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書房》最有深度的荒誕:非虛構圖文書表現亮眼

 

圖文書及有聲書的風行,是美國近幾年的出版新趨勢。因應忙碌的生活形態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有聲書打著手腳並用時耳朵也別閒著的號召,在美國人通勤、健身、煮飯、園藝等動手不動腦的時間中,成功壓榨出另一種閱讀時間,並完美呼應美國社會對於效率及多工(multi-tasking)的偏執,在電子書之後成了出版業當紅炸子雞。以往只有少數熱賣書籍會製作有聲書,現在不僅幾乎每本書都買得到有聲版本,製作上甚至愈來愈大卡司、大手筆。(註)

相較於有聲書的星光褶褶及多工優點,非虛構圖文書(non-fiction graphic narrative)如圖文報導(graphic journalism)或圖文回憶錄(graphic memoir)這幾年頗受注目,則應可歸因於這種圖文的組合達到了某種視覺享受及內容深度的平衡,漸漸收攏了原本認為圖畫書/漫畫書沒有深度的讀者。同時,圖文的組合也讓閱讀集中力逐漸縮短的現代讀者,有較大的耐心閱讀、願意買單,在閱讀式微的年代殺出一條成功的血路。


march_all.jpg

美國眾議員約翰.路易及其圖文回憶錄三部曲March。(圖片取自官網)

▉《前進》致力黑人平權運動

2017年至今,美國已出現3本表現亮眼的圖文暢銷書。首先是知名的民權運動英雄、現任喬治亞州眾議員約翰.路易(John Lewis)的圖文回憶錄三部曲《前進》(March)。此書敘述路易自60年代投入金恩博士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到眾議員之路的血淚心路,首部曲於2013年推出,第二部於2015年、第三部去(2016)年8月出版。

《前進:第三部曲》出版後高踞《紐約時報》圖文書榜首6週之久,同時贏得2016年美國國家書卷獎。2017年1月川普就職前夕,路易公開批評川普以「不正當」(not legitimate)手段當選(理由是俄國干涉2016年總統大選),並拒絕出席川普的就職典禮。川普不甘示弱,隨即在推特上攻擊這位德高望重的民權領袖,批評路易只會放話,也不看看自己的轄區治理得七零八落。這件川普摃上路易的政治口水戰,意外使得原本就大賣的《前進》三部曲更大紅大紫,瞬時站上亞馬遜第一名暢銷書的地位。

路易曾在演講中提及,《前進》三部曲的啟發是來自1957年出版的漫畫圖文書《金恩博士與蒙哥馬利故事》(Martin Luther King and the Montgomery Story)。這部僅只16頁長的圖文書,出版初衷是為了宣傳和平抗爭的理念。以漫畫方式描述蒙哥馬利公車和平抗爭事件,果然在黑人年輕族群之中廣為流傳,並號召了許多黑人青少年加入平權運動。路易就是個最好的例子,16歲讀了這部漫畫後,從此終身致力於平權運動。

路易因此深信圖文書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以及圖文書在傳達核心訊息上的精準及力道。半個世紀後,他決定繼續用圖文書的形態,將平權運動的精神傳遞給新的世代。《前進》三部曲自出版以來,已被許多美國大學選為大一新生必讀的指定書,並成為無數黑人歷史及平權運動課程的教科書,其重要性及代表性可見一斑。


Hostage_all02.jpg

《囚禁》法文版。(取自官網)

▉《囚禁》關懷中東問題

2017年第二本必讀的圖文書,是目前亞馬遜圖文書銷售榜居首位的法文翻譯書《囚禁》(Hostage、法文版原名S’enfuir. Récit d’un otage),是加拿大籍圖文書老手蓋.戴理瑟(Guy Delisle)2016年的最新作品。

戴理瑟投身圖文書的淵源相當有趣,他曾任職於中國及北韓的動畫公司,早先曾推出兩本類似圖文書的旅遊記事《深圳:在中國的旅遊紀事》(Shenzhen: A Travelogue from China)與《平壤:北韓之旅》(Pyongyang: A Journey in North Korea),從此打開知名度。後來他與在「無國界醫生」擔任行政人員的妻子,先後派駐在緬甸及隸屬巴勒斯坦的東耶路撒冷。隨後,戴理瑟出版了《記錄緬甸》(Burma Chronicles)及《耶路撒冷:在聖城的記錄》(Jerusalem: Chronicles from the Holy City),奠定他在圖文報導界的領先地位。

這兩本書跳脫了早期作品輕鬆的旅遊記事形態,深入訪談、記錄與省思緬甸及耶路撒冷這兩個充滿衝突的區域。以中東問題為主軸的精彩圖文書近年來為數不少,戴理瑟的《耶路撒冷》與其它經典相比毫不遜色,在法國一出版就售出11萬本,相當受到推崇。

戴理瑟與妻子定居法國後,最新作品《囚禁》完全跳脫第一人稱旅遊記事的模式,以第三人稱筆法,敘述「無國界醫生」行政人員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1997年在車臣遭綁架並囚禁了4個月,最後逃脫的真實故事。《囚禁》美國版今年4月出版後,獲得書評媒體盛讚。漫畫中遭囚禁的一方密室,在一格又一格畫框裡屋徒四壁,只有腦中無止盡的意識流動。戴理瑟聰明地找到漫畫形式與敘事內容相得益彰的完美切入點,無邊無際的幽閉恐懼、毫無出口的無助無望,在這些單調晦暗的漫畫格中表露無疑。

▉《盡力而為》記錄美國移民難題

The Best We Could Do.jpg另一本值得關注的圖文回憶錄,是越南裔美籍作者Thi Bui的首部作品《盡力而為》(The Best We Could Do)。這本書描述Thi Bui一家人在1978年南越淪陷後,如何以難民身分(所謂的boat people)逃往美國,及在美國面臨的種種移民難題。出版後,知名華裔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及2015年以越南移民小說《同情者》(The Sympathizer)贏得普立茲小說獎的越裔作家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都強力推薦。

這本圖文回憶錄以今昔交錯的敘事方式,勾勒出在無情政治角力及種族歧視現實下,一家人努力找到立足之地的精彩故事。不僅著眼於親子關係的家族故事令人動容,Thi Bui也為不熟悉越戰血淚史的讀者,寫出那些罔顧蒼生的政治盤算,而從倖存受害者角度娓娓道來的歷史故事,更是令人震撼。

Thi Bui在訪談中提及,創作之初,她曾嘗試用真實照片與視覺影像來搭配文字敘述,但總覺得情感強度不足。幾經嘗試後,她領悟到融合個人故事與政治背景的敘事,需要一個清楚的主角來帶領讀者,而創作者必須義無反顧地去擔任這個角色,才能緊緊抓住敘事中個人、政治及歷史這三條重要的軸線。在這樣的故事中,照片顯得過於客觀抽象且敘事斷裂,而光只有文字,情緒感染的力道又不夠強烈直接。這番解析或許足以解釋,為什麼圖文書逐漸被當作書寫與「創傷」有關的回憶錄或報導最有力的創作媒介。

▉非虛構圖文書的始祖

這類非虛構圖文書最備受尊崇的始祖,是由美國漫畫家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創作、早在1991年即已出版的《老鼠》二部曲(Maus)。這套書在1992年贏得普立茲特別獎,成為第一部受到普立茲獎肯定的圖文書。

《老鼠》講述的是史畢格曼父親的故事,描述他在二戰期間,因波蘭猶太裔的身分被送往納粹集中營,在其中遭受迫害及最後倖存的歷程。漫畫中以老鼠代表猶太人,貓則代表納粹德軍,以貓捉老鼠的殘酷畫面,具象化父親腦海中長存的記憶圖像。漫畫彌補了實體視覺影像不足的限制,也比歷史圖像更能貼近個人情感,更細膩呈現事實。史畢格曼用漫畫呈現個人歷史的成功,打開了圖文書登上嚴肅文學殿堂的可能性。

第二位將圖文報導文學發揚光大的是美國漫畫家兼記者喬.薩科(Joe Sacco)。薩科在巴勒斯坦及巴爾幹半島戰亂地區長期觀察後,透過漫畫,報導當地的政治氣氛與輿論民意。2001年他出版《巴勒斯坦》(Palestine),知名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盛讚並為該書撰寫導讀。2002年薩科報導波士尼亞戰爭的《戈拉日代安全區域》(Safe Area in Goražde),也是圖文報導中的經典,為不甚了解這些區域的讀者,提供了進入其歷史脈絡與爭議的入門書。

Maus_etc.jpg

非虛構圖文書不僅在美國有不少值得注意的代表作,擁有深遠政治漫畫傳統的法國,近幾年也出現好幾部全球聞名的圖文回憶錄。除了前述的戴理瑟之外,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2000年在法國出版的《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伊朗裔法國作者瑪嘉.莎塔碧(Marjane Strapi)描繪她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成長經歷,與左派家人共同見證1979年伊朗大革命,眼見伊斯蘭基本教派主導伊朗政局的故事。這套成長回憶錄,揭開了伊朗極權統治的神祕面紗,富含沈痛的政治批評。作品於2007年改編成動畫電影《茉莉人生》,其重要性常與《老鼠》相提並論,同享經典的地位。

2014年,曾任職於法國知名諷刺媒體《查理週刊》(Charlie Hedbo)的敘利亞裔漫畫家瑞雅德.沙杜夫(Riad Sattouf),出版《未來的阿拉伯人:我在中東的童年》圖文回憶錄(The Arab of the Future: A Childhood in the Middle East)。與《我在伊朗長大》同樣描述作者在中東的成長故事,同樣成為法國暢銷書榜首,但沙杜夫的成長經驗,似乎比莎塔碧更加崎嶇坎坷。

the-arab-of-the-future-1.jpg沙杜夫出生於法國,來自敘利亞籍父親及法國籍母親的跨種族家庭。他的父親原來受邀到牛津大學任教,卻因為校方聘書拼錯他的名字,加上對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的深信不疑,毅然決定接受另一間利比亞大學的聘書,將一家三口從自由的法國帶往政治狂人格達費統治下的利比亞。

在利比亞,他們必須熟讀格達費的《綠書》(The Green Book)、房子隨時可能被占據、食物則是靠糧票統一發放。對利比亞的未來徹底失望後,他父親又帶著一家人前往久違的家鄉敘利亞,生活在另一個政治狂人阿薩德(Hafez al-Assad)的統治之下。

沙杜夫的兩本回憶錄,畫出了兩個近代阿拉伯世界最受爭議領導者統治下的生活樣貌,也記錄了像他父親這類新一代受教育的阿拉伯人,對於西方世界的敵意與反動。對中東近代政治及騷動有興趣的讀者來說,讀《未來的阿拉伯人》兩部曲,是一種智識上偌大的滿足。

從25年前的《老鼠》到當前非虛構圖文書的百花齊放,圖文書終於漸漸走出「不正經」或上不了檯面的刻板印象。本文中提及的這些圖文書經典,吸引了愈來愈多嚴肅認真的讀者,願意親近「漫畫書」這樣的作品,也刺激、鼓勵了更多創作者孕育他們的故事。以近幾年的趨勢來看,非虛構圖文書絕對是個有無限潛力的新文類。畢竟說到底,那些在人生中及歷史上無法用邏輯解釋的艱難,或許也唯有圖文書,能為之呈現一種最有深度的荒誕。


註:

2017年以來已有至少兩本星光閃閃的有聲書躍上暢銷排行榜。以短篇小說集《12月10日》(Tenth of December)舉世聞名的美國作者喬治.桑德斯,年初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Lincoln in the Bardo(暫譯《林肯在中陰》)。這本書不只挾著桑德斯的名氣創下銷售佳績,它的有聲書甚至比文字書更轟動,因為出版社蘭登書屋邀請到好萊塢A咖明星茱莉安.摩兒及蘇珊.莎蘭登等高達166位朗讀者來演出書中的角色,話題性十足。

J.K.羅琳早在2001年出版的哈利波特教科書中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隨著2016年由一群知名演員主演的同名電影推出後,聲勢跟著水漲船高。2017年3月推出了由主要演員艾迪.瑞德曼親自上場朗讀的有聲書版本,更是一舉摘下暢銷書的寶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