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plus漫畫.精神科醫師》探索複雜心靈的困境,無需偽裝全然理解:讀《瘋人院之旅》

你是否曾在漫畫作品中,看見自己工作或生活的場景呢?Openbook閱讀誌開設「百工plus漫畫」專欄,找來各行各業的職人,從漫畫作品與心得分享,發現360行的歡樂與淚水。

  • 本期職人:姜學斌(精神科醫師)
  • 讀物:《瘋人院之旅》,PamPam Liu著,慢工文化出版

如果你期待,這是一本充滿正面啟示,描述精神科病人如何溫馨復元的故事,可能看完後,這書只會增厚悲傷的密度而已。但是如果希望同理「混亂思考」、「人我界線模糊」、「創傷經驗與受害者轉變成加害者」如何以黑色幽默的形式展現,這本書倒是一個非常精良又粗糙的示範。

精良,在始終如一的懶散畫風,與意有所指的圖像暗喻;粗糙,在這本書毫不遮掩地讓你直視那些受傷心靈的顛簸,包括陽具、包括暴力、包括雞姦,闔上書,「真是亂七八糟的人生呀」,你會這樣說。

「各種暴力的開場/都在掩飾脆弱的心腸」,陳珊妮在《破碎的人》這首歌裡重複哼著的這句話,大概是本書最好的註解。

為什麼要傷害別人?有答案嗎?

身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真假消息在路人耳語或手機群組裡,都以稍縱即逝的形象在霸占我們目光時,往往,我們喜歡為一個龐大的命題得到單一的真相,或者,至少要一個懶人包。但很多時候,這樣偷懶的思考是危險的,因為我們壓扁了對於多元詮釋的想像。好比,看這本書前,先勿設太多立場,才能享受這過程。

▇與精神科的距離

好比,做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其實有很多生活模式的。待在療養院的時候,我早上去病房查房,開藥、與護理師哈拉順便訂些含糖飲料賄賂她們、寫百無聊賴又必要之惡的病歷、去衛生局開會、看門診,都是家常便飯。偶爾,會跟居家個案管理師開車,去個案家裡幫他打針、或跟他聊這一整日生活中他唯一的一次天;偶爾,到少輔院裡,和那些人生經歷豐富精彩的憤怒少年看診;偶爾,跟公衛護理師去社區拜訪疑似精神個案;更偶爾,拜託警察把那些瘋了的人抓來醫院,好方便我辦理強制住院。可能前一秒我在作孩子的早期療育,下一秒我就為一個失智症的長者在評估退化的嚴重程度。

我們與精神科的距離可能比想像中的近。

怎麼說?依照美國的流行病學研究,女性憂鬱症發作的終身盛行率約為10-25%,男性是5-12%,這比例並不低。仔細問問,你身邊總會有些被睡眠障礙所苦的親友。這些病人,都生活在你周遭,或許,你也是其中之一。


《瘋人院之旅》內頁圖(慢工文化提供)

▇從搖籃到棺材

有時候我們會說,精神科得從搖籃照顧到棺材:從幼兒時期的發展遲緩,到兒童青少年時期的憂鬱過動,以及令人感到害怕的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或坊間到處流傳的「自律神經失調」和「神經衰弱」,到老年的失智退化,都是精神科的守備範圍。

更甚者,一些特殊族群處遇,比如酒藥癮患者的評估治療、性犯罪加害人的社區處遇、獵奇殺人犯的司法精神鑑定與刑後強制治療、婦女族群常見的經前不悅症與更年期情緒症狀處理、罹患重大生理疾病(如HIV、癌症、腦中風......等)後的精神健康照護、身心障礙個案(如智能障礙、自閉症......等)的工作賦能與職業重建,也是精神科醫師的日常生活。

這些東西離我們很遠嗎?涉嫌殺害嘉義鐵路警察李承翰的鄭姓嫌犯,2020年4月底在嘉義法院一審宣判,因為嫌犯罹患思覺失調症,經精神鑑定後,認定男子行為時已經處於精神障礙的狀態,而獲判無罪。舉國喧嘩的現況,你能說,這一切離我們很遠嗎?

其實是遠的。舉剛剛說過的憂鬱症來說好了,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社區調查顯示,我國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會尋求醫療協助,且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顯示,3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更顯示提早中斷治療是常見現象。

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其實比想像中近,我們與「把精神疾病治療好」的距離比想像中遠。


《瘋人院之旅》內頁圖(慢工文化提供)

▇人我界線的模糊與溶解

好像跟這本書扯遠了嗎?其實不,這本書所涉及的,比我現在扯得更遠。整本漫畫的敘事,披上了混亂的外皮,遊走在過於真實而殘酷的邊緣上。

倘若讀得恍惚點,會有種意識流小說的錯覺:虛實已經不再是重點,而是去共感那段走過瘋人院的經驗。第一人稱的指射從「年輕時的作者本人」(妹妹),也可能隨時切換到「那個住院的怪物」(舅舅);原本以為是受害者的創傷,到了後段變成加害人的創憶,下一幕又變成被催眠後延伸出來的前世今生;進到病房時遇見的患者們,前一頁當成幻覺,後一頁變成治療師,一起和主角排練著演劇心理治療

(以下內容有劇透,介意者請斟酌)


《瘋人院之旅》內頁圖(慢工文化提供)

作為占據本書最多篇幅的主人翁,舅舅,這角色究竟得了什麼病,作者並沒有確切地交代。從一開始的自傷,讓人直覺想到憂鬱症的可能;接著的各種暴力展現,又可以連結到反社會人格的特質;回憶到孩童時期,跟阿毛被大哥哥用零食誘拐,最後在公寓被肛交性侵的過程,有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味道;最後出現的各種視幻覺與聽幻覺,人我界線的模糊與溶解,卻是典型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病理。

不難看出,這可能不是尋求「唯一解」的一本書。

如同憎恨著舅舅的妹妹,原本希望跟痊癒的舅舅,在出院後一起吃Pizza慶祝的,卻因為只吃到牛肉麵,就拿出美工刀殺死了媽媽。這樣荒謬的暴力循環,讓原本最有病的人,從舅舅變成了妹妹,或許就是作者對於這個瘋狂世界的回答。

▇暴力與治癒

如同作者在集資時這樣介紹:「有的時候我覺得那些被社會認可的正常人的心理上,好像比被貼上有病標籤的人還要更扭曲,甚至,是造成別人生病的源頭。」我就是你的問題,你的答案,也是你的因與你的果。

精神科在評估暴力風險時,最強的預測因子不是吸毒、喝酒、男生女生或者有病沒病,而是過往的暴力史。

暴力的背後,常常是被扭曲的心靈,在尋找出口的路上走偏了。體驗過的暴力,認同了未來暴力的實踐,所有的殊途同歸,不過是一種命中注定的輪迴,這樣悲傷的宿命觀。

然而,作者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什麼是治癒呢?出院的舅舅,不再是那隻火爆的大黑熊,取而代之,是一個素未謀面的、呆板的、詭譎的平嘴布偶,沒有情緒成了他唯一的表情。這治療,究竟是治好了有病的人,還是製造出一具陌生的僵屍患者?

精神復健時的復元過程中,讓病患成為復元者,奪回自己生命的詮釋能力,是賦能的關鍵步驟。作者身為一位也在服用精神藥物的精神病患,藉由創作,重塑這段真實回憶,除了自我療癒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多元可能的另一種體現。


《瘋人院之旅》內頁圖(慢工文化提供)

▇體認荒謬

當然,這本書可以吐嘈的地方不少,就算是1990年代的台灣,住在急性精神病房的患者,基本上也是不可能如此自由地抽菸與使用打火機,或者找到為數驚人的清潔液,甚至在打傷其他病人後卻不被醫療處置。

也因此,更暗示了或許這趟瘋人院之旅的終點,不是尋求真相,而是體認荒謬。(如果真的有這麼自由的精神病房,那我也想去裡面工作,請快點告訴我。)

這本書意圖帶出的議題,除了精神異常的思辨,探索正常/異常的界線之餘,倘若能讓讀者理解,不,或許只是更趨近一點這些複雜心靈的困境,而不是全然地假裝理解,也可以算是功德一件。

思覺失調症的成因理論眾多,從青春期的神經修剪(purning)異常、多巴胺(dopamine)濃度的失衡、腦電位的混亂、懷孕母體的有毒物質暴露等,目前精神醫學界還沒有唯一解答。就像這本書一樣,閱讀時請不要試著去解開他,請趨近他。這或許就是最令人安心的溫柔了。

瘋人院之旅:整個世界就是你的精神病院
A TRIP TO ASYLUM
作者:PAM PAM LIU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PAM PAM LIU
活躍於插畫家、獨立漫畫和獨立音樂圈,也擅製作動畫。2009年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2013年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MA傳達設計學系。自2010年起創立「過去未來多提無用 」自費出版為數不少的漫畫集以及圖文刊物,亦曾參與衛城出版的「社情漫畫」。2018至2019年駐村安古蘭漫畫之家三個月。她的創作靈感來自男女關係、音樂、漫畫、電影和小說。經常將生活的黑暗、恨、失敗轉為狂想式的漫畫,也有像《癌症好朋友》、《我弟小時候》這樣完全紀實的作品。黑色感的幽默令人發笑又發冷!
個人網站:www.pampamliu.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