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人如偶,戲若人生:邱祖胤X阮光民對談漫畫版《空笑夢》

(底圖來源:unsplash

2022年作家邱祖胤出版長篇小說《空笑夢》,以布袋戲為主軸,描述在大時代的變動下,台灣布袋戲班的恩怨情仇,以及布袋戲的藝術內涵與職人心路。小說面市後反應熱烈,亦榮獲金鼎獎、巫永福文學獎等肯定。

近日《空笑夢》即將推出由漫畫家阮光民重新演繹、改作的圖像小說版。他多次獲得金漫獎、也曾數次將舞台劇、散文及小說等作品改編成漫畫《空笑夢圖像小說正式出版前,阮光民與邱祖胤針對彼此的創作與改編的過程、意念互相提問,自我剖析。本刊搶先刊登,以饗讀者。

➤創作者的決心覺悟與隨順因緣

阮光民:聽到你為了寫關於布袋戲的小說竟跑去拜師學藝,驚訝之餘也深感佩服。也許很多人問過你的起心動念,而我比較想了解的是,你在學習過程中就已經在寫故事了嗎?

邱祖胤:《空笑夢》動筆是在2016年底,當時野心很大,想要寫一部關於台灣布袋戲的小說,也寫了大約2萬字。但愈寫愈覺得,有必要深入這門高深的藝術,不管是呈現戲偶的動作、身段,還是表達人物角色的念白、感情,甚至是串聯後場音樂鑼鼓的精妙神韻……想要扮演一個「全知全能」的小說作者,苦功一定要下得夠足,否則絕難辦到,這是我的自我要求。

還好有這樣的覺悟,也下定了學藝的決心,加上陳錫煌大師的傾囊相授,才有辦法構築出這部小說的時代氣氛與職人精神。甚至書中「空手追風」、「靜觀出神」這兩門神奇的技藝,也是在那段漫長學習過程中體悟出來的。對我個人而言,那是一段相當難得的生命經驗,至今想來,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在漫畫中,看得出你對小說的充分理解,而後營造出時代感與轟動感,覺得很感動。閱讀的過程,耳邊彷彿一直有鑼鼓的聲音。你在改編時,特別看重哪個部分?是否有一個「入神」的過程?

阮光民:我不確定是否「入神」,但「傷神」是確定的。

第一次改編時代跨距那麼長、角色眾多的小說,產生不知如何下手的不確定感。這種徬徨無助的感覺並非缺乏周遭的協助,而是自己仍處於千頭萬緒,旁人無法幫忙。

小說以角色為篇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列傳的方式來改編,主角簡天闊就以見證這些大師的角度,一一道出他們之間的交集。

對於小說、戲劇來說,或許這樣是可行的。如果漫畫這樣處理,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主角的光芒會減弱,少了一種由主角引領、往前推進故事的感覺。小說中寫的是天闊雖然技藝超群,擁有雙手掌握搬演千軍萬馬的能力,卻也因為命運之手的操控,亦如戲偶般的身不由己,隨著際遇之河而逐流。

其實我自己也深深體會到,人生確實如此,有許多不可控的變故,漣漪效應般延伸出許多無奈的不得不。不過我希望這些角色在隨波逐流中,仍保有自我意識的掙扎。或踢腿、或划水,前往另一個支流覓得生機,就能再有新的際遇。

此刻,我還沒有足夠自信說出我能把這部作品的改編做得很好。我也還在河裡,陪著這些角色一起漂流、一起尋覓。

小說裡角色眾多,故事年代從日治時期開始,當你在描述這些人物時,讓人彷彿看見了隱匿大時代的武林高手們。你是怎麼選擇這些角色的?

邱祖胤我在爬梳台灣布袋戲歷史的過程中,讀到日本人禁戲的那段委曲、壓抑的時光。試想,布袋戲畢竟是充滿聲音、鑼鼓的動態藝術,如果不能使用自己的語言,甚至連自己熟悉的、敬天拜神時的音樂都被禁止,這門藝術就跟死了沒兩樣。而從事這門行業的匠人,他們不會知道這場戰爭何時能結束。面對這樣絕望的困境,竟然還有人想盡辦法突破,拚老命也要保留這項藝術,這些人是有多傻?還是跟我一樣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這些角色在我的故事中活過來,讓我認識他們,對我而言,他們是真實存在人世間的英雄人物。他們不是任人擺弄的戲偶,他們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家是同情共感的故事樹,金光戲是台灣獨有的偶劇形式

邱祖胤:圖像小說版裡有一個部分很動人,就是「家人」。戲班猶如一個大家庭,這是我在小說中未曾強調的,但你在漫畫中特別突顯出來,所有衝突與轉折也源自於此。你的想法是?

阮光民:我認為「家人」對於人的性格塑造是影響深遠的,情感的交織纏繞也是難分難解的,有人即使言談中、行為上表現出恨透家人,但內心卻可能是與恨意成正比的在意。

戲台彩樓的結構是有地基、樑柱、門窗、屋頂的空間,具備家的意象。以前看廟口的布袋戲班,一台卡車載著戲台佈景,大多是夫妻帶著學齡前的小孩,再帶著一兩個學徒。

我想,早期鼓樂的成員更多吧。這些人為了演出,跟著移動的家一起上山下海、日曬雨淋、吵鬧怨懟、同喜同悲。這種遊牧型態的戲班,讓我覺得凝聚他們的並非全都是血緣,而是出於對演戲的共識,以及對彼此的認同。他們相處的時間可能比起同住一個屋簷下,但天一亮就各自去上班、上學的家人更久,情感上的牽絆與影響必定更厚實。

每個人都有家或是曾經有家,所以,我覺得故事從家人的角度去切入,讀者對角色的共感會更快,也更容易融入。

而「家」的議題,也是我個人很偏愛的題材。每個成員都有名字與稱謂,被賦予稱謂便成為人物角色,角色互動產生情感,情感是故事的根,每個家都是一棵故事樹。


《空笑夢圖像小說:第一卷 黃金樓》內頁。(遠流提供)

阮光民:我好奇,你個人比較喜歡金光戲還是早期鼓樂的表演形式?我最早的布袋戲記憶已經是廟口的金光戲了,你覺得這兩者的迷人之處在哪?是什麼契機讓你選擇學習傳統的形式?

邱祖胤:雖然我是五年級生,但我的布袋戲記憶反倒不是野台、金光或傳統類型,而是「電視布袋戲」,尤其是布袋戲歌曲,那些動人的台式演歌旋律以及戲劇性十足的口白,至今依然讓我著迷。

然而細數台灣布袋戲的歷史,不管是現在進行式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在民間廟口扎根甚深的金光布袋戲,他們的基礎、底蘊都是傳統布袋戲,也因為前輩藝師的精益求精與用心計較,使後來的金光、霹靂能在這樣的基礎上長出奇異的花朵。

簡略地說,傳統布袋戲展現的是程式化的古典美,使後繼者得以追尋、再創造;金光布袋戲則是在歷經日本殖民時期禁戲、戒嚴時期語言政策的限制下,長出一種光怪陸離、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偶戲,它俗擱有力,而且充滿無限可能。

➤圖像的鋪陳手法與表達意圖

邱祖胤:這次漫畫改作你自己最滿意的部分?

阮光民:之前受訪時常被問到,自創跟改編有什麼不同?我的回答是,二者差別在於是否無中生有。改編是已經有故事範圍了,只要掌握好不偏離、不魔改,應該就可以安全完成。

不過,最近的體悟是,雖然改編是已經有原著,但原作者的寫作過程也是無中生有的。如果可以把改編的質地提升到,讓讀者在閱讀時感覺得作品像是無中生有的境界,應該會很有趣。例如某位導演翻拍過去導演的作品,或是有位歌手把老歌演繹出新的風味。

讀過原著小說的讀者,或漫畫的新讀者,從書名或封面就會知道是在講布袋戲的故事,但我試著避免讀者一翻開書看到的圖像就是布袋戲的元素。

我想先呈現一段類似武俠片打鬥的戲,再揭曉是布袋戲。這樣的鋪陳,隱喻著操偶師的功力能把空心的偶、演繹得像真人的「活」。雖然這樣的手法只能使用一次,但是如果能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我覺得就值得了。

因為小說的時空跨距大,改編時也嘗試許多時空切換,我想這對於習慣閱讀漫畫的讀者應該沒問題,但我更期待有讀者卡住,而在反覆閱讀對照後,才豁然開朗。這種「記住」,會比順順看完,停在心裡更久。

阮光民:你有想過用掌中戲的形式搬演《空笑夢》嗎?

邱祖胤:《空笑夢》裡有許多戲中戲,如《十國英雄傳》、《盲俠薛海青》、《獨臂刀客任鐵生》、《斷開金鎖走鮫龍》。書寫的過程,我都十足熱切希望這些戲是真的能上演。

小說到了最後,花童忽然自揭真實身分,讓劇情整個翻轉。原來,角色的人生中不管是簡天闊的流浪生死、黃金樓的大起大落、還是政治局勢的詭譎多變,其實都是花童搬演的一齣戲。

如果這個設定是成立的,《空笑夢》這部戲不但每天都在上演,現在也還在搬演續集,而你我都是這個故事裡的角色。

是否想過用掌中戲演出《空笑夢》?我會說,這部小說一開始就期待能以布袋戲的形式搬演,而你的漫畫改編,正在為這個理想跨出一大步。

其實布袋戲某種程度就是一種漫畫,漫畫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布袋戲,兩者有許多神似之處。相信你在改編時也體驗到了,我相信你自己一定也「演」得十分過癮,才能畫得如此精采。

小說中對男女情慾的描述非常克制,但到了漫畫,你倒是畫龍點睛添了顏色,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用意?


《空笑夢圖像小說:第一卷 黃金樓》內頁。(遠流提供)

阮光民:小說對於角色的感情生活細節,雖然沒有多敘述,但讀者在自行腦補時,反而可能是更加露骨的。不過也可能我是圖像思維的人吧,我會去想像那些沒有具體寫出來的情境畫面。

我一直認為身體是誠實的,身體是一種不需言語說明的履歷,而人經常花許多心思,想用更多手段掩飾身體的誠實。

我曾聽聞早年戲班的軼事,無論萍水相逢的相好、或是美其名開枝散葉。那個年代的敘述方式,經常是為了合理化男性的利益,女性卻得壓抑自己,忍受男性四處風流。

所以改編時,我重新梳理各個角色私下的感情線,讓他們關係單純化。情慾氛圍的描繪並不是要踩線,而是想表達身體的真誠。當角色在面對自己情感的當下,是誠實的、自主的表達。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空笑夢圖像小說:第一卷 黃金樓

漫畫:阮光民
原作:邱祖胤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漫畫|阮光民

台灣漫畫家。作品富含濃厚人文色彩,風格樸實清新,筆尖幽默感性。擅長描繪台灣庶民生活,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義理,以及細膩的家族、親子、人性糾葛等微妙情愫。對漫畫的熱情數十年如一日,持續透過畫筆找尋台灣值得代代相傳的生存價值。

作品有:《用九柑仔店1-5》、《東華春理髮廳1-3》、《鐵道奏鳴曲》(以上遠流出版),以及《幸福調味料》、《天國餐廳1-3》、《警賊:光與闇1-2》、《九天少年》、《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卷》、《獵人們》、《一桿秤仔》、《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等數十部。

七度獲金漫獎肯定,包括:《用九柑仔店》、《天橋上的魔術師》(阮光民卷)、《一桿秤仔》等,另以《天橋上的魔術師》(阮光民卷)榮獲日本外務省主辦第14屆日本國際漫畫賞銀獎。

六度跨界改編舞台劇或文學經典為漫畫:包括吳念真舞台劇《人間條件》、吳明益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朱天心散文《獵人們》、賴和小說《一桿秤仔》、龍瑛宗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最新改編作品為邱祖胤金鼎獎長篇小說《空笑夢》。

作品二度授權改作影視偶像劇:《東華春理髮廳》、《用九柑仔店》。並授權多國外語版,包括:日、法、阿拉伯、德語、義大利語版等。

原著|邱祖胤

文字農夫,三個孩子的爹。1969年生於新北雙溪,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曾任中國時報文化組記者、人間副刊主編。

長篇小說作品獲獎紀錄:
《空笑夢》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及巫永福文學獎
《心愛的無緣人》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少女媽祖婆》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