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出版和印刷業,在二戰期間受到嚴重的打擊。戰敗後,人們更加領悟到:真正要從廢墟中重建和復興,唯有從下一代的民主教育紮根做起。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迫切期待出版新的圖書,來打開探向世界的視野。
被稱為「日本兒童圖畫書之父」的松居直,是戰後引領圖畫書新風潮的重要推手。他不僅翻譯出版了許多國際經典的作品,更發掘出無數優秀的藝術家,為孩子們創作新時代、新形式的繪本。和松居直同年出生的加古里子(Satoshi Kako),原本是一名工程師,卻在松居直的慧眼識才下,走向了一條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1926年3月31日出生於福井縣越前市的加古里子,本名中島哲(なかじま さとし/Nakajima Satoshi)。他的出生地是一處被自然環抱的小鎮,5歲的加古必須獨自走兩公里的路程去上幼兒園,但他的心裡一點也不害怕,因為溫和寬厚的大人們總是一路關照他。這個充滿了自然力量和人情友善的環境,成為這個小小孩長大後所有創作的源頭。
7歲時加古隨家人搬遷到東京板橋區,小學老師課後特別指導他畫畫。然而當時被激發的繪畫興趣,很快被認為「畫畫無用」的父親阻止。15歲上初中二年級,在當時的日本已經算是成年人了,加古心裡為自己的未來感到徬徨:這輩子要怎麼活下去呢?因為家境不好,似乎沒有向上發展的機會。
當時的社會瀰漫著軍國主義思想,參軍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加古從小喜歡飛機,對飛行員抱著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幸好視力檢查不合格,斷了他從軍的念頭,而那些穿上軍裝赴戰場的童年友伴,則一去不歸。身為倖存者,戰爭的殘酷帶給加古極大的衝擊,對於年少時因為無知而差點做了錯誤的抉擇,加古終生感到遺憾。
1945年,加古剛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就讀化學科不久,空襲引發的大火燒毀了板橋的住家,全家人到三重縣鄉下避難,並在那兒迎接了終戰。等到9月復學,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國,加古感到痛心和憤怒。當時他覺得所有年紀比他大的大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他能相信的只有比他年紀小的孩子,希望他們能擁有一種不撒謊的生活方式,可以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發現自我,為將來做出正確的抉擇。懷抱著這樣的心情,讓他日後投身致力於為孩子創造幸福的工作。
在混亂的校園中,有的大學生進行激烈的政治活動,意志軟弱的學生則成天跳社交舞。這二者加古都不喜歡,他加入了演劇研究會,負責舞台裝置的工作,也嘗試寫童話劇的腳本。因為參與戲劇,他了解了戲劇創作起承轉合的手法,體會到一齣戲不管是台前或台後,所有的力量必須協力統合,才能做出一齣好劇。這個經驗對他未來的繪本創作極具啟發性。
大學畢業後,加古進入位於川崎工業區的「昭和電工」會社工作。他加入偶劇團及社會服務團隊「子供會」,每到週末就拿著自製的「紙芝居」,為當地弱勢貧困的孩子講故事。雖然他不是教育專家,但為了能吸引小朋友,他拼命學習、觀察孩子的遊戲和活動,收集孩子們各式的塗鴉,希望能深入了解兒童的心情和想法。
二戰後各項物資缺乏,買不到像樣的紙張和顏料,加古全心全意地做了一本手工書,覺得孩子應該會喜歡。沒想到讀著、讀著,孩子們全跑光了!原來他們跑去抓小螃蟹和小蜻蜓。於是加古下定決心,以後做的書一定要比小蜻蜓和小螃蟹還好玩,這樣才能吸引孩子。
作者自己覺得好,跟孩子是否喜歡,是不一樣的。這是他從小孩身上學得的重要一課。
當時擔任福音館編輯的松居直,在偶然的機緣下收到一張加古手繪的黑白明信片,對他產生很大的興趣。松居覺得加古畫得雖然還不夠好,但卻有一股吸引人的魅力,因為他畫的「線條」會講故事。松居還發現,加古是一位專業的技術士,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是個「孩子王」,非常了解孩子,對兒童的各種遊戲特別熟悉。
這麼懂孩子心情的人,一定能畫兒童圖畫書。
這位伯樂開始鼓勵加古創作和時代契合、主題宏大的作品。1959年,加古以日本戰後蓬勃發展的電氣工業為背景,將目光聚焦在建設現場工作的人們,創作了他的第一本圖畫書《建設水庫的叔叔們》。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變化,這本書後來絕版了,但是加古一直認為:水力發電是有利民生的核心技術,它的重要性應該要被孩子們認識。於是在相隔30年後,他再度投入國際合作建造水庫的計畫,親赴印尼取材,於1988年出版了《大壩建成了》。
1962年,加古獲得工學博士學位,除了從事學術研究,同時繼續探索兒童教育。這一年他出版《河川》一書,再度展現他整合資料、深入淺出的說故事能力。《河川》是一本革命性的科學圖畫書,由小水滴漸漸匯聚起始,溪流緩緩前行,終至浩浩湯湯的江洋。每一幅跨頁的圖連接起來,猶如展讀繪卷,是一部完整的河川生命史。
加古藉一條河川的旅程,述說民生和自然的變化,而這一切是透過孩子的眼睛來觀察,書封上的小孩正是作者的女兒。因為心繫兒童,使得加古筆下的科學知識,不只有理性的明晰,更有了感性的溫暖。
加古一直懷抱著旺盛的好奇心,眼光關注在更廣大的世界。他跟隨著孩子跨出的腳步,由遼闊的《海》、巨大的《地球》,到達浩瀚的《宇宙》,從表面深入內部,探索隱藏其間的奧祕。就以「地球」這個主題來說,在動筆創作之前,他先蒐集了日本已出版的50本相關繪本,發現許多事物的真實面貌孩子平常是看不到的,於是他精密地描繪,進一步擴大讀者的觀賞領域,讓人們在硬派的科學知識裡,找到了個人在天地間的位置。
孩子通常對自己身邊的所見所聞,以及可以觸摸感受的事物最感興趣,這也是加古創作圖畫書的出發點。《你的房屋,我的房屋》和孩子循序討論家屋的形成;《來看東西的剖面》把生活中的物件切開,內部構造一目瞭然;還有各司其職的《工具》,原來它們對日常的運行何其重要。加古用幽默的口吻和漫畫風格的圖像,吸引孩子們將科學知識的趣味和生活連結起來。
加古常謙遜地說自己並不是藝術家,因此更加努力琢磨畫技。《地下鐵開工了》展現他深厚紮實的理論基底,還有精雕細琢的刻畫功夫。這是一本構圖縝密的作品,作者用心研究每一個環節,精確生動地呈現實況。在我們便利地使用地鐵這項交通工具時,很難想像它的工程是如此複雜困難,經過作者的傳譯,以後搭地鐵時,應該會更有珍惜的心情吧!
47歲那年,加古決定提早從公司退休,全心投入圖畫書創作。這是他人生新的一章,他創設了「加古總合研究所」,致力於推廣兒童教育和福祉的相關工作。他到多所大學教授兒童教育,擔任識字運動講師,並受邀成為廣播和電視科普節目的主持人,還遠赴海外參與扶助兒童的活動。這也是他創作高峰期的開始,此後他出版了許多具分量的百科全書和系列圖鑑,直到92歲高齡過世,作品數量達六百餘部,被譽為「日本圖畫書界的達文西」。
有此稱號,是因為加古創作的題材包羅萬象,並不只侷限於科學類。由《人間》航向《宇宙》,上溯史前《35億年,生命的歷史》,重回當下《兒童的四季,自然的生活》……以自然為經,採文化為緯,在時間長河和空間變化交織的創作版圖上,加古也關注歷史、藝術、音樂,和所有一切關於「人」的活動。出於對知識無止境的追求,他的世界沒有邊界,然而他最終極的關懷還是「人」,尤其是「兒童」。
加古說自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而創作,所以出版的書至少要有20年的前瞻性,而且會與時俱進,依科學新知適時做修訂。在動筆之前,他先搜羅相關的資料,並向該領域的學者請益,還會親至現場做實地調查。以《金字塔》這本書為例,撰寫金字塔歷史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但有許多卻悖離史實,以想像憑空杜撰。加古則不只嚴謹考掘真相,更企圖啟發真正的意義。他不要做一本和讀者毫無關聯的知識工具書,他要從過去偉大的文明中,汲取對現代人有意義的要素。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加古經常會把一個構想放在心上,以時間慢慢醞釀熟成,創作的時間跨距有時經歷數十年。他認為「遊戲」對孩子至關重要,於是多年自力調查,完成了《日本傳承的遊戲讀本》,詳細記錄兒童的遊戲和童玩。2011年,他構思了30年的《萬里的長城》問世,這本書藉由長城述說文明發展和多民族共存的故事,其間隱含著因日本發動戰爭,他一直想對亞洲人民表達歉意的心願。
另一個膾炙人口的小達摩系列,由1967年出版第一本《小達摩和小天狗》,至2018年的《小達摩與小爐灶》,合計10冊,經歷超過半世紀,已成為跨越3個世代的經典。加古非常重視日本的物語和民話,認為這是日本文化的寶藏,深藏著常民知識和風俗的精髓。從對孩子說故事起,他就經常將民間故事改編為紙芝居和繪本,希望能將美好的傳統價值,藉新奇有趣的故事傳承給孩子。
加古從不因為書籍暢銷,而勉強推出續作。售出210萬冊的《烏鴉麵包店》,畫滿了新奇創意的各式麵包,是一本讀來「美味可口」的書,自1973年出版後就受到讀者熱烈的喜愛。當年讀這本書的小孩,如今已變成爺爺、奶奶了,還在翹首盼望故事後來的發展。2013年,加古才一口氣推出4本續集,幸福圓滿的結局,滿足了讀者多年的期待。
時隔40年,麵包店家的4隻小烏鴉都長大了!分別開了《烏鴉點心店》、《烏鴉蔬果行》、《烏鴉天婦羅店》和《烏鴉蕎麥麵店》,這麼多好吃的食物大集合,真讓人食指大動。可是加古爺爺說:不見得在書中畫很多食物,就代表孩子看了會喜歡。為了生存,食物是很重要的,但是「該如何生存下去?」、「該如何活得更好?」孩子需要自主作出選擇。他希望不用說教的口吻,而是用有趣的方式,將自己所理解到的生存哲學,一點一滴傳達給孩子。
這位永保童心的「日本國民爺爺」,直到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天,仍維持每日工作8小時的習慣。他說:「一個不好好工作的大人,在孩子面前是無所遁形的。」「我什麼都不懂,幸虧孩子教了我很多東西,我才能畫圖畫書,孩子是我的老師。」他全心全力追求完美,將艱澀的知識加以梳理分類,用漫長的時間來思考消化,以舉重若輕的手法和獨特的觀點,向孩子呈現這個豐富多元的世界。
加古曾對孩子們寄予祝福:孩子是活在未來的人,所以一定要努力讓自己的身心更美、更強、更健康。2013年,他的家鄉為他成立了加古里子繪本館「砳」,其中收藏了他的原畫、出版的作品和相關的影音紀錄,都是他傾畢生的意志,生命淬礪過後的菁華。這是他留給孩子們永恆的禮物,在下一個、下下個世代中,無數的兒童和成人,依然會從加古的作品中,得到啟迪和感動。●
Tags:
繪本作家加古里子(取自官網)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推出「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日本的出版和印刷業,在二戰期間受到嚴重的打擊。戰敗後,人們更加領悟到:真正要從廢墟中重建和復興,唯有從下一代的民主教育紮根做起。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迫切期待出版新的圖書,來打開探向世界的視野。
被稱為「日本兒童圖畫書之父」的松居直,是戰後引領圖畫書新風潮的重要推手。他不僅翻譯出版了許多國際經典的作品,更發掘出無數優秀的藝術家,為孩子們創作新時代、新形式的繪本。和松居直同年出生的加古里子(Satoshi Kako),原本是一名工程師,卻在松居直的慧眼識才下,走向了一條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1926年3月31日出生於福井縣越前市的加古里子,本名中島哲(なかじま さとし/Nakajima Satoshi)。他的出生地是一處被自然環抱的小鎮,5歲的加古必須獨自走兩公里的路程去上幼兒園,但他的心裡一點也不害怕,因為溫和寬厚的大人們總是一路關照他。這個充滿了自然力量和人情友善的環境,成為這個小小孩長大後所有創作的源頭。
7歲時加古隨家人搬遷到東京板橋區,小學老師課後特別指導他畫畫。然而當時被激發的繪畫興趣,很快被認為「畫畫無用」的父親阻止。15歲上初中二年級,在當時的日本已經算是成年人了,加古心裡為自己的未來感到徬徨:這輩子要怎麼活下去呢?因為家境不好,似乎沒有向上發展的機會。
當時的社會瀰漫著軍國主義思想,參軍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加古從小喜歡飛機,對飛行員抱著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幸好視力檢查不合格,斷了他從軍的念頭,而那些穿上軍裝赴戰場的童年友伴,則一去不歸。身為倖存者,戰爭的殘酷帶給加古極大的衝擊,對於年少時因為無知而差點做了錯誤的抉擇,加古終生感到遺憾。
1945年,加古剛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就讀化學科不久,空襲引發的大火燒毀了板橋的住家,全家人到三重縣鄉下避難,並在那兒迎接了終戰。等到9月復學,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國,加古感到痛心和憤怒。當時他覺得所有年紀比他大的大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他能相信的只有比他年紀小的孩子,希望他們能擁有一種不撒謊的生活方式,可以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發現自我,為將來做出正確的抉擇。懷抱著這樣的心情,讓他日後投身致力於為孩子創造幸福的工作。
在混亂的校園中,有的大學生進行激烈的政治活動,意志軟弱的學生則成天跳社交舞。這二者加古都不喜歡,他加入了演劇研究會,負責舞台裝置的工作,也嘗試寫童話劇的腳本。因為參與戲劇,他了解了戲劇創作起承轉合的手法,體會到一齣戲不管是台前或台後,所有的力量必須協力統合,才能做出一齣好劇。這個經驗對他未來的繪本創作極具啟發性。
大學畢業後,加古進入位於川崎工業區的「昭和電工」會社工作。他加入偶劇團及社會服務團隊「子供會」,每到週末就拿著自製的「紙芝居」,為當地弱勢貧困的孩子講故事。雖然他不是教育專家,但為了能吸引小朋友,他拼命學習、觀察孩子的遊戲和活動,收集孩子們各式的塗鴉,希望能深入了解兒童的心情和想法。
二戰後各項物資缺乏,買不到像樣的紙張和顏料,加古全心全意地做了一本手工書,覺得孩子應該會喜歡。沒想到讀著、讀著,孩子們全跑光了!原來他們跑去抓小螃蟹和小蜻蜓。於是加古下定決心,以後做的書一定要比小蜻蜓和小螃蟹還好玩,這樣才能吸引孩子。
作者自己覺得好,跟孩子是否喜歡,是不一樣的。這是他從小孩身上學得的重要一課。
當時擔任福音館編輯的松居直,在偶然的機緣下收到一張加古手繪的黑白明信片,對他產生很大的興趣。松居覺得加古畫得雖然還不夠好,但卻有一股吸引人的魅力,因為他畫的「線條」會講故事。松居還發現,加古是一位專業的技術士,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是個「孩子王」,非常了解孩子,對兒童的各種遊戲特別熟悉。
這麼懂孩子心情的人,一定能畫兒童圖畫書。
這位伯樂開始鼓勵加古創作和時代契合、主題宏大的作品。1959年,加古以日本戰後蓬勃發展的電氣工業為背景,將目光聚焦在建設現場工作的人們,創作了他的第一本圖畫書《建設水庫的叔叔們》。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變化,這本書後來絕版了,但是加古一直認為:水力發電是有利民生的核心技術,它的重要性應該要被孩子們認識。於是在相隔30年後,他再度投入國際合作建造水庫的計畫,親赴印尼取材,於1988年出版了《大壩建成了》。
1962年,加古獲得工學博士學位,除了從事學術研究,同時繼續探索兒童教育。這一年他出版《河川》一書,再度展現他整合資料、深入淺出的說故事能力。《河川》是一本革命性的科學圖畫書,由小水滴漸漸匯聚起始,溪流緩緩前行,終至浩浩湯湯的江洋。每一幅跨頁的圖連接起來,猶如展讀繪卷,是一部完整的河川生命史。
加古藉一條河川的旅程,述說民生和自然的變化,而這一切是透過孩子的眼睛來觀察,書封上的小孩正是作者的女兒。因為心繫兒童,使得加古筆下的科學知識,不只有理性的明晰,更有了感性的溫暖。
加古一直懷抱著旺盛的好奇心,眼光關注在更廣大的世界。他跟隨著孩子跨出的腳步,由遼闊的《海》、巨大的《地球》,到達浩瀚的《宇宙》,從表面深入內部,探索隱藏其間的奧祕。就以「地球」這個主題來說,在動筆創作之前,他先蒐集了日本已出版的50本相關繪本,發現許多事物的真實面貌孩子平常是看不到的,於是他精密地描繪,進一步擴大讀者的觀賞領域,讓人們在硬派的科學知識裡,找到了個人在天地間的位置。
孩子通常對自己身邊的所見所聞,以及可以觸摸感受的事物最感興趣,這也是加古創作圖畫書的出發點。《你的房屋,我的房屋》和孩子循序討論家屋的形成;《來看東西的剖面》把生活中的物件切開,內部構造一目瞭然;還有各司其職的《工具》,原來它們對日常的運行何其重要。加古用幽默的口吻和漫畫風格的圖像,吸引孩子們將科學知識的趣味和生活連結起來。
加古常謙遜地說自己並不是藝術家,因此更加努力琢磨畫技。《地下鐵開工了》展現他深厚紮實的理論基底,還有精雕細琢的刻畫功夫。這是一本構圖縝密的作品,作者用心研究每一個環節,精確生動地呈現實況。在我們便利地使用地鐵這項交通工具時,很難想像它的工程是如此複雜困難,經過作者的傳譯,以後搭地鐵時,應該會更有珍惜的心情吧!
47歲那年,加古決定提早從公司退休,全心投入圖畫書創作。這是他人生新的一章,他創設了「加古總合研究所」,致力於推廣兒童教育和福祉的相關工作。他到多所大學教授兒童教育,擔任識字運動講師,並受邀成為廣播和電視科普節目的主持人,還遠赴海外參與扶助兒童的活動。這也是他創作高峰期的開始,此後他出版了許多具分量的百科全書和系列圖鑑,直到92歲高齡過世,作品數量達六百餘部,被譽為「日本圖畫書界的達文西」。
有此稱號,是因為加古創作的題材包羅萬象,並不只侷限於科學類。由《人間》航向《宇宙》,上溯史前《35億年,生命的歷史》,重回當下《兒童的四季,自然的生活》……以自然為經,採文化為緯,在時間長河和空間變化交織的創作版圖上,加古也關注歷史、藝術、音樂,和所有一切關於「人」的活動。出於對知識無止境的追求,他的世界沒有邊界,然而他最終極的關懷還是「人」,尤其是「兒童」。
加古說自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而創作,所以出版的書至少要有20年的前瞻性,而且會與時俱進,依科學新知適時做修訂。在動筆之前,他先搜羅相關的資料,並向該領域的學者請益,還會親至現場做實地調查。以《金字塔》這本書為例,撰寫金字塔歷史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但有許多卻悖離史實,以想像憑空杜撰。加古則不只嚴謹考掘真相,更企圖啟發真正的意義。他不要做一本和讀者毫無關聯的知識工具書,他要從過去偉大的文明中,汲取對現代人有意義的要素。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加古經常會把一個構想放在心上,以時間慢慢醞釀熟成,創作的時間跨距有時經歷數十年。他認為「遊戲」對孩子至關重要,於是多年自力調查,完成了《日本傳承的遊戲讀本》,詳細記錄兒童的遊戲和童玩。2011年,他構思了30年的《萬里的長城》問世,這本書藉由長城述說文明發展和多民族共存的故事,其間隱含著因日本發動戰爭,他一直想對亞洲人民表達歉意的心願。
另一個膾炙人口的小達摩系列,由1967年出版第一本《小達摩和小天狗》,至2018年的《小達摩與小爐灶》,合計10冊,經歷超過半世紀,已成為跨越3個世代的經典。加古非常重視日本的物語和民話,認為這是日本文化的寶藏,深藏著常民知識和風俗的精髓。從對孩子說故事起,他就經常將民間故事改編為紙芝居和繪本,希望能將美好的傳統價值,藉新奇有趣的故事傳承給孩子。
加古從不因為書籍暢銷,而勉強推出續作。售出210萬冊的《烏鴉麵包店》,畫滿了新奇創意的各式麵包,是一本讀來「美味可口」的書,自1973年出版後就受到讀者熱烈的喜愛。當年讀這本書的小孩,如今已變成爺爺、奶奶了,還在翹首盼望故事後來的發展。2013年,加古才一口氣推出4本續集,幸福圓滿的結局,滿足了讀者多年的期待。
時隔40年,麵包店家的4隻小烏鴉都長大了!分別開了《烏鴉點心店》、《烏鴉蔬果行》、《烏鴉天婦羅店》和《烏鴉蕎麥麵店》,這麼多好吃的食物大集合,真讓人食指大動。可是加古爺爺說:不見得在書中畫很多食物,就代表孩子看了會喜歡。為了生存,食物是很重要的,但是「該如何生存下去?」、「該如何活得更好?」孩子需要自主作出選擇。他希望不用說教的口吻,而是用有趣的方式,將自己所理解到的生存哲學,一點一滴傳達給孩子。
這位永保童心的「日本國民爺爺」,直到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天,仍維持每日工作8小時的習慣。他說:「一個不好好工作的大人,在孩子面前是無所遁形的。」「我什麼都不懂,幸虧孩子教了我很多東西,我才能畫圖畫書,孩子是我的老師。」他全心全力追求完美,將艱澀的知識加以梳理分類,用漫長的時間來思考消化,以舉重若輕的手法和獨特的觀點,向孩子呈現這個豐富多元的世界。
加古曾對孩子們寄予祝福:孩子是活在未來的人,所以一定要努力讓自己的身心更美、更強、更健康。2013年,他的家鄉為他成立了加古里子繪本館「砳」,其中收藏了他的原畫、出版的作品和相關的影音紀錄,都是他傾畢生的意志,生命淬礪過後的菁華。這是他留給孩子們永恆的禮物,在下一個、下下個世代中,無數的兒童和成人,依然會從加古的作品中,得到啟迪和感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閱讀通信 Vol.030》繪本大師專欄1年了(灑花),來看看你與哪位繪本大師同月生
閱讀更多
2月繪本大師》細節成就不凡:圖畫書界的夢幻騎士羅貝托.英諾桑提(Roberto Innocenti)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 閱讀更多
1月繪本大師》以「簡單而真實」為創作原點的尤塔.鮑爾(Jutta Bauer)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