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的第一屆「臺灣作家節」,將於11月7日至30日登場。活動以「自然醒」為主題,期許以跨世代、跨領域、跨國界的交流,展現臺灣文學的自由與多元。應邀參與活動的包括60位國內、外作家、譯者,以及30位藝術創作者、出版人,內容涵括講座、工作坊、跨域展演及展覽等逾30場。活動場地分散在臺灣文學館臺南本館、臺北分館的臺灣文學糧倉與臺灣文學基地,同時也前往臺東原住民部落、號召獨立書店共同參與,邀請愛好文學的讀者一起參加歷時3週的文學節慶。

2025臺灣作家節主視覺。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表示,臺文館開館至今20餘年,在典藏研究、鼓勵創作、推動外譯、跨域實踐等各方面都有所累積。首度推出的臺灣作家節以作家及譯者為核心,串連音樂、戲劇、科技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希望作家節不只能成為交流的中繼站,更是前進未來的能量場。

國立臺灣文學館長陳瑩芳。
作家節策展人鴻鴻說明,近年臺灣的文學、藝術愈來愈受到國際矚目,固然與地緣政治的發展有關,也是因為臺灣有堅強的文藝創作陣容。此次以「自然醒」為策展主題,意指「自然」的放鬆自在,一如臺灣文學創作的自由多元,也期待文學芽苗或初心的醒覺。
扣合年度主題,臺灣作家節邀請陳思宏、吳明益、零雨3位焦點作家,以作品分別展現覺醒的不同層次,包含陳思宏以同志視角書寫新鄉土文學,從個人經驗出發,呈現自我意識的覺醒;吳明益以自然書寫與環境寓言,喚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共感與甦醒;零雨則以詩為形式,凝視自然與歷史,展現文學對現實的回應與省思。活動期望邀請觀眾與作家交流對話,在臺灣文學內容中的語言、環境、族群的多元生態中覺醒。
首屆受邀共襄盛舉的國際作家,包括積極觀察、介紹各國詩人及文學節慶的日本詩人四元康祐(Yoshimoto Yasuhiro),以及熱愛臺灣文學、文化的瑞士漢學家愛麗思.格林費爾德(Alice Grünfelder)。格林費爾德是優秀的譯者,甫將臺灣詩人蔡宛璇的台語詩作譯為德文,榮獲2025年蘇黎世多元文化文學貢獻獎。她同時也積極寫作,近期正以基隆河為主題創作。兩位國際作家將為觀眾開啟豐富的視野,也將帶著「臺灣作家節」的經歷,展開未來的創作。
過去文化部與英國翻譯中心合作培訓譯者的工作坊,今年首度移地臺灣舉行,在100多件申請案中徵選出20位新銳譯者進行培訓。工作坊並將實際前往探訪臺東原住民族部落,與作家撒可努、孫大川、董恕明等進行交流。作家節期間亦將於臺南舉辦臺灣文學國際論壇,匯聚包括金泰成(韓國)、魚住悅子(日本)、Maciej Gaca(波蘭)等近20名國際譯者與版權、出版人共同分享翻譯與推廣經驗。

2025臺灣作家節策展人鴻鴻。
鴻鴻進一步說,本屆作家節也策劃兩場主題工作坊,包括以實作體驗、兼具學習與培育新一代文學跨域創作者的「策展工作坊」、「文學改編工作坊 ft. AI」等專業人才培育課程。期間也推出3場深夜登場的文學「酒吧長談」,邀請作家、譯者、出版者及讀者在文學糧倉一同進行深度對話,自在分享書寫、出版與編輯的趣味話題。
臺文館表示,為促使更多觀眾及讀者走進「臺灣作家節」,讓文學議題走向日常,此次也嘗試與週邊獨立書店等文學基地合作,希望藉此擴展更緊密的文學推廣網絡。詳細活動介紹、場次及報名資訊等,歡迎持續關注「臺灣作家節」官網、「臺灣文學基地.文學糧倉」官網及粉絲專頁。●
Tags:
左起大象設計共同創辦人潘岳麟、作家廖鴻基、臺文館館長陳瑩芳、文化部長李遠、策展人鴻鴻、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黃心健。(本文圖片皆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的第一屆「臺灣作家節」,將於11月7日至30日登場。活動以「自然醒」為主題,期許以跨世代、跨領域、跨國界的交流,展現臺灣文學的自由與多元。應邀參與活動的包括60位國內、外作家、譯者,以及30位藝術創作者、出版人,內容涵括講座、工作坊、跨域展演及展覽等逾30場。活動場地分散在臺灣文學館臺南本館、臺北分館的臺灣文學糧倉與臺灣文學基地,同時也前往臺東原住民部落、號召獨立書店共同參與,邀請愛好文學的讀者一起參加歷時3週的文學節慶。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表示,臺文館開館至今20餘年,在典藏研究、鼓勵創作、推動外譯、跨域實踐等各方面都有所累積。首度推出的臺灣作家節以作家及譯者為核心,串連音樂、戲劇、科技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希望作家節不只能成為交流的中繼站,更是前進未來的能量場。
作家節策展人鴻鴻說明,近年臺灣的文學、藝術愈來愈受到國際矚目,固然與地緣政治的發展有關,也是因為臺灣有堅強的文藝創作陣容。此次以「自然醒」為策展主題,意指「自然」的放鬆自在,一如臺灣文學創作的自由多元,也期待文學芽苗或初心的醒覺。
扣合年度主題,臺灣作家節邀請陳思宏、吳明益、零雨3位焦點作家,以作品分別展現覺醒的不同層次,包含陳思宏以同志視角書寫新鄉土文學,從個人經驗出發,呈現自我意識的覺醒;吳明益以自然書寫與環境寓言,喚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共感與甦醒;零雨則以詩為形式,凝視自然與歷史,展現文學對現實的回應與省思。活動期望邀請觀眾與作家交流對話,在臺灣文學內容中的語言、環境、族群的多元生態中覺醒。
首屆受邀共襄盛舉的國際作家,包括積極觀察、介紹各國詩人及文學節慶的日本詩人四元康祐(Yoshimoto Yasuhiro),以及熱愛臺灣文學、文化的瑞士漢學家愛麗思.格林費爾德(Alice Grünfelder)。格林費爾德是優秀的譯者,甫將臺灣詩人蔡宛璇的台語詩作譯為德文,榮獲2025年蘇黎世多元文化文學貢獻獎。她同時也積極寫作,近期正以基隆河為主題創作。兩位國際作家將為觀眾開啟豐富的視野,也將帶著「臺灣作家節」的經歷,展開未來的創作。
過去文化部與英國翻譯中心合作培訓譯者的工作坊,今年首度移地臺灣舉行,在100多件申請案中徵選出20位新銳譯者進行培訓。工作坊並將實際前往探訪臺東原住民族部落,與作家撒可努、孫大川、董恕明等進行交流。作家節期間亦將於臺南舉辦臺灣文學國際論壇,匯聚包括金泰成(韓國)、魚住悅子(日本)、Maciej Gaca(波蘭)等近20名國際譯者與版權、出版人共同分享翻譯與推廣經驗。
鴻鴻進一步說,本屆作家節也策劃兩場主題工作坊,包括以實作體驗、兼具學習與培育新一代文學跨域創作者的「策展工作坊」、「文學改編工作坊 ft. AI」等專業人才培育課程。期間也推出3場深夜登場的文學「酒吧長談」,邀請作家、譯者、出版者及讀者在文學糧倉一同進行深度對話,自在分享書寫、出版與編輯的趣味話題。
臺文館表示,為促使更多觀眾及讀者走進「臺灣作家節」,讓文學議題走向日常,此次也嘗試與週邊獨立書店等文學基地合作,希望藉此擴展更緊密的文學推廣網絡。詳細活動介紹、場次及報名資訊等,歡迎持續關注「臺灣作家節」官網、「臺灣文學基地.文學糧倉」官網及粉絲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