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話》從《溫柔之歌》談現代家庭的美滿假象

  • 諶淑婷(作家、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2018-01-19 14:10
《溫柔之歌》作者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木馬文化提供)

2012年10月,紐約一名褓姆殺死一對6歲及2歲的姐弟。案發地點位於曼哈頓上西區的豪宅大廈,傍晚五點返回家中的母親,發現屋內漆黑一片,詢問管理員是否見過兩個小孩外出,管理員說沒有。她折返住所查看,發現兩名孩子身中多刀倒在浴缸內死亡,負責照顧他們的褓姆滿頸傷痕,坐在兩具屍體旁,身旁還有一把染血的刀。

這名可憐的母親嚇得歇斯底里大哭大叫,鄰居聽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叫聲後報警。母親抱著因為跟自己外出而逃過一劫的3歲女兒,坐上救護車。剛剛結束出差行程的父親,在機場從警察處接收到這個悲傷的消息。

這則新聞讓人毛骨悚然,因為如此日常。平凡的媽媽會在社群軟體上「曬孩子」,分享孩子們吃熱狗、小睡、吃南瓜的可愛照片。而這名年約50歲的褓姆成為美國公民已10年,是在另一個家庭引薦下聘僱的。

35歲的摩洛哥裔女作家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也是一位母親。她將這則美國社會事件改寫,故事背景重設於法國巴黎。一對平凡中產階級夫婦保羅與米麗安育有一子一女,他們在謹慎評估後聘請了褓姆露易絲(Louise),她彷彿從童話書裡走出來的瑪麗.包萍,立刻就把孩子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baby-1866621_960_720.jpg
照片來源:pixabay

▉褓姆被僱主帶入「家庭」的階級衝突

女僕與褓姆一直是作家筆下常出現的角色,過去,她們生活於家庭中,住在傭人房或建築物的閣樓,終日幹活,領取微薄的薪資,即便位居家中較低等的地位,也感激雇主提供安身之處。現代褓姆則以外人的身分進入家庭,照管最重要的孩子,褓姆與雇主的關係相較之下更冷酷、疏遠。

雖然《溫柔之歌》並非只是控訴階級壓迫那麼單純,但這絕對是悲劇形成的巨大因子。褓姆露易絲被塑造成一古典形象,中年、矮小的金髮白人女士,有著布娃娃般的身體、塗着過濃的眼妝,穿着過長的裙子。書中不曾提到她的姓氏,沒有人正眼看過她,她帶過的孩子「對她只留有模糊的、不成形的印象……如果在街上偶遇,不確定會不會認出她。」米麗安這麼形容:「她的臉漂浮在水蒸氣的雲霧中。露易絲像是一位老太太,像是在蒼白的清晨顫抖的幽靈。」保羅則在教她游泳時,在心裡默默地笑:「露易絲也有屁股。」

現代褓姆就是一個不可或缺但透明的存在,這導致了僱主與褓姆之間存在著一種認知的不平衡:褓姆對僱主的生活瞭如指掌,僱主則對褓姆一無所知,漠不關心成為這段主僕關係的內在成分。書末,米麗安看見褓姆從陌生的街頭走過,才「第一次試圖熱切地幻想,露易絲不在他們身邊時過著怎樣的生活」,但為時已晚。

認知的不平衡,不知不覺造就出「無意的惡意」。明明這對夫妻心地善良,是社會菁英,也願意頻繁地表示善意:邀請褓姆一同去度假、不在她面前拆新買的衣服,把不再穿戴的東西送給她。他們的原意是避免傷害褓姆,但兩個階層的差異不可避免地產生摩擦,儘管他們都被教育尊敬階級比自己低的人,現實生活卻讓他們明白隱藏在尊敬下的虛假與做作。

baby-20339_960_720.jpg
照片來源:pixabay

畢竟每一對父母都會擔心,什麼樣的人可以來幫你照顧孩子?清潔工或油漆工無所謂,但孩子不同,不要老的、不要戴面紗的、不要抽菸的、要活潑靈敏、隨傳隨到、沒有小孩要照顧,才可以晚點走或是隨時幫忙,褓姆要好好工作,才能讓父母好好工作。

事實上,父母對於褓姆的不信任,已經讓美國自2016年起出現「監視褓姆」的新職業。褓姆監視人員會喬裝,例如假扮建築工人在遊戲場上吃午飯休息,或是用裝飾成咖啡杯、鑰匙鏈、袖珍書的錄影機來拍攝。儘管代價昂貴,但父母覺得值得,畢竟我們把孩子、把自己最珍貴的財產交到陌生人手上,確實需要了解這個人的底細。

▉褓姆個人作為「過渡角色」的悲哀

悲劇的發生總有原因,例如,當褓姆沒有意識到自己僅是一種「過渡」角色,孩子長大便不再被需要。露易絲的朋友瓦法說出了所有褓姆的心聲:「害怕自己沒有力氣抱起任何一個孩子,孩子會長大,不會在某個冬日午後再踏進廣場一步。」當褓姆在路上遇見曾經帶過的孩子,必須說服自己,孩子是認得他們的,只不過因為害羞才沒跟他們打招呼。

granny-37299_960_720.png
照片來源:pixabay

小說的扉頁引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中的一句話:「所有人都必須擁有一個去處。」或許是階級的衝突與命運的捉弄,讓露易絲帶著瘋狂的執念,希望自己能永遠待在陰影中,凝視著因自己而得以完美、運作順暢的幸福家庭生活。她內心有著深切的信念:「自己的幸福是屬於他們的。她屬於他們,如同他們屬於她。」但她忘了,那場幸福戲劇不會有她的出場,她甚至無權如過去的女僕一般,在工作的家庭裡擁有自己的房間(或因此能負擔得起一個房間)。

在旁人眼中,稱職的、無害的褓姆露易絲,在自己的公寓中、在雇主家中的行為早已漸漸偏離正軌,不經意展示一次又一次惡意,例如與孩子玩捉迷藏時,躲在暗處看孩子們找不到她而哭;或是將過期的烤雞從垃圾桶撿出來給孩子吃,並刻意將雞骨架留在餐桌上作為抗議。當保羅與米麗安意識到不對勁,想將她推出生活時,才發現彼此關係早已嵌入太深,褓姆成了受傷的情人那般具威脅性,故事已步入不可挽回的結局。

▉難道一切悲劇都是母親的錯?

目前在台移工總數達62.4萬人,產業移工人數38.7萬人,社福移工約24萬人。家事外籍移工分為看護與幫傭,絕大多數的社福移工都是前者,因為幫傭申請條件嚴苛,須家有2歲以下三胞胎、或合計有多名老人與幼兒家庭以計點方式評估才可聘請。

台灣的外勞引進政策,明顯牽涉華人社會賦予女性的傳統價值觀——養兒育女與家務協助是女性的責任。每到母親節總有這樣電視廣告:接到孩子生病的電話,匆匆忙忙趕到學校的媽媽;一大早手忙腳亂把孩子送到學校的媽媽;一邊向老師道歉一邊急著離開的媽媽。即使雙薪家庭已是台灣主要家庭結構,國語課本上面的課文,也不再有「媽媽勤打掃,爸爸看書報」,但我們還是會讀到這樣的課文:「哥哥餓了,弟弟尿了,妹妹哭了,爸爸急了,媽媽說:『來了!來了!』大家都笑了。」女性還是比男性承受更多親職壓力。

newborn-baby-1245793_960_720.jpg
照片來源:pixabay

書中擔任全職媽媽的米麗安逐漸受不了孩子的任性,對可愛的牙牙學語無感,渴望獨處,形容孩子:「他們真的會活活把我給吞掉」,她嫉妒丈夫、抱怨自己的苦悶,害怕陌生人「當他們不知情問起自己的工作時,她提起家庭生活時,別過頭去。」

即便她後來找了褓姆,重回職場,母職的道德折磨並沒有因此停止:她必須試著不去想孩子,不讓罪惡感折磨自己。婆婆故意說「孩子經常生病是因為很孤單」;同事從來不會約她去喝一杯,知道她常加班後,問她:「你是沒有小孩嗎?」老師對她抱怨:「真希望你們知道,這是『世紀之惡』。所有可憐的孩子在雙親都被同一種野心所吞噬的時候,一切只能靠自己,父母對孩子最常說的話是快一點!」米麗安悲哀地體認到,那些部分不僅是她的命運,也是其他許多女性得背負的命運。

她的伴侶,保羅扮演了一個「設法缺席」的角色。他感覺自己掉入陷阱,快被責任壓垮了,開始逃避回家,虛構出一場場聚會,偷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獨自喝啤酒。事實上他衡量過,這個態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他想要的,其實就是不回家、擁有自由,而且依然可以體驗人生。父親的外衣對他來說,似乎太大又太悲哀。

可是一切已成定局,沒有父母能說自己受夠了、不要了。孩子就在那,也確實被疼愛著,父母不得不建立原則與規矩,必須可靠,不斷縮小自己的世界。只是,在男人意識到生兒育女不只是增加家庭人數,還必須學習怎麼當爸爸之前,女人已經從懷孕那一刻開始背負沉重母職,在自我批判與質疑中煎熬與折磨其他女性。到底哪一種育兒理念適合自己又滿足社會期待?該選擇回歸家庭還是讓其他人分擔教養工作?

▉外籍幫傭掩蓋了性別與世代間的權力不平等

我們總是說「媽媽無條件付出」,幫傭與褓姆做的是媽媽應該要無償付出的工作,卻可以領薪水。藍佩嘉所著的《跨國灰姑娘》是極佳的延伸閱讀。女性要尋求自我、要當超人媽媽、要做個好媳婦,要在種種角色裡取得平衡,就必須將社會交辦給女性的「義務」外包出去,例如藉由褓姆、鐘點打掃、幫傭的協助,讓自己不需從職場退下。

s3512162.jpg

若從女性移工角度來看,出國工作讓她們得以養家活口,成為家中經濟主力。她們與女雇主一起跳脫了全職家庭主婦的身分,重新塑造了自己的身份階級。兩種不同社會階級的女性,合力譜出一首美滿的家庭協奏曲,掩蓋掉的是性別權力不平等。只是,總有一些微小到難以被注意到的衝突與誤解形成陰影,漸漸滲入,等著在某一天打破甜蜜家庭樂章的假象。

(木馬) 1VYL0003溫柔之歌-正封 有書腰_縮.jpg

溫柔之歌
Chanson douce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
譯者:黃琪雯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蕾拉司利馬尼
出生於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醫生。1999年,她遠赴巴黎求學。從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畢業後,在一本名為《青年非洲》(Jeune Afrique)的雜誌擔任記者工作,負責北非版塊。隨後,她走入婚姻,於2011年生子。
2012年,她辭職專心寫作。她的處女作《食人魔的花園》(Dans le jardin de l'ogre)塑造了一位當代包法利夫人,身為記者卻無心工作;深陷性癮無法自拔,而無法顧及妻子及母親的身分。該書於2014年一出版便廣受好評。在2016年,她出版了第二部小說《溫柔之歌》。這本以紐約真實社會案件為背景所寫成的作品,甫一出版即引起巨大迴響,不僅在法國締造驚人的銷售佳績,更為她贏得該年度法國龔固爾文學大獎。

譯者簡介:黃琪雯
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法文筆譯組畢業。譯有《二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亞瑟與禁忌之城》、《杏仁》、《爸爸,我們去哪裡?》、《我十歲,離婚》、《爸爸沒殺人》、《對不起,她不在了》、《雨傘默默》、《我答應》等書,以及法語電視影片數部。


 

s3512162_0.jpg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作者: 藍佩嘉(Pei-chia,Lan)
出版社:行人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藍佩嘉
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社會學、工作社會學,和移民與全球化等。曾於柏克萊大學、紐約大學、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論文著作刊登於國內外知名期刊,並常於《中國時報》觀念平台撰寫專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