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平等:一段女性身體的覺醒之路
Ceciest mon sang
艾莉絲.迪艾波(Élise Thébaut)著,劉允華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這是月經的文化史,也是女性身體的文化史;這是性別人類學,也是迪艾波的個人生命史。關於女性身體之文化處境的複雜與幽微,再沒有比直接陳述、揭露、坦然攤開在眾人眼前更直接了當的方法了。本書是女性的,更是男性的(當然也包含跨性別的)。唯有眾人皆正視女性身體在各種社會文化裡的艱難處境,才有可能尋找到性別平權/平等的共識。
這本關於女性月經的「報導文學」,兼有歷史回顧和專業知識,並加入了個人親歷的感受,深刻又好讀。有關月經的歷史,無論是經血禁忌或衛生觀念的演變,台灣學界不乏相關研究,但整體而言仍流於專業的零瑣枯燥,這麼切身的議題,反而變得遙遠。類似本書這樣遊走在社會學和歷史學、集體和個人之間的調性,除了能帶動人們的注意,也能鼓勵專業研究者嘗試以新的口吻,練習向大眾訴說發現。
幽默的批判,碎碎念的顛覆,月經這個連女性主義也不大碰觸的話題,竟被調皮的作者處理得如此輕鬆、深刻而有趣!法文書名《這是我的血》語出聖經,子宮又是聖杯的原型,這本書不僅讓人重新了解大姨媽的前世今生,還帶出了一種新型態的女性主義。【內容簡介➤】
●俠隱
張北海著,新經典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1930年代,北京還叫北平的那個時代,到底是什麼模樣?當現代世界與傳統江湖交會,當西洋文明與中國道義碰撞,武與俠可以藏身何處?《俠隱》迷人的不只是透過武俠元素所帶出的人情百態,更是那些枝微末節的物質世界。張北海藉著武俠小說這個文類,寫出1930年代百花燦爛的老北平。
托電影所賜,本書的重新上市,讓我們重溫了本世紀初一連串的武俠小說復興。論者多已指出,甚至作者直接自道,這是本以武俠為名,實則描繪老北京百態的故事,也因此跳脫了某種類型的格套。今日重讀,或許該努力追問:如果武俠小說是不應消失的文類,那麼在未來該承載何種新的想像?
說是武俠,其實是偽武俠,作者和讀者更在意的,都是那個消逝了的北平,那個局勢詭譎度不遜於上海的北平。雖然是個諜報小說,做工卻都花在雕鑿日常街景、人文世故、風味小吃,乃至於流行行頭上。波濤洶湧的大時代表面下,卻有一顆《城南舊事》的心。【內容簡介➤】
●暗室裡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
趙慧琳,勵馨基金會著,圓神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益
本書是勵馨基金會卅年風雨的時光切片。勵馨切開暗室,也切開血肉模糊化膿流湯的社會腫瘤。這是極痛之書,光和影都有痛楚。儘管今日勵馨的聲音和身影似乎逐漸淡出,近年多起重大社會案件引發的性別爭議中,未見勵馨有深刻論述與實踐,然而本書記載勵馨三十年來的呼喊、行動與關懷,仍是台灣性別議題史上的濃墨一筆。
勵馨的官方紀錄,平舖直敘交待了該組織卅年來的發展。這段時期是台灣發展最關鍵的歲月,無論女權或更廣義的社會運動,讓本書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從世紀末到新世紀,或許最大的感慨,在於從黑白分明的世界,走入一個充滿矛盾和灰色的空間。當我們不再活在超級英雄電影裡,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可能需要全新的論述。
雖然是基金會的內部回顧史,卻也可以讓人看見性平運動的軌跡。和卅年前相較之下,今天的女性處境或許有些改善,然而各式各樣的侵犯卻也未曾稍歇,甚至不再容易鎖定,取得共識。這是任何形式的性平運動和女性主義接下來必須思考的問題。【內容簡介➤】
●T恤上的宇宙:尋找宇宙萬物的終極理論
Universe on a T-Shirt: The Quest for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佛克(Dan Falk)著,葉偉文譯,貓頭鷹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T恤上的宇宙」指的是什麼?本書說的是眾多物理學家所追尋的「一個用T恤正面就足夠呈現的萬有理論」。T恤上的宇宙其實是「真理之門」。本書是科普書,也是「物理學如何推動人類文明」這個主題的歷史故事。在佛克筆下,彷彿有日本少年漫畫熱血主角影影綽綽,比如追尋大祕寶的魯夫,比如追尋真理之謎的鋼之鍊金術師愛德華。這是一場追尋構成世界之謎的千年物理大冒險。
當年的科普經典,今日讀來,至少在歷史的回顧上仍有其精闢高明之處。那則「本書沒有出現任何公式」的堅持,至今仍是許多科普著作到達不了的高標。然而科學的世界日新月異,本書英文版於2005年上市,十餘年後的今日,有些看法和預測不免需要更新。這應該是起點而非終點,幸運的是,市面上已有許多「印有宇宙的T恤」式書籍可供選擇。
這並不是《時間簡史》或《優雅的宇宙》等級的神作,不過卻是深入理解這些專業著作的前導科普。書封上標榜「沒有出現任何公式」,可知作者接引眾生的佛心,拿來當成一劑科學思想史服用,也絕對有它大補帖的速效。【內容簡介➤】
●黑手:史上最致命的地下組織與神探間的史詩戰爭
The Black Hand: The Epic War Between a Brilliant Detective and the Deadliest Secret Society in American History
史蒂芬.塔爾帝(Stephan Talty)著,李函譯,避風港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本書的角色、組織、情節都立體而戲劇化,有正義的神探與神祕的集團,不免邊閱讀邊疑惑這究竟是虛構文學還是紀實報導?但向來現實比小說離奇,《黑手》恰正是這句話的明證。作者兼顧紀實報導的歷史性與虛構文學的娛樂性,寫下20世紀初紐約義大利裔移民族群的犯罪現場,風雲詭譎,波瀾起伏,叫人驚奇不已。難怪派拉蒙影業買下版權,更難怪狄卡皮歐領銜出演傳奇神探佩卓西諾啊!
以真實事件為底本的報導作品,補足了《教父》第二集裡,勞勃.狄尼洛飾演的維托.柯里昂下船所面對的新世界。在作者的舖陳下,這真實的故事裡有惡人、有英雄,以及雙方激烈的近身肉搏。談的不只是犯罪,更訴說著戰後來自義大利的移民們,如何一點一滴融入美國這個巨大的熔爐。對移民的討論,帶有強烈的現實投射,也是為何戰後移民議題在今日逐漸熱議的原因。
這部真人實事改編的故事的確會讓人想到重如泰山的《教父》,作者不只讓這段20世紀初的義裔警匪鏖戰記重見天日,對當今局勢的影射更是煞費苦心——或許也不需要影射,歷史本來就是由這類大大小小的正邪鬥爭所組成的。【內容簡介➤】
●伊凡.伊里奇之死
СмертьИванаИльича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著,魏岑芳譯,漫遊者文化,2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讀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那必然是因為對任何人來說,「死亡」都是不可迴避的人生大哉問。托爾斯泰以薄薄小書刻劃人之將死的恐懼,那是獨自面對病痛的複雜心緒,面臨死亡陰影寸寸逼近的心態變化。毫無疑問地,本書是跨越時間、空間、文化與族群而依然能觸動人心的作品。對有志文學的讀者而言,這是親炙托爾斯泰的入門佳作。
薄薄一冊小書,竟有著整個人生的重量。圍繞著一位凡人的生活和死亡,這無時無刻不在世界上演的日常,看似平淡無奇,又不時令人暗自心驚。每一句話都像吃了誠實豆沙包一樣,沒有任何修飾地直指人生的素顏樣態,沒有任何大起大落的情節,沒有任何扳著臉孔的說教,卻構成了一則精彩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如果把《戰爭與和平》裡那些討人厭的法語對話減掉,再把人際間的愛恨情仇濃縮為一個人的內心戲,再把舊俄文學的那些大哉問一層層剝開,直到揪出對死亡的終極恐懼,那麼得出來的結晶就會是這一部《伊凡.伊里奇之死》。【內容簡介➤】
●紐約客故事集III:兔子洞是更可信的解釋
The New Yorker Stories
安.比蒂(Ann Beattie)著,周瑋譯,印刻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獨
當1970年代的時代精神,來到新舊世紀之交,只有更多的迷惘、更多失望、更多妥協。那無所不在的荒誕和虛無,不只是生命一時的過渡,而是持續不斷的人生風景,直到死亡來臨的那天。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快速消化比蒂的文字,但絕對是值得花一點時間細細玩味的投資。
說比蒂像卡佛,其實只是因為他們是同代人,寫的都是嬰兒潮世代的事。她並不極簡,甚至有些嘮叨,總是意猶未盡地再加一點,再加一點,捨不得讓故事結束。然而這樣的風格卻恰如其份勾勒出存在的困境,每個人都被小小的我執折磨得疲累不堪,只剩下一種近似邋遢的悲哀。【內容簡介➤】
●從邊緣到大師:尼爾蓋曼的超連結創作之路
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 Selected Nonfiction
尼爾.蓋曼(Neil Gaiman)著,沈曉鈺譯,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這是蓋曼的藝術論。以體裁來說,他談小說、散文、漫畫、電影、音樂,談文字也談影像;以面向來說,他談作者也談文本,談書店也談閱讀。本書幅員廣闊,無邊無際,要全讀了才知道裡面隱隱有核心貫穿,才知道是什麼構成「尼爾.蓋曼」。
書中的多篇文章,之前分散在網路世界,被人們轉載傳頌,如今集結成書,在紛雜之中展示蓋曼博學多聞的敏感心靈。有感性的吟嘆,也有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充斥於字句之間,無所不在、恣意漫涎的聰穎和才情。蓋曼的書迷可以經由這些文字更加理解他的思索與熱愛,即使從未讀過蓋曼的文字,也能從中發掘原來還有著各式各樣觀看世界的方式。
蓋曼是個中二作家,天生就懂得以類電玩的形式去談人生,這在當今的世道是有指標性意義的。本書搜羅的散文拉哩拉雜,什麼都有,談他的怎麼看作品、看前輩、看同儕,合成一冊卻是不可一世的葵花寶典。原文書名中的cheap seats,是場子邊邊的便宜座位,有時也高高在上,很適合冷眼旁觀。【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Tags:
●月經不平等:一段女性身體的覺醒之路
Ceciest mon sang
艾莉絲.迪艾波(Élise Thébaut)著,劉允華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這是月經的文化史,也是女性身體的文化史;這是性別人類學,也是迪艾波的個人生命史。關於女性身體之文化處境的複雜與幽微,再沒有比直接陳述、揭露、坦然攤開在眾人眼前更直接了當的方法了。本書是女性的,更是男性的(當然也包含跨性別的)。唯有眾人皆正視女性身體在各種社會文化裡的艱難處境,才有可能尋找到性別平權/平等的共識。
這本關於女性月經的「報導文學」,兼有歷史回顧和專業知識,並加入了個人親歷的感受,深刻又好讀。有關月經的歷史,無論是經血禁忌或衛生觀念的演變,台灣學界不乏相關研究,但整體而言仍流於專業的零瑣枯燥,這麼切身的議題,反而變得遙遠。類似本書這樣遊走在社會學和歷史學、集體和個人之間的調性,除了能帶動人們的注意,也能鼓勵專業研究者嘗試以新的口吻,練習向大眾訴說發現。
幽默的批判,碎碎念的顛覆,月經這個連女性主義也不大碰觸的話題,竟被調皮的作者處理得如此輕鬆、深刻而有趣!法文書名《這是我的血》語出聖經,子宮又是聖杯的原型,這本書不僅讓人重新了解大姨媽的前世今生,還帶出了一種新型態的女性主義。【內容簡介➤】
●俠隱
張北海著,新經典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1930年代,北京還叫北平的那個時代,到底是什麼模樣?當現代世界與傳統江湖交會,當西洋文明與中國道義碰撞,武與俠可以藏身何處?《俠隱》迷人的不只是透過武俠元素所帶出的人情百態,更是那些枝微末節的物質世界。張北海藉著武俠小說這個文類,寫出1930年代百花燦爛的老北平。
托電影所賜,本書的重新上市,讓我們重溫了本世紀初一連串的武俠小說復興。論者多已指出,甚至作者直接自道,這是本以武俠為名,實則描繪老北京百態的故事,也因此跳脫了某種類型的格套。今日重讀,或許該努力追問:如果武俠小說是不應消失的文類,那麼在未來該承載何種新的想像?
說是武俠,其實是偽武俠,作者和讀者更在意的,都是那個消逝了的北平,那個局勢詭譎度不遜於上海的北平。雖然是個諜報小說,做工卻都花在雕鑿日常街景、人文世故、風味小吃,乃至於流行行頭上。波濤洶湧的大時代表面下,卻有一顆《城南舊事》的心。【內容簡介➤】
●暗室裡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
趙慧琳,勵馨基金會著,圓神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益
本書是勵馨基金會卅年風雨的時光切片。勵馨切開暗室,也切開血肉模糊化膿流湯的社會腫瘤。這是極痛之書,光和影都有痛楚。儘管今日勵馨的聲音和身影似乎逐漸淡出,近年多起重大社會案件引發的性別爭議中,未見勵馨有深刻論述與實踐,然而本書記載勵馨三十年來的呼喊、行動與關懷,仍是台灣性別議題史上的濃墨一筆。
勵馨的官方紀錄,平舖直敘交待了該組織卅年來的發展。這段時期是台灣發展最關鍵的歲月,無論女權或更廣義的社會運動,讓本書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從世紀末到新世紀,或許最大的感慨,在於從黑白分明的世界,走入一個充滿矛盾和灰色的空間。當我們不再活在超級英雄電影裡,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可能需要全新的論述。
雖然是基金會的內部回顧史,卻也可以讓人看見性平運動的軌跡。和卅年前相較之下,今天的女性處境或許有些改善,然而各式各樣的侵犯卻也未曾稍歇,甚至不再容易鎖定,取得共識。這是任何形式的性平運動和女性主義接下來必須思考的問題。【內容簡介➤】
●T恤上的宇宙:尋找宇宙萬物的終極理論
Universe on a T-Shirt: The Quest for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佛克(Dan Falk)著,葉偉文譯,貓頭鷹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T恤上的宇宙」指的是什麼?本書說的是眾多物理學家所追尋的「一個用T恤正面就足夠呈現的萬有理論」。T恤上的宇宙其實是「真理之門」。本書是科普書,也是「物理學如何推動人類文明」這個主題的歷史故事。在佛克筆下,彷彿有日本少年漫畫熱血主角影影綽綽,比如追尋大祕寶的魯夫,比如追尋真理之謎的鋼之鍊金術師愛德華。這是一場追尋構成世界之謎的千年物理大冒險。
當年的科普經典,今日讀來,至少在歷史的回顧上仍有其精闢高明之處。那則「本書沒有出現任何公式」的堅持,至今仍是許多科普著作到達不了的高標。然而科學的世界日新月異,本書英文版於2005年上市,十餘年後的今日,有些看法和預測不免需要更新。這應該是起點而非終點,幸運的是,市面上已有許多「印有宇宙的T恤」式書籍可供選擇。
這並不是《時間簡史》或《優雅的宇宙》等級的神作,不過卻是深入理解這些專業著作的前導科普。書封上標榜「沒有出現任何公式」,可知作者接引眾生的佛心,拿來當成一劑科學思想史服用,也絕對有它大補帖的速效。【內容簡介➤】
●黑手:史上最致命的地下組織與神探間的史詩戰爭
The Black Hand: The Epic War Between a Brilliant Detective and the Deadliest Secret Society in American History
史蒂芬.塔爾帝(Stephan Talty)著,李函譯,避風港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本書的角色、組織、情節都立體而戲劇化,有正義的神探與神祕的集團,不免邊閱讀邊疑惑這究竟是虛構文學還是紀實報導?但向來現實比小說離奇,《黑手》恰正是這句話的明證。作者兼顧紀實報導的歷史性與虛構文學的娛樂性,寫下20世紀初紐約義大利裔移民族群的犯罪現場,風雲詭譎,波瀾起伏,叫人驚奇不已。難怪派拉蒙影業買下版權,更難怪狄卡皮歐領銜出演傳奇神探佩卓西諾啊!
以真實事件為底本的報導作品,補足了《教父》第二集裡,勞勃.狄尼洛飾演的維托.柯里昂下船所面對的新世界。在作者的舖陳下,這真實的故事裡有惡人、有英雄,以及雙方激烈的近身肉搏。談的不只是犯罪,更訴說著戰後來自義大利的移民們,如何一點一滴融入美國這個巨大的熔爐。對移民的討論,帶有強烈的現實投射,也是為何戰後移民議題在今日逐漸熱議的原因。
這部真人實事改編的故事的確會讓人想到重如泰山的《教父》,作者不只讓這段20世紀初的義裔警匪鏖戰記重見天日,對當今局勢的影射更是煞費苦心——或許也不需要影射,歷史本來就是由這類大大小小的正邪鬥爭所組成的。【內容簡介➤】
●伊凡.伊里奇之死
СмертьИванаИльича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著,魏岑芳譯,漫遊者文化,2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讀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那必然是因為對任何人來說,「死亡」都是不可迴避的人生大哉問。托爾斯泰以薄薄小書刻劃人之將死的恐懼,那是獨自面對病痛的複雜心緒,面臨死亡陰影寸寸逼近的心態變化。毫無疑問地,本書是跨越時間、空間、文化與族群而依然能觸動人心的作品。對有志文學的讀者而言,這是親炙托爾斯泰的入門佳作。
薄薄一冊小書,竟有著整個人生的重量。圍繞著一位凡人的生活和死亡,這無時無刻不在世界上演的日常,看似平淡無奇,又不時令人暗自心驚。每一句話都像吃了誠實豆沙包一樣,沒有任何修飾地直指人生的素顏樣態,沒有任何大起大落的情節,沒有任何扳著臉孔的說教,卻構成了一則精彩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如果把《戰爭與和平》裡那些討人厭的法語對話減掉,再把人際間的愛恨情仇濃縮為一個人的內心戲,再把舊俄文學的那些大哉問一層層剝開,直到揪出對死亡的終極恐懼,那麼得出來的結晶就會是這一部《伊凡.伊里奇之死》。【內容簡介➤】
●紐約客故事集III:兔子洞是更可信的解釋
The New Yorker Stories
安.比蒂(Ann Beattie)著,周瑋譯,印刻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獨
當1970年代的時代精神,來到新舊世紀之交,只有更多的迷惘、更多失望、更多妥協。那無所不在的荒誕和虛無,不只是生命一時的過渡,而是持續不斷的人生風景,直到死亡來臨的那天。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快速消化比蒂的文字,但絕對是值得花一點時間細細玩味的投資。
說比蒂像卡佛,其實只是因為他們是同代人,寫的都是嬰兒潮世代的事。她並不極簡,甚至有些嘮叨,總是意猶未盡地再加一點,再加一點,捨不得讓故事結束。然而這樣的風格卻恰如其份勾勒出存在的困境,每個人都被小小的我執折磨得疲累不堪,只剩下一種近似邋遢的悲哀。【內容簡介➤】
●從邊緣到大師:尼爾蓋曼的超連結創作之路
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 Selected Nonfiction
尼爾.蓋曼(Neil Gaiman)著,沈曉鈺譯,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這是蓋曼的藝術論。以體裁來說,他談小說、散文、漫畫、電影、音樂,談文字也談影像;以面向來說,他談作者也談文本,談書店也談閱讀。本書幅員廣闊,無邊無際,要全讀了才知道裡面隱隱有核心貫穿,才知道是什麼構成「尼爾.蓋曼」。
書中的多篇文章,之前分散在網路世界,被人們轉載傳頌,如今集結成書,在紛雜之中展示蓋曼博學多聞的敏感心靈。有感性的吟嘆,也有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充斥於字句之間,無所不在、恣意漫涎的聰穎和才情。蓋曼的書迷可以經由這些文字更加理解他的思索與熱愛,即使從未讀過蓋曼的文字,也能從中發掘原來還有著各式各樣觀看世界的方式。
蓋曼是個中二作家,天生就懂得以類電玩的形式去談人生,這在當今的世道是有指標性意義的。本書搜羅的散文拉哩拉雜,什麼都有,談他的怎麼看作品、看前輩、看同儕,合成一冊卻是不可一世的葵花寶典。原文書名中的cheap seats,是場子邊邊的便宜座位,有時也高高在上,很適合冷眼旁觀。【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