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96年前往西班牙,展開拉丁美洲史學習之旅。在此期間,西班牙殖民者觀點的史料一點一滴在我的腦海中累積,進而建立起那些我自以為是的拉丁美洲史知識;雖是如此,我的胸口裡總覺得少了那種歷史學研究者該有的同理式理解情感波動。
不管是1532年皮薩羅在卡哈馬卡(Cajamarca)為綁架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Atahualpa),而對印加士兵展開的突擊與屠殺;或是美國入侵墨西哥時,於1847年9月查普爾特佩克(Chapultepec)戰役中,因抗拒侵略者而戰死的墨西哥少年。這一切都讓我覺得拉丁美洲人民的悲、怒、哀、痛,離我很遠,因為我無法從白人所撰寫的檔案或是研究成果中,真實地感受到五百年來他們遭受到有如「薛西弗斯」魔咒般的殖民苦難。不論是西班牙人以天主之名的殖民統治,英國人以自由貿易為名的「經濟殖民」,或是而後美國所倡導歐洲不應在殖民美洲或干預美洲事務的「門羅主義」,自身卻將拉丁美洲視為禁臠,至今仍不斷以民主之名,行「帝國」之實的干預。它們的差別,只是手段。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領導的西班牙部隊在1532年伏擊並俘虜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後稱為卡哈馬卡戰役(取自wiki )
本書作者出身於祕魯,9歲移往美國,自此便在美國生活,後在《華盛頓郵報》工作,同時撰寫專欄及小說出版,並曾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主任職務一職。作者人文知識的豐富,已不須多做介紹,歷史學雖不是她的專業,但是憑藉著她敏銳的觀察力、優美細膩的文字、既深情又「超然」的關懷(偶而流露出的華盛頓特區觀點)以及敘事的巧思,用白銀、刀劍與石頭3個物件,來比喻拉丁美洲歷史歷程的試煉,並用3個當代人物黎諾、卡洛斯與哈維爾的個人生命故事娓娓道來︰原來拉丁美洲敘事的核心,其實是一長串的不公平,進而形塑出當前充滿暴力、壓迫與苦難的拉丁美洲現況。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一本讓人讀來感到悲憤的書,而直到拜讀瑪利.阿拉納(Marie Arana)所寫的這本拉丁美洲史通俗著作,才讓我感受到拉丁美洲因其蘊藏豐富資源,反而讓其陷入不斷苦難輪迴的感傷。
這本書有別於傳統歷史書採編年敘事的方式,將白銀、刀劍與石頭3個物件,以及黎諾、卡洛斯與哈維爾3個人物,揉入大量史實以及當代田野調查成果的敘事中,且不斷地進行時空穿越與跳躍的對話,再加上19世紀拉丁美洲獨立分為眾多國家後,如跑龍套般不斷從歷史舞台上台、下台的政治人物人名,對於一個不具備拉丁美洲歷史知識背景的讀者而言,初讀階段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事實上,對於一般的非史學專業的讀者而言,即使未細嚼慢嚥這些對於認識拉丁美洲歷史發展具有意義的文字,也不會影響讀者探知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拉丁美洲歷史的本質及結構。
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拉丁美洲在地的文字工作者,瑪利.阿拉納具有的優勢是,透過她的出身背景以及後來回到祕魯所做的田野調查工作,使得她比非拉丁美洲地區的拉美史研究者,更瞭解在地人們的宗教、價值觀與禁忌等。例如礦坑的工人們如何將其信仰的上帝「Dios」,轉為接近發音的掌控礦工生死的魔神大叔「El Tio」,便是讓人耳目一新的觀察。
作家瑪利.阿拉納(取自wiki )
有些西方評論者對於瑪利.阿拉納提到拉丁美洲人血液中充滿暴力的看法,而責難她的觀察,恐將陷美國境內拉丁裔為「壞人」的錯誤解讀中。但我作為一個非西班牙、非美國、非拉丁的拉丁美洲史研究工作者而言,倒覺得她很坦然地面對拉丁美洲人的某些「真實面貌」,即回顧過往面對外來殖民者時,所凸顯出拉丁美洲人善良純真一面外,如同世界所有其他民族一般,拉丁美洲世界裡少部分人的「惡」,亦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2001年12月初西班牙(或者是歐洲)最引人矚目的新聞,是一個哥倫比亞因罹癌而歷經6次重大手術的12歲兒童安德烈斯.費利佩(Andrés Felipe),向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提出臨死前請求,希望能見到被綁架的父親最後一面,甚至連遠在羅馬當時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都出面求情。但直至18日,安德烈斯.費利佩含恨離世,最終都沒能在人世見到他的父親;隔年四月,當地紅十字會收到安德烈斯.費利佩父親的屍體,兩人終於能在天國見面。
自此我意識到,拉丁美洲世界人與人之間階級或族群之間的仇恨,有時候會超過我所認知作為人該有的那條線,所以對於瑪利.阿拉納有關所謂的拉丁美洲「暴力」描述,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作者之所以要將拉丁美洲世界最不堪入目的問題,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眼前,我想是出自於她內心對其同胞最深沉的情感,希望能喚醒同胞的覺悟,拉丁美洲的未來,不只是要反殖民,更要反暴力。
作為一個研究拉丁美洲史的教育工作者,我常思考著怎樣的拉丁美洲史的讀本,能讓一般通識課程的學生,從拉丁美洲在地的觀點,理解他們過去面對大航海時代開啟、全球化時代到來後,所遭遇以及而後形塑出的所謂拉丁美洲世界歷史。
如今,這本用北美智慧、拉美情感,理解拉丁美洲史的通俗讀本,提供了中文世界的讀者,最好的選擇。●
白銀、刀劍與石頭: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
Silver, Sword, and Stone: Three Crucibl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Story
作者:瑪利.阿拉納 (Marie Arana)
譯者:楊芩雯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瑪利 .阿拉納(Marie Arana)
生於祕魯利馬,著有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的回憶錄《美國女孩》(American Chica ),兩本小說《玻璃紙》(Cellophane )和《利馬夜》(Lima Nights ),《華盛頓郵報》知名專欄文集《寫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 )及傳記《玻利瓦:美洲解放者》。《美國女孩》亦入圍筆會頒給首本非小說著作的瑪莎.艾布蘭德獎決選,《玻璃紙》則入圍頒給首本小說的老約翰.薩金特獎決選。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部門主任,曾擔任《華盛頓郵報》文學編輯,生活於華盛頓特區和祕魯利馬。
Tags:
(右圖來源:Unsplash/Max Böttinger)
編按:《白銀、刀劍與石頭: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作者瑪利.阿拉納(Marie Arana)出生於祕魯,在美國成長,童年時期經歷了兩國生活的轉換和適應,多年來持續思考著自己的拉美文化身分。
書中她以記者身分深度追蹤了礦工、士兵和神父三位職業各異的當代拉美人生活軌跡,以紀實手法及豐富的文獻史料,將三人的故事與拉美的千年歷史編織在一起,並以白銀、刀劍與石頭為象徵,點出拉丁美洲三個恆久主題:來自外部對資源的無盡索取、揮之不去的暴力陰影,以及根深柢固的宗教信仰。
本書繁體中文版即將由時報出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李毓中應邀撰寫導讀,剖析阿拉納的背景與經歷,理解她如何揉合自身經驗及他者視角的批判及反思,挖掘拉丁美洲的歷史,勾勒出這片土地上人民的身分、心態與歷來的命運枷鎖。新書上市前,Openbook搶先刊登,以饗讀者。
我在1996年前往西班牙,展開拉丁美洲史學習之旅。在此期間,西班牙殖民者觀點的史料一點一滴在我的腦海中累積,進而建立起那些我自以為是的拉丁美洲史知識;雖是如此,我的胸口裡總覺得少了那種歷史學研究者該有的同理式理解情感波動。
不管是1532年皮薩羅在卡哈馬卡(Cajamarca)為綁架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Atahualpa),而對印加士兵展開的突擊與屠殺;或是美國入侵墨西哥時,於1847年9月查普爾特佩克(Chapultepec)戰役中,因抗拒侵略者而戰死的墨西哥少年。這一切都讓我覺得拉丁美洲人民的悲、怒、哀、痛,離我很遠,因為我無法從白人所撰寫的檔案或是研究成果中,真實地感受到五百年來他們遭受到有如「薛西弗斯」魔咒般的殖民苦難。不論是西班牙人以天主之名的殖民統治,英國人以自由貿易為名的「經濟殖民」,或是而後美國所倡導歐洲不應在殖民美洲或干預美洲事務的「門羅主義」,自身卻將拉丁美洲視為禁臠,至今仍不斷以民主之名,行「帝國」之實的干預。它們的差別,只是手段。
本書作者出身於祕魯,9歲移往美國,自此便在美國生活,後在《華盛頓郵報》工作,同時撰寫專欄及小說出版,並曾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主任職務一職。作者人文知識的豐富,已不須多做介紹,歷史學雖不是她的專業,但是憑藉著她敏銳的觀察力、優美細膩的文字、既深情又「超然」的關懷(偶而流露出的華盛頓特區觀點)以及敘事的巧思,用白銀、刀劍與石頭3個物件,來比喻拉丁美洲歷史歷程的試煉,並用3個當代人物黎諾、卡洛斯與哈維爾的個人生命故事娓娓道來︰原來拉丁美洲敘事的核心,其實是一長串的不公平,進而形塑出當前充滿暴力、壓迫與苦難的拉丁美洲現況。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一本讓人讀來感到悲憤的書,而直到拜讀瑪利.阿拉納(Marie Arana)所寫的這本拉丁美洲史通俗著作,才讓我感受到拉丁美洲因其蘊藏豐富資源,反而讓其陷入不斷苦難輪迴的感傷。
這本書有別於傳統歷史書採編年敘事的方式,將白銀、刀劍與石頭3個物件,以及黎諾、卡洛斯與哈維爾3個人物,揉入大量史實以及當代田野調查成果的敘事中,且不斷地進行時空穿越與跳躍的對話,再加上19世紀拉丁美洲獨立分為眾多國家後,如跑龍套般不斷從歷史舞台上台、下台的政治人物人名,對於一個不具備拉丁美洲歷史知識背景的讀者而言,初讀階段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事實上,對於一般的非史學專業的讀者而言,即使未細嚼慢嚥這些對於認識拉丁美洲歷史發展具有意義的文字,也不會影響讀者探知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拉丁美洲歷史的本質及結構。
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拉丁美洲在地的文字工作者,瑪利.阿拉納具有的優勢是,透過她的出身背景以及後來回到祕魯所做的田野調查工作,使得她比非拉丁美洲地區的拉美史研究者,更瞭解在地人們的宗教、價值觀與禁忌等。例如礦坑的工人們如何將其信仰的上帝「Dios」,轉為接近發音的掌控礦工生死的魔神大叔「El Tio」,便是讓人耳目一新的觀察。
有些西方評論者對於瑪利.阿拉納提到拉丁美洲人血液中充滿暴力的看法,而責難她的觀察,恐將陷美國境內拉丁裔為「壞人」的錯誤解讀中。但我作為一個非西班牙、非美國、非拉丁的拉丁美洲史研究工作者而言,倒覺得她很坦然地面對拉丁美洲人的某些「真實面貌」,即回顧過往面對外來殖民者時,所凸顯出拉丁美洲人善良純真一面外,如同世界所有其他民族一般,拉丁美洲世界裡少部分人的「惡」,亦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2001年12月初西班牙(或者是歐洲)最引人矚目的新聞,是一個哥倫比亞因罹癌而歷經6次重大手術的12歲兒童安德烈斯.費利佩(Andrés Felipe),向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提出臨死前請求,希望能見到被綁架的父親最後一面,甚至連遠在羅馬當時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都出面求情。但直至18日,安德烈斯.費利佩含恨離世,最終都沒能在人世見到他的父親;隔年四月,當地紅十字會收到安德烈斯.費利佩父親的屍體,兩人終於能在天國見面。
自此我意識到,拉丁美洲世界人與人之間階級或族群之間的仇恨,有時候會超過我所認知作為人該有的那條線,所以對於瑪利.阿拉納有關所謂的拉丁美洲「暴力」描述,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作者之所以要將拉丁美洲世界最不堪入目的問題,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眼前,我想是出自於她內心對其同胞最深沉的情感,希望能喚醒同胞的覺悟,拉丁美洲的未來,不只是要反殖民,更要反暴力。
作為一個研究拉丁美洲史的教育工作者,我常思考著怎樣的拉丁美洲史的讀本,能讓一般通識課程的學生,從拉丁美洲在地的觀點,理解他們過去面對大航海時代開啟、全球化時代到來後,所遭遇以及而後形塑出的所謂拉丁美洲世界歷史。
如今,這本用北美智慧、拉美情感,理解拉丁美洲史的通俗讀本,提供了中文世界的讀者,最好的選擇。●
白銀、刀劍與石頭:魔幻土地上的三道枷鎖,拉丁美洲的傷痕與試煉
Silver, Sword, and Stone: Three Crucibl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Story
作者:瑪利.阿拉納 (Marie Arana)
譯者:楊芩雯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瑪利.阿拉納(Marie Arana)
生於祕魯利馬,著有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的回憶錄《美國女孩》(American Chica),兩本小說《玻璃紙》(Cellophane)和《利馬夜》(Lima Nights),《華盛頓郵報》知名專欄文集《寫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及傳記《玻利瓦:美洲解放者》。《美國女孩》亦入圍筆會頒給首本非小說著作的瑪莎.艾布蘭德獎決選,《玻璃紙》則入圍頒給首本小說的老約翰.薩金特獎決選。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部門主任,曾擔任《華盛頓郵報》文學編輯,生活於華盛頓特區和祕魯利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報導》面對海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感?聯經x左岸x衛城談為什麼要出版海洋史書籍
閱讀更多
書評》給遺忘一個名字:評《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閱讀更多
話題》拉丁文不死?談《世界圖繪》再現拉丁文的意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