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第一次細讀大友克洋作品的時間相當晚,應該是在Mangasick籌備第一次駕籠真太郎台灣個展的期間,2014年。這位獵奇漫畫大師在某本科幻短篇漫畫集的後記提到,他在1994、95年那陣子才真正脫離大友克洋、士郎正宗的影響,建立自己的世界觀。
所謂影響到底是什麼程度的影響呢?我拿起店內的《童夢》和《阿基拉》才發現,老天,駕籠早期的某個短篇幾乎堪稱是前者的惡搞版同人誌,而他對無機物、建築的描寫全都有大友克洋的影子,恐怕連「冷靜內斂包裹瘋狂」的策略都是一種挪用。
《AKIRA 阿基拉 4》封面。©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大友克洋的開創性
令小眾漫畫圈創作者也為之傾倒的新漫畫語言,究竟新在哪裡?漫畫研究者米澤嘉博認為,大友克洋是日本漫畫表現史的一個分水嶺,甚至以「大友之前‧大友之後」來討論表現手法的變遷。
在大友之前,絕大多數日本漫畫創作者遵循的是手塚治虫完成的敘事手法,在畫格中放入抽象簡化過的圖像,然後串起畫格推進故事,每個畫格都是一個意義明確的零件。 然而大友克洋在畫格中放入大量寫實的風景,以變換自在的視角取景並加以串連,有時甚至會有好幾個畫格中都沒有角色出現。至此,背景不再是故事的輔助說明,也肩負起推動故事的功能。這便是米澤嘉博眼中的「大友克洋開創性」。
不過小眾漫畫讀者未必會完全同意此說法,畢竟柘植義春早在1967年便完成了《海邊的敘景》。雖然此作中沒有連續的空鏡頭蒙太奇,但景物與人物的重要性易位、人物融於景物中等傾向已相當顯著,其他同年代文學性濃厚的漫畫家也會利用同樣的手法寄情於景,不以角色為絕對中心。
雖說如此,這些60、70年代的苦悶靈魂跟大友克洋的景物描寫還是有一個極大的差異:在寫實度方面,雙方可說是位於光譜的兩端。
漫畫評論家伊藤剛認為,大友克洋的出現刷新了日本漫畫的寫實度。過往漫畫只需呈現出簡單的透視即可,但大友克洋的畫面具備極度正確的消失點,水準壓倒性地高。
他描繪無機物的線條無粗細變化,均勻地勾勒出微縮模型般的世界,畫格中的所有事物都等於是比例正確的物件。如此手法在科幻文類蔚為風潮的80年代,引起士郎正宗在內的許多漫畫家追隨,相對地,也有漫畫家受不了「大友衝擊」而消聲匿跡。
《AKIRA 阿基拉 4》彩頁。電影般的分鏡,背景作為推動故事的主力。©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AKIRA 阿基拉》的必讀之處
而大友漫畫的金字塔,便是1982年開始發表的《AKIRA 阿基拉》。漫畫家號稱將80年代漫畫的必備要素全都塞進了作品中:不良少年、機車、友情、愛情、賽博龐克、戰鬥要素。劇情大綱和分析到處都找得到,在此不贅述。
以下我想列出這部作品對非硬派科幻迷而言的可看之處。首先,它展現了日漫中「電影語言挪用派」分格的巔峰。從跨頁、一頁一格的插畫式呈現,到各種格數、切割方式、相對大小的組合安排,全都有範例可循,儼然是百科全書。動作場面的速度感如何營造?角色的關係如何透過畫格暗喻?這裡都找得到答案。不想要觀照技法框架的讀者,也還是能享受高度的娛樂性,不會被絆住。
二,寫實手法呈現出的都會幻影。《童夢》中,大友克洋利用各種奇詭的視角與細密的線條,將象徵平凡日常、社會縮影的集合住宅轉化為超能力戰鬥的舞台。到了《AKIRA 阿基拉》,他更進一步拉高視點,把整個都市收進眼底,放入漫畫中。
《AKIRA 阿基拉 1》裡封。展現出大友克洋作品裡反覆描繪的崩壞日常。©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宏偉聳立的各式摩天樓以彷彿能觸碰到的物質性帶給讀者暈眩的觀感,而它們的崩解毀滅則帶來幾股彼此相反的情緒:朝世紀末挺進的不安,脫離人生軌道的解放感,以及終於得以見證末路的寬慰。許多末日系的作品都會製造出類似的效果,但只有大友克洋的無限轟炸會使你幾乎陷入審美疲勞(這是讚美)。
三,人物設計的巧思。雖說背景的存在感是大友克洋漫畫的最大特色,但他並沒有因此輕視人物這塊。突顯日本人種相貌特徵的描繪手法本是他對日漫貢獻之一,新浪潮的其中一「新」。
而在《AKIRA 阿基拉》中,老人與小孩形象合一的超能力者堪稱是一絕。他不是透過誇張化人類身體的方式來製造畸形奇觀,單單只是將老人的皺紋、鬆垮肌膚與粗糙髮質移植到孩童比例的身體上,就完成了漫畫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角色群之一。寫實性所能產生的破壞力再度展露無遺。
宮子夫人、卓、勝、清子等角色的人物設計,便是將孩童與老人特徵結合,帶來詭異且不協調的氛圍。©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重新出版、評價經典作品的風潮近年也從小說吹到漫畫來,幸好還沒有什麼經典漫畫變成公版作品一次被推出10個版本的現象。再版,或首度出版舊作的速度仍算健康,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多樣性。在此現況下,《AKIRA 阿基拉》的再版絕對是好事一樁。它的科幻類型要素在追隨者的反覆拷貝下,後人也許已難以體會它剛問世時的突破性,但大友克洋堅實的作畫表現力是永遠不會褪色的。●
更多相關報導請參考➤東立出版社
AKIRA阿基拉 1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 】
AKIRA阿基拉 2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
AKIRA阿基拉 3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
AKIRA阿基拉 4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
作者簡介:大友克洋
日本知名漫畫家兼電影導演,1954年出生,1973年於双葉社漫畫雜誌Manga Action出道,代表作為《童夢》、《AKIRA 阿基拉》等作品。
細緻寫實的畫風、絕不妥協的背景架構及獨特的世界觀,深深影響80年代後的漫畫創作,被認為是「大友之前,大友之後」,足見其所帶來的跨時代轉變。
《AKIRA 阿基拉》是大友克洋從1982年開始於講談社漫畫雜誌Weekly Young Magazine連載的作品,在1988年由大友克洋本人擔任導演,改編成電影版上映。其魅力席捲全球,獲得國際上諸多好評,不只是彭湃龐大的科幻冒險設定,包括別出心裁的視覺設計和畫面呈現都是經常被討論的要點,而主角金田的紅色夾克及機車、鐵雄的紅色披風等更是經常出現在各大領域的創作之中,這些象徵成為無數創作者的燈塔,直到現在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Tags:
《AKIRA 阿基拉 4》裡封。展現出大友克洋作品的特色─寫實度。©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本文圖片由東立出版提供
2018年,市面上一度賣到斷貨、許多漫畫出租店視為鎮店之寶的《AKIRA阿基拉》,終於在眾多粉絲的期待下,重新再版。
《AKIRA阿基拉》在動漫畫歷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地位,書中主角金田狂放不羈、脆弱又孤獨的靈魂,在《AKIRA阿基拉》誕生至今的36年之中,化做原型,在許多作品中都看得見影子。
2020年將至,東京奧運成為大友克洋的神準預言,《AKIRA阿基拉》所揭示的未來再度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曾經為本作感到歡欣鼓舞的年輕人,如今也都已成長為各領域的專家。東立出版社特別邀請這些受《AKIRA阿基拉》及大友克洋影響的創作者和研究者,一起談談《AKIRA阿基拉》在他們生命中的軌跡。本刊與東立合作,同步刊載系列文章。
我個人第一次細讀大友克洋作品的時間相當晚,應該是在Mangasick籌備第一次駕籠真太郎台灣個展的期間,2014年。這位獵奇漫畫大師在某本科幻短篇漫畫集的後記提到,他在1994、95年那陣子才真正脫離大友克洋、士郎正宗的影響,建立自己的世界觀。
所謂影響到底是什麼程度的影響呢?我拿起店內的《童夢》和《阿基拉》才發現,老天,駕籠早期的某個短篇幾乎堪稱是前者的惡搞版同人誌,而他對無機物、建築的描寫全都有大友克洋的影子,恐怕連「冷靜內斂包裹瘋狂」的策略都是一種挪用。
▉大友克洋的開創性
令小眾漫畫圈創作者也為之傾倒的新漫畫語言,究竟新在哪裡?漫畫研究者米澤嘉博認為,大友克洋是日本漫畫表現史的一個分水嶺,甚至以「大友之前‧大友之後」來討論表現手法的變遷。
在大友之前,絕大多數日本漫畫創作者遵循的是手塚治虫完成的敘事手法,在畫格中放入抽象簡化過的圖像,然後串起畫格推進故事,每個畫格都是一個意義明確的零件。然而大友克洋在畫格中放入大量寫實的風景,以變換自在的視角取景並加以串連,有時甚至會有好幾個畫格中都沒有角色出現。至此,背景不再是故事的輔助說明,也肩負起推動故事的功能。這便是米澤嘉博眼中的「大友克洋開創性」。
不過小眾漫畫讀者未必會完全同意此說法,畢竟柘植義春早在1967年便完成了《海邊的敘景》。雖然此作中沒有連續的空鏡頭蒙太奇,但景物與人物的重要性易位、人物融於景物中等傾向已相當顯著,其他同年代文學性濃厚的漫畫家也會利用同樣的手法寄情於景,不以角色為絕對中心。
雖說如此,這些60、70年代的苦悶靈魂跟大友克洋的景物描寫還是有一個極大的差異:在寫實度方面,雙方可說是位於光譜的兩端。
漫畫評論家伊藤剛認為,大友克洋的出現刷新了日本漫畫的寫實度。過往漫畫只需呈現出簡單的透視即可,但大友克洋的畫面具備極度正確的消失點,水準壓倒性地高。
他描繪無機物的線條無粗細變化,均勻地勾勒出微縮模型般的世界,畫格中的所有事物都等於是比例正確的物件。如此手法在科幻文類蔚為風潮的80年代,引起士郎正宗在內的許多漫畫家追隨,相對地,也有漫畫家受不了「大友衝擊」而消聲匿跡。
▉《AKIRA 阿基拉》的必讀之處
而大友漫畫的金字塔,便是1982年開始發表的《AKIRA 阿基拉》。漫畫家號稱將80年代漫畫的必備要素全都塞進了作品中:不良少年、機車、友情、愛情、賽博龐克、戰鬥要素。劇情大綱和分析到處都找得到,在此不贅述。
以下我想列出這部作品對非硬派科幻迷而言的可看之處。首先,它展現了日漫中「電影語言挪用派」分格的巔峰。從跨頁、一頁一格的插畫式呈現,到各種格數、切割方式、相對大小的組合安排,全都有範例可循,儼然是百科全書。動作場面的速度感如何營造?角色的關係如何透過畫格暗喻?這裡都找得到答案。不想要觀照技法框架的讀者,也還是能享受高度的娛樂性,不會被絆住。
二,寫實手法呈現出的都會幻影。《童夢》中,大友克洋利用各種奇詭的視角與細密的線條,將象徵平凡日常、社會縮影的集合住宅轉化為超能力戰鬥的舞台。到了《AKIRA 阿基拉》,他更進一步拉高視點,把整個都市收進眼底,放入漫畫中。
宏偉聳立的各式摩天樓以彷彿能觸碰到的物質性帶給讀者暈眩的觀感,而它們的崩解毀滅則帶來幾股彼此相反的情緒:朝世紀末挺進的不安,脫離人生軌道的解放感,以及終於得以見證末路的寬慰。許多末日系的作品都會製造出類似的效果,但只有大友克洋的無限轟炸會使你幾乎陷入審美疲勞(這是讚美)。
三,人物設計的巧思。雖說背景的存在感是大友克洋漫畫的最大特色,但他並沒有因此輕視人物這塊。突顯日本人種相貌特徵的描繪手法本是他對日漫貢獻之一,新浪潮的其中一「新」。
而在《AKIRA 阿基拉》中,老人與小孩形象合一的超能力者堪稱是一絕。他不是透過誇張化人類身體的方式來製造畸形奇觀,單單只是將老人的皺紋、鬆垮肌膚與粗糙髮質移植到孩童比例的身體上,就完成了漫畫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角色群之一。寫實性所能產生的破壞力再度展露無遺。
重新出版、評價經典作品的風潮近年也從小說吹到漫畫來,幸好還沒有什麼經典漫畫變成公版作品一次被推出10個版本的現象。再版,或首度出版舊作的速度仍算健康,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多樣性。在此現況下,《AKIRA 阿基拉》的再版絕對是好事一樁。它的科幻類型要素在追隨者的反覆拷貝下,後人也許已難以體會它剛問世時的突破性,但大友克洋堅實的作畫表現力是永遠不會褪色的。●
更多相關報導請參考➤東立出版社
AKIRA阿基拉 1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AKIRA阿基拉 2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阿基拉 3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阿基拉 4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友克洋
日本知名漫畫家兼電影導演,1954年出生,1973年於双葉社漫畫雜誌Manga Action出道,代表作為《童夢》、《AKIRA 阿基拉》等作品。
細緻寫實的畫風、絕不妥協的背景架構及獨特的世界觀,深深影響80年代後的漫畫創作,被認為是「大友之前,大友之後」,足見其所帶來的跨時代轉變。
《AKIRA 阿基拉》是大友克洋從1982年開始於講談社漫畫雜誌Weekly Young Magazine連載的作品,在1988年由大友克洋本人擔任導演,改編成電影版上映。其魅力席捲全球,獲得國際上諸多好評,不只是彭湃龐大的科幻冒險設定,包括別出心裁的視覺設計和畫面呈現都是經常被討論的要點,而主角金田的紅色夾克及機車、鐵雄的紅色披風等更是經常出現在各大領域的創作之中,這些象徵成為無數創作者的燈塔,直到現在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0》防災備戰包裡不能忘記放的是……
延伸閱讀
超能再現1》大友克洋《AKIRA阿基拉》—— 傳說的起點與朝聖之旅
2018年,市面上一度賣到斷貨、許多漫畫出租店視為鎮店之寶的《AKIRA阿基拉》,終於在眾多粉絲的期待下,重新再版... 閱讀更多
英美書房》《犬夜叉》作者高橋留美子獲安古蘭漫畫節終身成就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閱讀更多
話題》漫畫基地正式開幕,展覽5大亮點一次打包,來這裡可玩一下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