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射計畫》好故事,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常勝談故事創作

2025-06-30 09:00

漫畫家常勝以科幻漫畫最為知名,其中《閻鐵花》系列已授出多國版權。攝影/桑杉學(攝於基地書店)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2023年底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正式落腳臺中,東側園區率先開放,多樣化展覽召喚人們踏入園區。2025年起,籌備處以「漫射計畫」邀請讀者一起沉浸在臺灣漫畫的歷史與當代風貌。本專欄與國漫館籌備處合作,不定期分享豐富漫畫故事與評論。

以《閻鐵花》售出多國版權的漫畫家常勝,也是一位會說故事的創作者。從故事到腳本都不假他人之手,也熱愛構思如何讓漫畫分鏡在翻頁之間扣人心弦,如何把故事說得精采?聽常勝說看看。

➤找到讀者的下一部心頭好

「漫畫的本質是說故事」,這是漫畫家常勝的信念,也是他認為創作者的責任所在。從《BABY.》、《OLDMAN奧德曼》到《隱藏關卡》等,常勝以多部科幻代表作奠定漫壇地位,最新力作《閻鐵花》更已售出法、義、巴西、英、俄等7國版權,在海外引起廣大共鳴,也激勵他往《閻鐵花》續集邁進。

曾置身廣告界15年,辭職後重拾畫筆至今,時間也約莫等長。常勝漸漸發現,廣告和漫畫其實都一樣是在「發想創意」:「如果你想畫排球故事,那麼接下來該問的是,你有辦法畫出《人妖打排球》(2000年上映的泰國電影)嗎?」意思是,讀者要的絕不是第二套《航海王》或第二套《進擊的巨人》,創作出「下一部」讀者會愛上的作品,才是創意的價值所在。

「讀者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但從來不會知道自己即將喜歡上什麼。而那就是創作者的任務。」他緩緩吐出這句箴言。

另一方面,他自認是個「自私」的作者,想把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推給讀者。不過,這也是他每部作品的原點,「與其符合市場喜好,我更想把自己所看到的風景畫出來。」


從《閻鐵花》、《OLDMAN奧德曼》等作品中可看到,常勝擅長描繪混合不同文化語彙劇情動作故事。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創作的「直覺」來自於平日累積

作為讀者與觀眾,常勝的涉獵廣泛,口味駁雜。被問到最喜歡的電影,以為他會舉出漫威大片或科幻經典?不,是《巴黎野玫瑰》和《長日將盡》。常勝一臉認真。

這兩部片不僅和科幻沾不上邊,而且風格迥異。一個洋溢不羈的法式風情,一個深沉但後勁強大。他還忍不住回想起20多年前在MTV小包廂反覆重看愛片的癡迷,也說起兒時第一次讀完長篇小說《基度山恩仇記》的震動,以及長大後為《玫瑰的名字》所深深著迷。

當然,成長過程,他也愛上日漫,與較少被提及的大開本彩頁美漫。後來全球走紅的《復仇者聯盟》、《蜘蛛人》,都是他曾在掌上閱讀過的年少記憶。

對各類創作不設限、對多種風格都能共鳴,常勝說,這些養分默默「內建」在腦中,影響他的想像、喜好和審美觀。當他下筆,創意就來自這些認知和記憶的重組。而所謂的直覺,往往是經驗與態度的累積。


常勝擅長利用跨頁描繪精彩場面。《閻鐵花YAN 1》©常勝Chang Sheng│大辣出版。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由內而外想故事,由外而內講故事

常勝認為,好故事通常會有一個簡單但充滿張力的核心概念,甚至往往簡單到能用「一句話」描述。例如《一拳超人》或許是「如果能用一拳就把敵人打死?」,《進擊的巨人》可能是「以小搏大」,而《閻鐵花》則是:「京劇女伶成為超級英雄。」

根據這個核心概念,可以開始「由內而外」發展出故事,用劇情、線索一層層包裹長大;而要開始說故事的時候,則必須反過來,「由外而內」抽絲剝繭,讓讀者像剝洋蔥般,一層層往核心去,最後被觸動流淚。

以《閻鐵花》來說,他先花了近一年時間發想故事、設定角色,然後以一個單行本的量擬定大綱架構、設計每一回的重點和斷點。先繪製分頁草稿,最後才是分鏡和完稿。


常勝講解紙本漫畫如何利用一個跨頁的分鏡,製造每次翻頁的驚喜。攝影/桑杉學(攝於基地書店)


常勝運用左右頁呈現當下和回憶的場景。《閻鐵花YAN 2》©常勝Chang Sheng│大辣出版。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以「一個跨頁」為單位的說故事節奏

常勝以手繪創作,每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8到10小時,一日日跟著排程前進,往終點跑去。長年的操練與規訓,加上從日漫習得的經驗,他在紙張上琢磨出分鏡心法:「每個跨頁的第一格,要承接上一頁的答案,最後一格則是一個懸念,如此不斷循環,為讀者帶來每一次翻頁的shock,意料之外的驚喜,給讀者繼續往下翻頁的理由與動力。畢竟你永遠不會知道翻開下一頁,會是一個答案?一個開闊的世界?或是一場華麗的冒險。」

他一邊說明,一邊拿筆在紙上咻咻畫出圖解,他表示,「翻頁」正是漫畫最獨特的部分,也是電影、小說都無法取代的地方。「在每個跨頁裡經營起承轉合,是我給自己的任務,也已內化成本能。」但他補充,「這邊說的並非條漫,因為我的專業不在那裡。」

遇到撞牆期時怎麼辦?常勝淡然地說,這是創作者的日常,「但我通常很樂觀,覺得時候到了就會想出來,先決條件是,我必須時時刻刻把這件事放在腦子裡。」

無論走路、洗澡、睡覺,他都和故事共處。在書桌前卡關時,就起身餵個貓、洗個碗,或者抽一根菸,出去走走,看場電影。「去做些完全不相干的事,過程中,可能是路人背包上的一個玩偶,或你散步時零錢從口袋掉出來了,某個意料不到的機會,就會激盪出你需要的答案。」


在結束格(左下)埋下下一頁的伏筆和期待。《閻鐵花YAN 3》©常勝Chang Sheng│大辣出版。圖片提供/大辣出版

➤改編的挑戰在於分鏡功力

這幾年臺漫蓬勃發展,也有越來越多文學改編成漫畫。常勝認為,將小說改編為漫畫的最難功課,包括文字情境未必能轉換成畫面,且小說不像劇本已有分場,需靠漫畫家的分鏡能力,以漫畫的每個跨頁去思考。

除了文學改編,他對「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也躍躍欲試,「因為現實永遠比故事來得更荒謬」。他期待有一天能找到適合的題材,創作一部改編漫畫。

臺漫努力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是否代表題材一定要有「本土特色」或具有「普世性」,也成為爭論焦點。對此,常勝表示臺灣題材作品固然好,但「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有需要釐清。

常勝說,「Think Global, Act Local」的原句翻譯應是「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內容,透過全球化的視野與敘事方式,讓國際觀眾理解接受」。亦即用現代的敘事手法來呈現自己國家的獨特文化,如《神隱少女》就用日本的文化元素,講述了一個全球觀眾都能懂的奇幻故事。

因此,並不只是一味地將本土意識凌駕於創作之上,「我完全贊同臺灣的文化透過創作被展現出來,但不應該為了政治正確而限制創作。或者說,如果一定要政治正確,那你最好寫一個棒透了的故事!」


常勝認為創作本身必須凌駕其他意識之上,故事要好看,題材才有機會被傳播。攝影/桑杉學(攝於基地書店)

➤超級IP,需要成熟產業鏈

「這20年來,已經沒有單靠漫畫大賣的作品,『漫畫加改編動畫』是基本配備。」

常勝認為,臺灣不缺漫畫人才,只是產業鏈不夠完整,漫畫達成影視化的難度很高。如果擁有和日、韓相同的條件,他相信臺灣也做得出像《鬼滅之刃》的超級IP。

紙本漫畫的讀者急速衰減、影視改編還需等待產業到位,即便如此,漫畫家仍然努力不懈。「我還有熱情,總覺得還值得再去試。」常勝也相信紙本漫畫不會消失,反而會逐漸成為如黑膠唱片一般,具有時代意義的存在。

漫畫的可能性無限,只要還有故事想說,就永遠會有新的創作。


《漫射報+》
國家漫畫博物館自籌備期起,過去以《漫射報》為名出版主題刊物,共發刊6期,編輯視角各有不同。國家漫畫博物館於2023年底正式落腳臺中,收穫著珍貴的回饋與善意,現在《漫射報+》重回舞臺.ᐟ .ᐟ 記錄籌備過程的多彩回憶,並將研究調查成果與圖像視野,持續與大家共享。

 


本文轉載自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同意刊登,原標題與連結為「焦點人物》好故事,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常勝談故事創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