普羅大眾感到自在舒服,而非以冷僻專業的知識製造疏離感。
十年普查報告中,漫畫媒介在2011年就被九成民眾認為是可以放輕鬆並感到娛樂的閱讀體驗,這正符合吉爾佛對未來博物館的想像。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看見漫畫與古典作品的互動,能夠感到親近、自在,並無負擔地詮釋這些不同年代完成的作品。正如季普在受邀展出時宣稱,「我們有權利在博物館玩樂,好比在一件展示作品上說點關於創造的小故事。」
至於漫畫是不是真的需要被認可為「藝術」?對一般讀者而言,只要能感動人的,就足以稱為藝術。這個問題背後所關乎的重要議題,其實在於漫畫被「正統藝術菁英」接納後,較容易獲得他們所掌握的研究機構資源與典藏權限,更進一步進入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作品的保存與傳承,好比今年布克捐贈給里爾美術宮的案例。
也因此,雖然漫畫常常被博物館視作「年輕化」的手段,但若能透過兩者的合作,使得傳統藝術菁英願意展示漫畫,讓大眾更認識漫畫的能量,提高博物館機構將漫畫納入典藏的意願、翻新自身古板印象,那又何樂而不為呢?只不過,我們應該對漫畫表示更多的信心,相信這是一門獻給所有年齡層的視覺藝術。
企劃:文化內容策進院、Openbook閱讀誌/文字:吳平稑/責任編輯:周月英、吳致良、陳愷昀/視覺:林鈺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當漫畫遇見博物館 上》不同目標,共同的藝術:台漫鍛造術 ft.雲之獸、畫電影的人、採集人的野帳、無價之畫
漫畫與博物館的合作,近10年在歐洲有相當多重要的討論,以「漫畫是否為藝術的討論」為起點,推演出了豐富的產業交流可能。這2年間,... 閱讀更多
對談》砂糖能鏽蝕鋼鐵嗎?台日漫畫家談戰爭漫畫新風格:今日町子x高妍
編按:以清新畫風受到注目的日本中生代漫畫家今日町子,依據二戰時期沖繩後勤醫護隊「 姬百合學徒隊」史實為題創作了《cocoon 繭》,為筆下「戰爭」... 閱讀更多
漫射計畫》眾志成城:比利時漫畫中心築起的歐漫王國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接收了一批臺灣漫畫,每雙月發行《漫射報》。漫射計畫也將介紹世界各地的漫畫博物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