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一本書,可能遇上多少艱難?近日即將出版的日治時期台灣少年小說讀本《春風少年歌》,以及童謠讀本《寶島留聲機》、《童言放送局》,旨在回溯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濫觴。其中《童言放送局》收錄日治時期公學校台籍學童創作的童謠,所有作者都是1920年代就學的台籍小學生。90年後如何找到作者取得授權?成了出書前編輯團隊面臨的一大挑戰。
總責這套叢書編輯工作的《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過去數十年來,《文訊》曾經接下各式各樣的任務,尋找過好幾百位作家,對這種尋人的挑戰並不陌生。但不同的是,這次尋找的「作家」是1920年代就讀公學校的學生,他們一生可能就只創作過這一篇作品。這些素人作家不是資料單薄,而是根本只留存蛛絲馬跡的線索。
為何當時的小學生會開始創作童謠呢?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有兩項與兒童文學相關的政策,一是「童話運動」,二為「童謠運動」,其中台籍學童使用日文創作的童謠,有令人驚豔的精彩表現。
為了提升兒童文化水準,學校鼓勵就讀的學童創作童謠。而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台灣日日新報》附錄週刊《台日子供新聞》與《台灣教育》月刊,亦闢有專欄刊載童謠。自1925年到1930年,《台日子供新聞》上刊載的童謠作品即超過3860首,可見風氣之盛。
這些童謠的創作者有男有女,有閩南人、客家人也有原住民。就地域來說,來自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幾乎遍及全台各地。報章刊載時,會記錄學童的姓名、地區、學校、年級的資訊,例如童謠〈火車〉的作者,是這樣記載的:
吳竹性,新竹市第一公學校五年級
這樣簡短的一行字,是編輯團隊尋找作者的唯一線索。面對嚴謹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如何依憑有限的訊息找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文訊》編輯群也不免搖頭興嘆。
龐大作者群的尋覓工作,首先是一一比對查核學校名稱的更迭,例如當年的「新竹市第一公學校」,即現今的「新竹市新竹國小」。接下來,編輯團隊試圖向地方戶政機關查索,但由於非親屬關係,無法直接調閱資料,只好改循公務管道,透過北市文化局發文請求協查。為此,編輯團隊前後發出了一百三十多封公文,又苦等數月,前後歷經了半年多的努力,才陸續收到回音。
在將近一世紀之後,經過鍥而不捨地進行全台尋人任務,蒐羅資料、取得授權,最終能聯繫上半數作者的家屬,成果實屬難得。
其中,許多家屬一輩子也不知道親長曾在幼時寫下詩句。譬如劉振聲之孫陳志春表示:「兒女們都不知道阿天佑(劉振聲小名)會寫詩,只知道他是個勤奮努力的父親,為了這8個子女的家,是沒有閒功夫寫詩的,只能沒日沒夜的工作。但從他字裡行間,依然可以看出他的文學素養。」
封德屏表示,既使過了90年,作者已離世多年,但許多後人一讀到這些童謠,立刻表示這確實像出自先祖的手筆。前文提到的吳竹性的〈火車〉,詩文如下:
大大的鼻子
冒著煙
吃 吃 吃地奔馳
火車先生
吃了
滿肚子的人
要到那兒去啊
火車先生
寫於小學五年級的這首作品,竟似預言般,預告了這位學童往後大半生的日子都奉獻給火車與汽車。1918年出生的吳竹性,曾赴東京鐵道教席所進修,戰後服務於台灣鐵路局,1957年於鐵路局彰化機務段長任內,因叛亂案嫌疑被捕入獄,於綠島服刑12年,2001年始申請並通過冤獄平反及名譽回復。
吳竹性長女吳琉璃表示:「在晚輩(孫輩)心中,阿公嚴肅律己,木訥寡言,喜怒不形於色,想不到童年時期心中充滿幻想,顯露文采。中年時期因受白色恐怖陰影籠罩,更加謹言慎行,文藝幼苗摧殘殆盡,至為婉惜。稍感安慰的是,晚年任職汽車公司時創辦《和泰園地》刊物,集撰稿與編集一身,悠遊其間,得償宿願。父親一生的工作生涯與交通工具息息相關,前半生奉獻給火車專業,後半生則以汽車產業為主軸。如今展讀童年著作豁然開朗,原來他對未來志業早有定向。」
編輯這套選集時,封德屏特別喜歡以下這首作品:
庭院的竹子啊
要長多高呢
長得太高了
月亮的通路
就會被你妨害了
──〈竹子〉陳氏信,新竹州大湖公學校二年級
詩文以竹為題,實際上則傳達了月光皎潔之美,素樸語言展現了可愛的童趣,是十分精采的作品。這首詩的作者陳氏信之子陳文賢,收到苗栗縣大湖國小轉來的公文時感到無比興奮。他特別出席新書發表會,並於會中表示,當聆聽到家人朗讀母親的詩句時,「我彷彿聽到母親早年對人說話彬彬有禮、條理分明的語氣再現,令我感到陶醉與興奮。」
「柯南辦案的神奇故事居然發生在我家。」許多接獲消息的家屬都喜出望外,驚訝嚴謹穩重的家族長輩竟也曾創作過如此活潑的作品。家屬欣然發現了長輩浪漫童心的不同面向,紛紛將詩文視為最珍貴的禮物。
試想白駒過隙,後人兩鬢雪白,忽然收到父母生前童稚時期的詩作,這來自過去的文字,宛如重現離世親人的樣貌,是何等傳奇。編輯過程雖歷經艱難,但所獲得的反饋,不僅能讓史料保存、讓文學得到推廣,更能穿越時空,連結古今的人們。●
▇「日治時期台灣兒少讀本」叢書小檔案
共有3輯,分別為《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1》、《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2》。
《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
收錄包括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等9位新文學作家共17篇作品。他們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也關照兒童世界的閱讀和書寫,開啟少年小說寫作的先河,主題不約而同聚焦在啟蒙與成長兩大主題。新文學作家們在這塊園地播下第一代的種子,結出了豐美的果實。
《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①》
以「留聲機」來回憶台灣的童謠,選入江尚文、林世淙、徐富、莊月芳、莊傳沛、陳保宗、陳英聲、陳湘耀、周伯陽、黃五湖、陳君玉、黃耀麟、楊守愚、廖漢臣、蔡培火、賴和等16位公學校訓導與童謠作家共28篇作品。他們以兩種語言交織,熱鬧地響應了台灣總督府的童謠推行運動。除了因應殖民政策的日文書寫,同時也致力維護漢文書寫的傳統,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代的寶島風貌,以及人民質樸的生活況味。
《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②》
以「放送局」來象徵當年童謠的傳播,內文精選Siran‧Iban、王登山、吳竹性、宋金棠、宋瑞樓等36位1920年代就讀公學校時期的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元,區域廣納台灣本島與離島,族群涵蓋閩南、客家與原住民,作品成熟度大獲已故作家林鍾隆先生讚譽。本書收錄作品相當具有鄉土色彩,透過兒童天真無邪的視角,讓世界都套上一層「童心」的濾鏡,真誠動人。
編輯一本書,可能遇上多少艱難?近日即將出版的日治時期台灣少年小說讀本《春風少年歌》,以及童謠讀本《寶島留聲機》、《童言放送局》,旨在回溯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濫觴。其中《童言放送局》收錄日治時期公學校台籍學童創作的童謠,所有作者都是1920年代就學的台籍小學生。90年後如何找到作者取得授權?成了出書前編輯團隊面臨的一大挑戰。
總責這套叢書編輯工作的《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過去數十年來,《文訊》曾經接下各式各樣的任務,尋找過好幾百位作家,對這種尋人的挑戰並不陌生。但不同的是,這次尋找的「作家」是1920年代就讀公學校的學生,他們一生可能就只創作過這一篇作品。這些素人作家不是資料單薄,而是根本只留存蛛絲馬跡的線索。
為何當時的小學生會開始創作童謠呢?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有兩項與兒童文學相關的政策,一是「童話運動」,二為「童謠運動」,其中台籍學童使用日文創作的童謠,有令人驚豔的精彩表現。
為了提升兒童文化水準,學校鼓勵就讀的學童創作童謠。而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台灣日日新報》附錄週刊《台日子供新聞》與《台灣教育》月刊,亦闢有專欄刊載童謠。自1925年到1930年,《台日子供新聞》上刊載的童謠作品即超過3860首,可見風氣之盛。
這些童謠的創作者有男有女,有閩南人、客家人也有原住民。就地域來說,來自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幾乎遍及全台各地。報章刊載時,會記錄學童的姓名、地區、學校、年級的資訊,例如童謠〈火車〉的作者,是這樣記載的:
這樣簡短的一行字,是編輯團隊尋找作者的唯一線索。面對嚴謹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如何依憑有限的訊息找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文訊》編輯群也不免搖頭興嘆。
龐大作者群的尋覓工作,首先是一一比對查核學校名稱的更迭,例如當年的「新竹市第一公學校」,即現今的「新竹市新竹國小」。接下來,編輯團隊試圖向地方戶政機關查索,但由於非親屬關係,無法直接調閱資料,只好改循公務管道,透過北市文化局發文請求協查。為此,編輯團隊前後發出了一百三十多封公文,又苦等數月,前後歷經了半年多的努力,才陸續收到回音。
在將近一世紀之後,經過鍥而不捨地進行全台尋人任務,蒐羅資料、取得授權,最終能聯繫上半數作者的家屬,成果實屬難得。
其中,許多家屬一輩子也不知道親長曾在幼時寫下詩句。譬如劉振聲之孫陳志春表示:「兒女們都不知道阿天佑(劉振聲小名)會寫詩,只知道他是個勤奮努力的父親,為了這8個子女的家,是沒有閒功夫寫詩的,只能沒日沒夜的工作。但從他字裡行間,依然可以看出他的文學素養。」
封德屏表示,既使過了90年,作者已離世多年,但許多後人一讀到這些童謠,立刻表示這確實像出自先祖的手筆。前文提到的吳竹性的〈火車〉,詩文如下:
寫於小學五年級的這首作品,竟似預言般,預告了這位學童往後大半生的日子都奉獻給火車與汽車。1918年出生的吳竹性,曾赴東京鐵道教席所進修,戰後服務於台灣鐵路局,1957年於鐵路局彰化機務段長任內,因叛亂案嫌疑被捕入獄,於綠島服刑12年,2001年始申請並通過冤獄平反及名譽回復。
吳竹性長女吳琉璃表示:「在晚輩(孫輩)心中,阿公嚴肅律己,木訥寡言,喜怒不形於色,想不到童年時期心中充滿幻想,顯露文采。中年時期因受白色恐怖陰影籠罩,更加謹言慎行,文藝幼苗摧殘殆盡,至為婉惜。稍感安慰的是,晚年任職汽車公司時創辦《和泰園地》刊物,集撰稿與編集一身,悠遊其間,得償宿願。父親一生的工作生涯與交通工具息息相關,前半生奉獻給火車專業,後半生則以汽車產業為主軸。如今展讀童年著作豁然開朗,原來他對未來志業早有定向。」
編輯這套選集時,封德屏特別喜歡以下這首作品:
詩文以竹為題,實際上則傳達了月光皎潔之美,素樸語言展現了可愛的童趣,是十分精采的作品。這首詩的作者陳氏信之子陳文賢,收到苗栗縣大湖國小轉來的公文時感到無比興奮。他特別出席新書發表會,並於會中表示,當聆聽到家人朗讀母親的詩句時,「我彷彿聽到母親早年對人說話彬彬有禮、條理分明的語氣再現,令我感到陶醉與興奮。」
「柯南辦案的神奇故事居然發生在我家。」許多接獲消息的家屬都喜出望外,驚訝嚴謹穩重的家族長輩竟也曾創作過如此活潑的作品。家屬欣然發現了長輩浪漫童心的不同面向,紛紛將詩文視為最珍貴的禮物。
試想白駒過隙,後人兩鬢雪白,忽然收到父母生前童稚時期的詩作,這來自過去的文字,宛如重現離世親人的樣貌,是何等傳奇。編輯過程雖歷經艱難,但所獲得的反饋,不僅能讓史料保存、讓文學得到推廣,更能穿越時空,連結古今的人們。●
▇「日治時期台灣兒少讀本」叢書小檔案
共有3輯,分別為《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1》、《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2》。
《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
收錄包括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等9位新文學作家共17篇作品。他們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也關照兒童世界的閱讀和書寫,開啟少年小說寫作的先河,主題不約而同聚焦在啟蒙與成長兩大主題。新文學作家們在這塊園地播下第一代的種子,結出了豐美的果實。
《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①》
以「留聲機」來回憶台灣的童謠,選入江尚文、林世淙、徐富、莊月芳、莊傳沛、陳保宗、陳英聲、陳湘耀、周伯陽、黃五湖、陳君玉、黃耀麟、楊守愚、廖漢臣、蔡培火、賴和等16位公學校訓導與童謠作家共28篇作品。他們以兩種語言交織,熱鬧地響應了台灣總督府的童謠推行運動。除了因應殖民政策的日文書寫,同時也致力維護漢文書寫的傳統,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代的寶島風貌,以及人民質樸的生活況味。
《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②》
以「放送局」來象徵當年童謠的傳播,內文精選Siran‧Iban、王登山、吳竹性、宋金棠、宋瑞樓等36位1920年代就讀公學校時期的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元,區域廣納台灣本島與離島,族群涵蓋閩南、客家與原住民,作品成熟度大獲已故作家林鍾隆先生讚譽。本書收錄作品相當具有鄉土色彩,透過兒童天真無邪的視角,讓世界都套上一層「童心」的濾鏡,真誠動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10月繪本大師》守夢人羅伯・英潘(Robert Ingpen),用圖像詮釋經典文學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 閱讀更多
童書短評》#30 陪孩子認識自己,分享喜悅
Openbook「童書選書小組」每月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閱讀更多
話題》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來自陳又津、阿潑與林育立的回應
「非虛構寫作」是近年頗受重視的寫作型態,2018華文朗讀節以「『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為題,由《端傳媒》總編輯李志德主持,邀請作家陳又津、...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