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徘徊於現實與想像間的徵候:評漫畫《恐懼症》

2025-05-02 17:00

(底圖來源:Unsplash
 

「你覺得應對恐怖的方法是什麼?」
「那就是,不要去想像。」

——原克玄、後藤雪子《恐懼症》

面對一部刺激感官的作品,若要人們不去想像,根本就是強人所難,尤其是對那些愛好恐怖類型的讀者而言,簡直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更甚者,對這些愛好者而言,想像可以是調節某些面對危險的情緒,讓自己在面臨現實的威脅時能少一點畏懼。

儘管恐怖漫畫迷都已相當熟悉誇張獵奇的作品,不免還是會對原克玄與後藤雪子帶來的這部《恐懼症》,感到一絲令人作嘔的「恐怖」。尤其兩人利用簡樸的畫風製造出無限的感官「想像」,讓人不禁環伺周邊的親朋好友,看是不是有誰也得到了逼人的「恐懼症」。

➤由自體向外的恐懼

不過,這部共三集的《恐懼症》,並非完全是帶領讀者去經驗症狀產生的狀態。談到病理上的恐懼症,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幽閉恐懼症、密集恐懼症等。這類典型讓患者感到焦慮的狀態,是他們直視引發恐懼的來源,而自發產生的情緒。

但原克玄在眾多篇章裡所表現的處境,更偏向是一種由「患者」的偏執而引發他人的「恐懼」,將個體的經驗擴散到他人,甚至成為一種集體的焦慮。

開篇的〈縫隙〉便符合前者,將自己懼怕的事物帶到他人身上。故事主角因為兒時經歷,對縫隙感到懼怕,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安全,但卻在最後,為自己的男友帶來毛骨悚然的體驗,也再次讓他人患上對縫隙的恐懼。


〈縫隙〉中恐懼任何孔隙的女角及其男友。(©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密閉空間〉也有類似模態,故事中被欺凌、未現身的角色或許在兒時感染了幽閉恐懼,進而報復,將被關在密室的惶恐帶給身為霸凌者的主角,讓人不寒而慄。這個短篇也帶出了在恐怖漫話題材常出現的,對社會議題的批判或關注。

➤上升至社會群體的惴惴不安

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恐懼症》描寫的大多是社會中無名小卒的偏執,讀者好像都能將自己的陰暗面投射在其中,反思某些社會現象帶來的焦慮。這是恐怖漫畫中很經典的關注視角,原克玄沒有避諱,反而更直截了當、不故弄玄虛地呈現對社會的批判。

像是在短篇〈高處〉中,他以有錢有權的新創老闆為主角,點出他對女模特兒的操弄,在性事上玩得過火,最終跌落神壇,沒有善終。雖然設定上中規中矩,卻也呼應了近年的Metoo運動,爽快地教訓了主角一番。

相對於〈高處〉描繪在性事中的權力關係,〈密集體〉敘述的則是常人的都會情慾,其中也反映了人與人「連結」的底層焦慮。在這篇故事裡,作者以「蟲密集匯聚到某處」的意象,暗指所有來到都市生活的人們,都宛如「蟲」一般地苟活。

主角離鄉背井的身分,讓她與都會人格格不入。難以好好與人建立關係的焦慮,反映在現代社會尋常的交友軟體上,裡頭暗藏的性的陷阱最終也讓主角屈服。她反其道而行,卻成了為「生之慾」主宰的客體,讓人不勝唏噓。


〈密集體〉蟲的意象。(©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聚焦肉體與皮囊的變異

除了原作扎實典型的恐怖漫畫設定,後藤雪子作為畫者的表現力也十分有看頭,尤其翻閱作品時,不得不注意到創作群對肉體的關注。譬如前文提及的篇章,都有直接描寫到性的場景,而這些情慾橫流的場面,在後藤的筆下卻不讓人感覺情色,反而像是恐怖來襲的前奏,利用日常的私密拉近與恐懼對象的距離。

像是在第一話〈縫隙〉中,主角回憶性愛場面,想著空隙之可怕的同時,作者卻利用分格製造了「鏤空」的恐懼,讓讀者感受角色情緒波動的張力。


〈縫隙〉的版面構成。(©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在肉體之外,即是人的皮相。原克玄也不免俗的點出了現代人的容貌焦慮:從〈醜形〉、〈高個〉再到〈肌肉〉,這幾個短篇呈現的都是對外貌不滿的各種樣態。

〈醜形〉很直接地以醜女想變美為題,讓主角在逐步變臉的過程中發現對等的代價。〈高個〉與〈肌肉〉則是分別描繪了男性求偶時,對外貌缺乏信心,在過度的追求後衍生出自身的毀滅,也失去了原本欲求的對象。

這些短篇的角色都以誇張的手法凸顯他們的缺陷,雖然造型上可能讓人反感,但他們的境遇,在後藤雪子敏銳的雕琢下,都顯得栩栩如生,在尋常設定中更讓人理解。


〈肌肉〉中誇張的角色情緒。(©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有毒家人的可怕

《恐懼症》中還有一篇針對人的表情作特寫,那就是〈笑顏〉。原作與畫者不僅玩弄了人物的臉皮,讓它們能隨時坍垮,還揭露了日本社會讓人摸不透的待人文化。從整個社會皮笑肉不笑的狀態,乃至家中為了維持表面平和的笑容,無一不讓女主角感到不適。尤其是女角家中父母早已失和,卻要為了孩子長久隱忍,最終一觸即發而發生慘劇。


〈笑顏〉的社會嘲諷與情緒描寫(©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歌川國芳《雖然看上去可怕但人很好》(圖源:維基)

這種故事雖時有所聞,但創作群的圖像巧思,卻將深埋的情緒爆彈轉化為高張的意象表現,挪用了歌川國芳的作品《雖然看上去可怕但人很好》(みかけハこハゐがとんだいゝ人だ)的概念,並使角色的處境更加悲涼可怕。

而如同〈笑顏〉描寫了家庭相關題材,第三冊的〈壓抑〉、〈母性〉和〈缺乏〉也畫出有毒的家庭關係。〈壓抑〉呼應著〈笑顏〉裡沉悶的家庭氣氛,同樣是從主角的生活幻想,逐步帶出壓抑的心情來自母親。〈母性〉再次運用了蟲的隱喻,巧妙將男性慾望連結至性的險境,雖然起因於偏執妻子懷孕後對丈夫的排斥,但將大人對母性的渴求轉變為不穩定生活的焦慮,也帶給世人警惕。〈缺乏〉則描寫了有毒的母親,因囤貨癖導致親子關係的扭曲,氛圍讓人聯想起同樣是描寫毒親的押見修造《血之轍》。


〈壓抑〉中的角色,因母親的嚴厲最終分不清幻想與現實。(©2025 Katsunori HARA, Yukiko GOTO / SHOGAKUKAN)

儘管還有幾篇無法在本文逐一詳細介紹,但關於毛髮、軀體等的描寫,後藤雪子的處理都讓人感到恰如其分,有著恐怖漫畫該有的驚悚氣質。

誠如研究恐怖的英國學者達瑞爾.瓊斯(Darryl Jones)所言:「恐怖讓我們直面自己的肉身,我們的現實肉體,以及肉體的易變與可塑,它的柔軟、它的多孔或易漏、它的脆弱、它引出痛苦的驚人潛質、它產生形變或衰敗的能力、它的臭與腐敗、它的須臾與必然死亡。」《恐懼症》必然能讓讀者們感受到以上種種情緒,並在閱讀過後,緊抓著在廣袤社會中僅有的生之浮木。

恐懼症(全三冊)フォビア

作者: 原克玄、後藤雪子
譯者:謝仲庭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8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原克玄
漫畫家,生於日本山梨縣,著有《留美的事件》(るみちゃんの事象,小學館)、《大家都活著》(みんな生きてる,小學館)等作。

後藤雪子
1990年生,漫畫家。2009年獲得千葉徹彌獎「Young Magazine組」大獎。已有的繁中譯作有《R-中學生》(東立,2011)、《老公的那個進不來》(木靈原著,東立,2019)。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