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島航II》海保署長黃向文:海洋廢棄物治理,已成為國際行動

2019-10-29 14:00

取自《黑潮島航》內頁(攝影:陳玟樺)

繼「福爾摩沙遶島」行動之後,時隔15年,黑潮海洋基金會再次出動,2018年發起「黑潮島航」行動,對台灣海域進行總體檢,並將沿途的自然風景與人文思索匯集成《黑潮島航》一書,邀請作家吳明益、黑潮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執筆,記錄這趟16天航行台灣海域的各種所見以及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省思。

新書出版之際,Openbook閱讀誌特與大塊文化合作,邀請海洋保育專家與倡議者,以自身的專業及第一現場的經驗,從海洋污染、沿近海生態與基礎生產力、離島觀光與環境行動,討論海洋政策與保育,書寫台灣海洋的現況與未來,為下一個世代留下藍色國土備忘錄。

在台灣搭過船的普通人,才有可能了解這趟環島航程要成行有多艱辛。

讀《黑潮島航》的時候,人在飛機上,在船上,在前往一個討論海洋廢棄物議題的國際會議途中。看著吳明益老師的描述,以及卉君的文字,猶如回到船上,看著靖淳眺望著海上漂流的廢棄物,欣怡把麥克風丟進水裡,小八算準地點、時間拋下又收回MANTA NET。看似行雲流水的步驟,每一步都不簡單。

在印尼的會議中,我向外國官員細數台灣海洋廢棄物的研究,從海灘、海底到海漂,黑潮島航的成果也在其中。簡報完畢,一位八十幾歲的大使,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這些海裡的塑膠,可能要花數百年時間才有可能分解,如果我們不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垃圾會影響我們後代的子子孫孫。」

“It will impact our grand, grand, grand children.” 他這麼說。

然而,在台灣的我們,曾經真心面對這個問題嗎?坦白說,並沒有。

我開始從事海廢研究的頭幾年,並沒有太多人關心,資源也極其有限。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在2018年冬季遇見卉君的時候,打心裡佩服眼前這位文組出身,卻又充滿理性抱負的女孩子。

海洋廢棄物的議題,國際間早就做得如火如荼。美國、歐盟各國從大型海漂到微塑膠、柔珠對於鯨豚到貝類的衝擊等研究鉅細靡遺。Eriksen M.博士造船航遍五大環流,發現五個大洋垃圾帶,推估出五大洋有超過5兆個塑膠,該研究成為美國首創禁止塑膠柔珠立法的推手。美國Jenna Jambeck博士團隊估算出全球塑膠海廢量可能高達470萬到1200萬公噸,前三名製造國為中國、印尼、菲律賓。美國早在2006年制定海洋廢棄物研究、避免及減量法,規範中央政府每年必須編列至少1200萬美元進行相關防治。歐盟也力推各項計畫,並宣布於2021年禁止(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力助東南亞國家改善此問題。

回到亞洲,日本海洋廢棄物調查起源於1970年代,研究船一邊做科學調查,一邊記錄海洋廢棄物,持續至今。中國每年的國家海洋報告中,明確記載沿岸、海洋廢棄物的密度。韓國更是鑒於保麗龍上有高濃度的阻燃劑六溴環十二烷(HBCD)進到養殖牡蠣體內,而透過不斷與漁民溝通、獎勵的方式替換牡蠣保麗龍浮具。


wang_lu_yu_shu_hei_chao_dao_hang_shu_gao_-83.jpg

廢棄的棚架造成沿岸汙染(取自《黑潮島航》,攝影:晁瑞光)

台灣呢?一直僅有零星的科學研究,以及民間的環保淨灘活動。我們在2012年於台灣北部海域的調查顯示:相較於容易淨灘的沙岸,有人員清理的漁港,礁岩地形的海廢密度最高。之後2015在墾丁海域的調查也發現,遊客眾多的萬里桐海底廢棄物密度較其他鄰近地點為高。

至於政府對於海廢處理的態度,一直到2017年,環保署成立海廢平台後,才開始努力去拼湊這些資料、強化限塑政策,乃至管制吸管使用。對於研究,靠的還多是環保團體,即便對於牡蠣微塑膠的議題,雖然環保署曾在2018年公布自來水、海水、牡蠣等生物都普遍存在,但此研究尚屬曇花一現,有待監測方法與制度的建立。

如同吳明益在書中所言,國家對於海洋方面的投入多停留在產業開發等所需研究,而保育是最被邊緣化的主題。

也因此,黑潮的島航之行更受到矚目。說是困難,是因為受限於台灣船舶航行的法令限制很多。一般人僅能搭乘娛樂漁船出海,通常也只能同港進出,不能A港出、B港進,更何況想繞島?黑潮團隊想必花了不少時間精力去打通環節,一關一關尋求地方政府的進出港許可。

於是,妳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跟著吳明益老師跟卉君的好朋友們,神遊台灣跟各個特色離島。用最省力,無須擔心暈船的方法,看遍台灣海岸美景。

《黑潮島航》並不只是一本書,也是一本導讀海洋書籍的作品。透過吳明益老師的筆,在享受海風之餘,幫您選出最值得閱讀的海洋書籍,從《四百歲的睡鯊與深藍的節奏》到《澎湖台灣紀略》,從《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到《海浪》,從自然科學到人文歷史,從古到今,於是在400頁的篇幅之內,您有機會認識更多海洋不同的面向。

看遍自然美景與歷史人文之際,也看見海廢帶來的憂愁。海洋廢棄物的治理,已然成為國際行動,從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SDG)、2019年G20會議的大阪藍色願景,各國發下2050年零海洋塑膠廢棄物的豪語,寄望能夠遏止此嚴重的環境問題。

台灣無法親身參與這些國際會議,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做些甚麼。台灣的業界,包括遠東新世紀,已經領先與國際非政府組織Parley of the Ocean合作,協助馬爾地夫等島國淨灘收拾寶特瓶,運到台灣加工再利用,轉身為知名品牌球鞋,或者運動衫。光寶與齊輝環保科技合作,協助清運澎湖海廢保麗龍,化身為各種產品。有心業者因為環保理念、新型態商機的方式投入此領域,也同樣理解唯有靠轉化為循環經濟的商機,才能使得海廢處理得以永續。


wang_lu_yu_shu_hei_chao_dao_hang_shu_gao_-76_1_0.jpg

在往台南的路上,黑潮團隊遇見了瓶鼻海豚(取自《黑潮島航》,攝影:林東良)

在此時節,台灣成立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希望藉由環保署與環保團體設立的海廢平台共同對話,與漁業署等相關機關共同努力,趕上這波海廢治理的腳步。

2018年之後,黑潮還是努力在2019年挑選地點與時間,希望能夠就熱點海域繼續追蹤下去。海洋保育署則是在有限經費下,幫著延續,也思考如何能逐步成為海洋監測的機制。

希望島航能一直航行下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海好嗎?黑潮島航 完整報導

  1. 學者廖運志:北部魚類組成30年少3/4,資源枯竭的警訊,你聽到了嗎?
  2. 海保署長黃向文:海洋廢棄物治理,已成為國際行動
  3. 小島停琉店主陳芃諭:製造了,就是我們的事

ifd4kd8_460x580.jpg 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
策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作者:吳明益、張卉君、陳冠榮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策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黑潮」,一道由南往北流經臺灣東部的北赤道洋流,造就豐富的海洋生機,象徵臺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KOEF)於1998年成立,為臺灣第一個以「海洋」為內涵的非政府非營利環境組織,最初以鯨豚調查任務為開端,多年來以「關懷臺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核心理念,耕耘海洋議題、環境教育與科學調查,期待透過各類型海洋環境教育傳達並實踐保育理念,讓海島子民們親近、認識,進而守護環抱我們的美麗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