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85歲的日本漫畫家千葉徹彌接續在「妖怪大師」水木茂之後,2016年起在日本小學館《Big Comic》(ビッグコミック)漫畫雜誌連載《悠哉日記》,娓娓道來他的回憶和生活。在每期短短4頁的篇幅中,童年和現今雙線故事交錯,細膩呈現生動情節與豐富情感。大師功力純熟,看在台灣漫畫史研究者洪德麟眼裡,「這樣的敘事和編劇,根本成精了。」
➤客氣多禮的前輩大師
千葉徹彌1939年出生,高中便開啟畫貸本漫畫(出租漫畫)的職業生涯,之後以少女漫畫出道。1968年在《週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連載的《小拳王》(又譯明日之丈,あしたのジョー)是他的創作巔峰,其他代表作包括《魔球投手》(ちかいの魔球)、《好小子》(おれは鉄兵)、《大個子》(のたり松太郎)等,並創下在《週刊少年Magazine》連載長達33年的紀錄。
退休停筆十多年後,千葉以《悠哉日記》「復出」。如此高齡仍創作不輟,雖然筆下不時調侃自己老後不靈光的日常糗事,方格之間仍洋溢滿滿熱情。
1949年出生於台中烏日的洪德麟,和千葉相差10歲。他年少時看著千葉徹彌這一輩的日漫長大,1990年代起,也透過亞洲漫畫高峰會或書展等活動,開始和日本漫畫家相識交流。
「千葉是個非常客氣有禮、沒有架子的前輩!」說到千葉徹彌,洪德麟就像談起一位尊敬又友愛的老大哥。他回溯1993年東立出版社邀請千葉首度來台,宴請千葉到華西街的「台南担仔麵」用餐、去林森北路「條通」唱歌喝酒,他也同行當「陪客」。後來的日子裡,洪德麟與千葉陸續會面十多次,留下的幾幀合照裡,兩人總是親切搭肩。不過他笑稱,千葉本人比較正經,不像《悠哉日記》裡自己畫的那麼吊兒啷噹。
「在台灣的各種場合,不管誰想跟他合照,他都來者不拒,吃飯時還會幫我夾菜。他有老一輩日本人多禮的氣質,但是和藹可親,讓人感覺很沒距離。」洪德麟回憶,有幾回他和台灣漫畫家赴日參加漫畫高峰會,千葉等人也都熱情招待。雙方曾熱絡地組隊打棒球,有次還到東京千葉家的工作室拜訪。
最感動的則是,千葉知道洪德麟在研究日本漫畫,有一年特地寄給他一本日本漫畫家協會出版的漫畫家目錄,讓他感懷至今。
➤日漫與台灣的交會
追尋台灣閱讀千葉徹彌與日本漫畫的淵源,可從洪德麟出生不久的戰後年代談起。
洪德麟從小著迷於漫畫,10歲時受風靡當時的葉宏甲《諸葛四郎》啟發,開始臨摹投稿。那也是1950年代末起的台灣漫畫黃金時期,《漫畫大王》(後改名《漫畫週刊》)、《模範少年》、《新少年》等漫畫雜誌風行,裡面除了找學徒「描稿」翻印日漫,也催生出一批台灣漫畫新人與名家,本土武俠漫畫蔚為風潮,漫畫出版社蓬勃興起。
然而,1966年《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正式施行,長達約20年的漫畫審查制度,無情地一舉扼殺了台灣漫畫的發展。
當時,執行審查的國立編譯館審查標準不一且荒謬,舉凡人物的造型,或故事裡的動物開口說話、人走路離地、殺人拿刀等都會被刁難。許多漫畫家因此停筆、轉行,或改往不用送審的報紙和雜誌發表。依送審量看,台灣漫畫創作熱潮從1960年代末每年有2000至5000冊送審,到了1976年僅剩400冊左右。
為了抗議審查制度,最大的漫畫出版社文昌宣告歇業,總編輯蔡焜霖在漫畫界提議下,於1966年出面創辦《王子》半月刊,以童話、徵文、漫畫等豐富精美的內容席捲中小學生。當時十多歲的洪德麟也從台中北上,落腳在《王子》協助編務。
在洪德麟的成長記憶裡,1960年代偶爾能在舊書攤上看到幾本違禁的日漫雜誌,上面刊登了千葉早期的少女漫畫,以及石森章太郎、齊藤隆夫等人的作品。
「那時我們都很飢渴,看到這些作品如獲至寶。很多漫畫家還會熱情寫信到日本給漫畫家,他們收到台灣讀者的信也好興奮地回信。每次誰收到了日文回信,就會到處炫耀、找人翻譯⋯⋯」台灣用這樣的方式,追上日漫的熱潮。
洪德麟記得在《王子》期間,他就「描」了千葉徹彌早期的少女漫畫《小茜》(又譯小雀斑,あかねちゃん)。親手一筆一畫的描稿經驗,彷彿刻進他心底,至今仍令他倍感親切。「千葉很多作品都對親情描繪深刻,比如《望海的少女》(ユカをよぶ海)裡想念媽媽的心情。我也是從小離家,看了特別有感觸,都會想哭。」
弔詭的是,戒嚴時代新聞局明令禁止進口漫畫,但1975年起,國立編譯館卻放行日本漫畫送審出版。於是,結集日漫的漫畫週刊、出版社紛紛成立。盜版日漫由此承接了本土漫畫低迷的市場需求。某方面來說,也成為一整個世代漫畫創作者汲取的養分。
1980年代,以敖幼祥的《烏龍院》為首,朱德庸、蕭言中、孫家裕、老瓊、蔡志忠等人帶動報紙的幽默漫畫風潮。新一波的《歡樂漫畫》、《周末漫畫》、《星期漫畫》陸續創刊,為台灣漫畫帶來創作復甦的生機,甚至名揚海外。譬如鄭問受邀在日本雜誌發表新作,震撼日本漫壇,蔡志忠的作品也在日、韓等地出版。
漫畫審查在1987年解嚴後走入歷史,但無正法可管的盜版日漫仍隨處可見。最誇張的例子是原著在日本發行後第三天,就能在台灣的週刊上見到翻印,譬如東立出版社1990年創刊的《少年快報》,巔峰時創下10多萬至20萬冊銷量。直到1992年新著作權法上路,台灣的漫畫出版社才迎向合法版權的新時代。
東立出版社創辦人范萬楠筆名范藝南,年少時描稿千葉徹彌的《魔球投手》練功,1960年代成為當紅武俠漫畫家,1977年成立東立後,也因千葉的《好小子》暢銷熱賣而奠定根基。他對千葉特別感念,在揮別盜版時代後,便正式取得千葉大部分作品的中文授權,並與千葉建立長年交誼。
➤《小拳王》爆紅成社會事件
從《魔球投手》和《萬能旋風兒》(ハリスの旋風)的棒球、《小拳王》的拳擊、《好小子》的劍道、《大個子》的相撲、《新好小子》(あした天気になあれ)的高爾夫球,到《網球好小子》(少年よラケットを抱け)的網球等,千葉徹彌專研每項運動,也突破它們在現實中的形式,畫出淋漓盡致的戲劇效果,建立了熱血運動漫畫的標竿。其中,《小拳王》不僅為台灣讀者所熟知,當年轟動日本的情況更堪稱「社會事件」。
《小拳王》和當紅的編劇高森朝雄(梶原一騎)合作,也是少數千葉與編劇搭檔的作品之一。洪德麟表示,千葉在《小拳王》的角色設計上自由發揮,也更動部分情節,因而引起高森有些不快。但這部漫畫造就許多經典場面,最著名的就是矢吹丈在擂台上拚盡全力、最後全身「白化」的完結畫面,以及矢吹丈與勁敵力石徹的最後對決,戰勝的力石徹卻戲劇性地力竭而死。
洪德麟生動描述當矢吹丈聽聞力石徹噩耗時的悲痛哀嚎,「那一幕飽滿的情緒,真的難以忘懷!」
這期刊出後,廣大的日本讀者激動不捨,以導演寺山修司為首的日本藝文界甚至發起力石徹的喪禮,最後在講談社隆重舉辦了一場力石徹的告別式。現場擠進700人,法師親臨誦經,寺山還為他寫了一首詩、排演一齣追悼劇,和真實的喪禮幾無兩樣,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矢吹丈從浪跡街頭的混混到成為奮戰拳王的傳奇性,也被日本左翼團體和學運引為精神象徵。激進組織日本赤軍便在1970年的「淀號劫機事件」中公開宣言:「我們都是明日之丈!」(われわれは明日のジョーである)
洪德麟回想赴日參訪千葉工作室,當時牆上就掛著矢吹丈的放大圖像,「可見他對這部作品是很滿意的。」
奠定大師地位的千葉徹彌,自然也影響許多台灣漫畫家。除了前述的范萬楠,洪德麟認為翔麟筆下也有千葉的影子。「整體而言,日本漫畫家對分鏡、表情等『演出』的掌握,充滿臨場感和衝擊力,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
日本與台灣漫壇的交會,也包括鄭問等漫畫家登陸日本。千葉在2018年鄭問紀錄片《千年一問》中受訪表示,1990年第一次在講談社的《Morning》雜誌看到鄭問連載的《東周英雄傳》,「嚇了一跳,覺得怎麼突然出現了一個天才!」他盛讚鄭問掌握毛筆的技法,角色的表情、節奏、動作的躍動感都很好,每一格分鏡都能當成一幅畫來欣賞。
1993年,千葉的《好小子》中文版和鄭問的新作《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同台舉辦發表會。這是千葉第一次見到鄭問,兩人同桌簽名,他笑稱對這個「胖胖的、笑容溫和的人」印象很好。同時,他也認為鄭問的毛筆手法,影響了許多日本漫畫家,尤其是池上遼一。
➤對人性與感情的細膩刻畫
談到日本漫畫的發展,洪德麟說,手塚治虫登場後以新運鏡手法改寫漫畫新貌,接下來千葉徹彌這一輩繼續推動漫畫革命,挑戰週刊連載速度、產量驚人,也面對創作的高壓。
這批1960年代左右成名的漫畫巨匠一字排開,包括千葉徹彌、白土三平、藤子‧F‧不二雄、齊藤隆夫、松本零士、石森章太郎、水木茂、水島新司、矢口高雄、池上遼一、黑鐵弘、永井豪等,「他們在日本漫畫史上有種開拓性,每個人都在創造歷史,確立風格,拓展自己的方向——比如水木茂以鬼怪聞名,專繪棒球的水島新司被尊為棒球博士,白土三平從忍者題材橫跨到史前神話和傳奇,還有人擅長悲喜劇或科幻。」
其中,洪德麟認為千葉的特色是筆觸細膩。他的線條很難模仿,對人性、感情的著墨尤深,有很強的渲染力,「那也是漫畫最困難的地方。」
比如《好小子》的主角成天跟著爸爸在山中挖寶流浪,個性叛逆卻又獨立,千葉生動刻畫出他的調皮野性,和親子間感情的疏離與幽微。《新好小子》相反地塑造了一個中規中矩的模範生,但人物同樣立體,就像是活生生的小孩。《小拳王》則把力石徹畫到有真實存在感,讓讀者為他的死傷心到想去送葬。
洪德麟對千葉少女漫畫時期的作品感受特別深刻,如《媽媽的小提琴》(ママのバイオリン)、《莉奈》(リナ)、《1、2、3與4、5、六》(1・2・3と4・5・ロク)、《爸爸的新娘》(パパのお嫁さん)、《小茜》等,「他描繪命運的悲歡離合和小女孩楚楚可憐的樣子,好多部我看了眼睛都會溼。」
多年來,千葉不斷挑戰新題材,除了運動漫畫,也擅長生活隨筆,是最喜歡分享自己生活的漫畫家之一。例如《悠哉日記》描寫他童年在滿洲國生活、撤退逃難的經歷,過去就數度在他的自傳漫畫和文集裡出現過。他的太太千葉幸子(チバユキコ,漫畫家、前助理)、弟弟千葉亞喜生(已故,ちばあきお)和七三太朗等人也都是漫畫家或編劇,兒子千葉修平則擔任他的助手,他也把這些家庭成員描繪得親切逗趣。
➤在漫畫中表現各式各樣的人生
千葉徹彌這一代漫畫家,陪伴了包括洪德麟在內的台灣四、五、六年級的漫迷成長。近年來,與千葉同輩的漫畫家逐一凋零過世,洪德麟難掩失落地說,感覺就像一個時代慢慢在結束。因此,現在在每期《Big Comic》書末翻看千葉的4頁連載,對他來說更彌足珍貴。
《Big Comic》自1968年創刊,洪德麟是訂閱長達30年的讀者。他指出,《悠哉日記》和之前的水木茂《我的每一天》( わたしの日々)專欄,是整本雜誌唯一全彩的頁面,「就像是對前輩的致敬。」
閱讀《悠哉日記》時,洪德麟特別欽佩:「你看千葉年紀那麼大,但思維還是那麼細膩。經過長年的反覆累積,人生裡遭遇的興奮和挫敗,種種百味雜陳,他都沒有錯過。雖然這部是隨筆風格,沒那麼工整、有戲劇張力,但他講故事的方式就像流水般娓娓道來。在流水中碰到一顆小石頭那樣細微的感受,他都能傳達出來,讓人感到生命的躍動。」
綜觀這輩日本漫畫家,洪德麟說:「他們就像把生命都獻給了漫畫。」許多人一畫60年,長期久坐、運動不足,因此百病叢生,比如齊藤隆夫曾經視網膜剝離又神奇治好,千葉徹彌也在《悠哉日記》畫出漫畫家的心酸,自述長年皮膚過敏、靠健康食品提神,以及常苦於畫不出來的心境。
更令讀者興味盎然的,是千葉描述和其他漫畫家們的來往、有如兄弟般的熱絡情感。例如他描繪多年前在手塚治虫的告別式後,和藤子不二雄Ⓐ等十多人成立「益己會」高爾夫球俱樂部,自稱是一群「我行我素的率性夥伴」。其中魁梧的齊藤隆夫有高超的推桿神技,角田次郎打球時要聽從古怪的「背後靈」指示。還有機械迷松本零士近40年前邀千葉一起搭乘超音速客機協和號出國旅遊的往事等,都生動讓人如身歷其境。
「在漫畫中,可以表現各式各樣的人生。這些角色在漫畫中振作起來,或者在煩惱著一些事情,讀者看著看著,會將自己帶入角色裡。」千葉曾在受訪中如此說道,並提及他在《悠哉日記》畫到戰爭時,即使平日溫和的人們也會變成惡魔一般,想傳達的就是不應再有戰爭這樣彼此殺害的事。
希望讓讀者感同身受、藉此傳遞訊息,這就是千葉徹彌所認為漫畫的魅力,也是他投入創作大半生,最樂在其中的部分。●
悠哉日記1~4套書:千葉徹彌半生自傳
ひねもすのたり日記
作者:千葉徹彌
譯者:錢亞東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千葉徹彌
日本漫畫家。
1939年(昭和14年)1月11出生於日本東京築地,1941年兩歲時隨父親工作移居中國東北滿州(現瀋陽市),居住6年,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撤回日本。現居東京練馬區。
日本大學第一高等學校畢業。曾任日本漫畫家協會會長、文星藝術大學擔任漫畫教授與校長。長期致力於漫畫文化交流和推廣。
在漫畫中注入了溫暖風格的線條以及深刻心靈的描繪,在1960-1980年代的漫畫中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在他的個人作品中,擅長描寫出貧困的環境下成長的主角,在日常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與機遇的故事,更賦予角色戲劇性的人生。其中以《小拳王》來說,在當時的年代就成為一個象徵,列入國民級的代表作品。
1956年高中時,為東京神田町日昭館書店畫了處女作《復讐のせむし男》貸本漫畫;之後以少女漫畫創作出道,1958年在集英社《少女ブック》(少女Book)首次連載《舞踏会の少女》、《オデット城のにじ》,在講談社雜誌《少女クラブ》(少女Club)連載《ママのバイオリン》、《ユカをよぶ海》等;1961年講談社雜誌《週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連載《魔球投手》(ちかいの魔球)轉入少年漫畫創作開始嶄露頭角,1968年與高森朝雄合作連載《小拳王》(あしたのジョー),在少年漫畫領域獲得廣大迴響,同時也廣泛涉足青年漫畫創作。
|
Tags:
漫畫史研究者洪德麟(左,大辣出版提供)及千葉徹彌《悠哉日記》中文版。
編按:漫畫生涯超過一甲子,85高齡仍創作不輟的日本國寶級漫畫家千葉徹彌,日前在網路上發出「休筆宣言」,表示因進行白內障切除手術,暫時不能畫《悠哉日記》了。
千葉以《悠哉日記》回望過往人生,隨筆般的短篇既是歷史,也是長者親身經歷人生後試圖傳達的智慧。本文訪談台灣漫畫史研究者洪德麟,從千葉的《悠哉日記》回溯他歷年的作品,並檢視回顧日漫與台灣漫壇交會碰撞的時代風潮。
千葉在「休筆宣言」末了強調:「身體還算健康,請不要擔心」,並說「雖然有點晚了,但我現在開始放暑假啦。」祝福千葉徹彌暑假快樂,早日康復!
現年85歲的日本漫畫家千葉徹彌接續在「妖怪大師」水木茂之後,2016年起在日本小學館《Big Comic》(ビッグコミック)漫畫雜誌連載《悠哉日記》,娓娓道來他的回憶和生活。在每期短短4頁的篇幅中,童年和現今雙線故事交錯,細膩呈現生動情節與豐富情感。大師功力純熟,看在台灣漫畫史研究者洪德麟眼裡,「這樣的敘事和編劇,根本成精了。」
➤客氣多禮的前輩大師
千葉徹彌1939年出生,高中便開啟畫貸本漫畫(出租漫畫)的職業生涯,之後以少女漫畫出道。1968年在《週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連載的《小拳王》(又譯明日之丈,あしたのジョー)是他的創作巔峰,其他代表作包括《魔球投手》(ちかいの魔球)、《好小子》(おれは鉄兵)、《大個子》(のたり松太郎)等,並創下在《週刊少年Magazine》連載長達33年的紀錄。
退休停筆十多年後,千葉以《悠哉日記》「復出」。如此高齡仍創作不輟,雖然筆下不時調侃自己老後不靈光的日常糗事,方格之間仍洋溢滿滿熱情。
1949年出生於台中烏日的洪德麟,和千葉相差10歲。他年少時看著千葉徹彌這一輩的日漫長大,1990年代起,也透過亞洲漫畫高峰會或書展等活動,開始和日本漫畫家相識交流。
「千葉是個非常客氣有禮、沒有架子的前輩!」說到千葉徹彌,洪德麟就像談起一位尊敬又友愛的老大哥。他回溯1993年東立出版社邀請千葉首度來台,宴請千葉到華西街的「台南担仔麵」用餐、去林森北路「條通」唱歌喝酒,他也同行當「陪客」。後來的日子裡,洪德麟與千葉陸續會面十多次,留下的幾幀合照裡,兩人總是親切搭肩。不過他笑稱,千葉本人比較正經,不像《悠哉日記》裡自己畫的那麼吊兒啷噹。
「在台灣的各種場合,不管誰想跟他合照,他都來者不拒,吃飯時還會幫我夾菜。他有老一輩日本人多禮的氣質,但是和藹可親,讓人感覺很沒距離。」洪德麟回憶,有幾回他和台灣漫畫家赴日參加漫畫高峰會,千葉等人也都熱情招待。雙方曾熱絡地組隊打棒球,有次還到東京千葉家的工作室拜訪。
最感動的則是,千葉知道洪德麟在研究日本漫畫,有一年特地寄給他一本日本漫畫家協會出版的漫畫家目錄,讓他感懷至今。
➤日漫與台灣的交會
追尋台灣閱讀千葉徹彌與日本漫畫的淵源,可從洪德麟出生不久的戰後年代談起。
洪德麟從小著迷於漫畫,10歲時受風靡當時的葉宏甲《諸葛四郎》啟發,開始臨摹投稿。那也是1950年代末起的台灣漫畫黃金時期,《漫畫大王》(後改名《漫畫週刊》)、《模範少年》、《新少年》等漫畫雜誌風行,裡面除了找學徒「描稿」翻印日漫,也催生出一批台灣漫畫新人與名家,本土武俠漫畫蔚為風潮,漫畫出版社蓬勃興起。
然而,1966年《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正式施行,長達約20年的漫畫審查制度,無情地一舉扼殺了台灣漫畫的發展。
當時,執行審查的國立編譯館審查標準不一且荒謬,舉凡人物的造型,或故事裡的動物開口說話、人走路離地、殺人拿刀等都會被刁難。許多漫畫家因此停筆、轉行,或改往不用送審的報紙和雜誌發表。依送審量看,台灣漫畫創作熱潮從1960年代末每年有2000至5000冊送審,到了1976年僅剩400冊左右。
為了抗議審查制度,最大的漫畫出版社文昌宣告歇業,總編輯蔡焜霖在漫畫界提議下,於1966年出面創辦《王子》半月刊,以童話、徵文、漫畫等豐富精美的內容席捲中小學生。當時十多歲的洪德麟也從台中北上,落腳在《王子》協助編務。
在洪德麟的成長記憶裡,1960年代偶爾能在舊書攤上看到幾本違禁的日漫雜誌,上面刊登了千葉早期的少女漫畫,以及石森章太郎、齊藤隆夫等人的作品。
「那時我們都很飢渴,看到這些作品如獲至寶。很多漫畫家還會熱情寫信到日本給漫畫家,他們收到台灣讀者的信也好興奮地回信。每次誰收到了日文回信,就會到處炫耀、找人翻譯⋯⋯」台灣用這樣的方式,追上日漫的熱潮。
洪德麟記得在《王子》期間,他就「描」了千葉徹彌早期的少女漫畫《小茜》(又譯小雀斑,あかねちゃん)。親手一筆一畫的描稿經驗,彷彿刻進他心底,至今仍令他倍感親切。「千葉很多作品都對親情描繪深刻,比如《望海的少女》(ユカをよぶ海)裡想念媽媽的心情。我也是從小離家,看了特別有感觸,都會想哭。」
弔詭的是,戒嚴時代新聞局明令禁止進口漫畫,但1975年起,國立編譯館卻放行日本漫畫送審出版。於是,結集日漫的漫畫週刊、出版社紛紛成立。盜版日漫由此承接了本土漫畫低迷的市場需求。某方面來說,也成為一整個世代漫畫創作者汲取的養分。
1980年代,以敖幼祥的《烏龍院》為首,朱德庸、蕭言中、孫家裕、老瓊、蔡志忠等人帶動報紙的幽默漫畫風潮。新一波的《歡樂漫畫》、《周末漫畫》、《星期漫畫》陸續創刊,為台灣漫畫帶來創作復甦的生機,甚至名揚海外。譬如鄭問受邀在日本雜誌發表新作,震撼日本漫壇,蔡志忠的作品也在日、韓等地出版。
漫畫審查在1987年解嚴後走入歷史,但無正法可管的盜版日漫仍隨處可見。最誇張的例子是原著在日本發行後第三天,就能在台灣的週刊上見到翻印,譬如東立出版社1990年創刊的《少年快報》,巔峰時創下10多萬至20萬冊銷量。直到1992年新著作權法上路,台灣的漫畫出版社才迎向合法版權的新時代。
東立出版社創辦人范萬楠筆名范藝南,年少時描稿千葉徹彌的《魔球投手》練功,1960年代成為當紅武俠漫畫家,1977年成立東立後,也因千葉的《好小子》暢銷熱賣而奠定根基。他對千葉特別感念,在揮別盜版時代後,便正式取得千葉大部分作品的中文授權,並與千葉建立長年交誼。
➤《小拳王》爆紅成社會事件
從《魔球投手》和《萬能旋風兒》(ハリスの旋風)的棒球、《小拳王》的拳擊、《好小子》的劍道、《大個子》的相撲、《新好小子》(あした天気になあれ)的高爾夫球,到《網球好小子》(少年よラケットを抱け)的網球等,千葉徹彌專研每項運動,也突破它們在現實中的形式,畫出淋漓盡致的戲劇效果,建立了熱血運動漫畫的標竿。其中,《小拳王》不僅為台灣讀者所熟知,當年轟動日本的情況更堪稱「社會事件」。
《小拳王》和當紅的編劇高森朝雄(梶原一騎)合作,也是少數千葉與編劇搭檔的作品之一。洪德麟表示,千葉在《小拳王》的角色設計上自由發揮,也更動部分情節,因而引起高森有些不快。但這部漫畫造就許多經典場面,最著名的就是矢吹丈在擂台上拚盡全力、最後全身「白化」的完結畫面,以及矢吹丈與勁敵力石徹的最後對決,戰勝的力石徹卻戲劇性地力竭而死。
洪德麟生動描述當矢吹丈聽聞力石徹噩耗時的悲痛哀嚎,「那一幕飽滿的情緒,真的難以忘懷!」
這期刊出後,廣大的日本讀者激動不捨,以導演寺山修司為首的日本藝文界甚至發起力石徹的喪禮,最後在講談社隆重舉辦了一場力石徹的告別式。現場擠進700人,法師親臨誦經,寺山還為他寫了一首詩、排演一齣追悼劇,和真實的喪禮幾無兩樣,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矢吹丈從浪跡街頭的混混到成為奮戰拳王的傳奇性,也被日本左翼團體和學運引為精神象徵。激進組織日本赤軍便在1970年的「淀號劫機事件」中公開宣言:「我們都是明日之丈!」(われわれは明日のジョーである)
洪德麟回想赴日參訪千葉工作室,當時牆上就掛著矢吹丈的放大圖像,「可見他對這部作品是很滿意的。」
奠定大師地位的千葉徹彌,自然也影響許多台灣漫畫家。除了前述的范萬楠,洪德麟認為翔麟筆下也有千葉的影子。「整體而言,日本漫畫家對分鏡、表情等『演出』的掌握,充滿臨場感和衝擊力,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
日本與台灣漫壇的交會,也包括鄭問等漫畫家登陸日本。千葉在2018年鄭問紀錄片《千年一問》中受訪表示,1990年第一次在講談社的《Morning》雜誌看到鄭問連載的《東周英雄傳》,「嚇了一跳,覺得怎麼突然出現了一個天才!」他盛讚鄭問掌握毛筆的技法,角色的表情、節奏、動作的躍動感都很好,每一格分鏡都能當成一幅畫來欣賞。
1993年,千葉的《好小子》中文版和鄭問的新作《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同台舉辦發表會。這是千葉第一次見到鄭問,兩人同桌簽名,他笑稱對這個「胖胖的、笑容溫和的人」印象很好。同時,他也認為鄭問的毛筆手法,影響了許多日本漫畫家,尤其是池上遼一。
➤對人性與感情的細膩刻畫
談到日本漫畫的發展,洪德麟說,手塚治虫登場後以新運鏡手法改寫漫畫新貌,接下來千葉徹彌這一輩繼續推動漫畫革命,挑戰週刊連載速度、產量驚人,也面對創作的高壓。
這批1960年代左右成名的漫畫巨匠一字排開,包括千葉徹彌、白土三平、藤子‧F‧不二雄、齊藤隆夫、松本零士、石森章太郎、水木茂、水島新司、矢口高雄、池上遼一、黑鐵弘、永井豪等,「他們在日本漫畫史上有種開拓性,每個人都在創造歷史,確立風格,拓展自己的方向——比如水木茂以鬼怪聞名,專繪棒球的水島新司被尊為棒球博士,白土三平從忍者題材橫跨到史前神話和傳奇,還有人擅長悲喜劇或科幻。」
其中,洪德麟認為千葉的特色是筆觸細膩。他的線條很難模仿,對人性、感情的著墨尤深,有很強的渲染力,「那也是漫畫最困難的地方。」
比如《好小子》的主角成天跟著爸爸在山中挖寶流浪,個性叛逆卻又獨立,千葉生動刻畫出他的調皮野性,和親子間感情的疏離與幽微。《新好小子》相反地塑造了一個中規中矩的模範生,但人物同樣立體,就像是活生生的小孩。《小拳王》則把力石徹畫到有真實存在感,讓讀者為他的死傷心到想去送葬。
洪德麟對千葉少女漫畫時期的作品感受特別深刻,如《媽媽的小提琴》(ママのバイオリン)、《莉奈》(リナ)、《1、2、3與4、5、六》(1・2・3と4・5・ロク)、《爸爸的新娘》(パパのお嫁さん)、《小茜》等,「他描繪命運的悲歡離合和小女孩楚楚可憐的樣子,好多部我看了眼睛都會溼。」
多年來,千葉不斷挑戰新題材,除了運動漫畫,也擅長生活隨筆,是最喜歡分享自己生活的漫畫家之一。例如《悠哉日記》描寫他童年在滿洲國生活、撤退逃難的經歷,過去就數度在他的自傳漫畫和文集裡出現過。他的太太千葉幸子(チバユキコ,漫畫家、前助理)、弟弟千葉亞喜生(已故,ちばあきお)和七三太朗等人也都是漫畫家或編劇,兒子千葉修平則擔任他的助手,他也把這些家庭成員描繪得親切逗趣。
➤在漫畫中表現各式各樣的人生
千葉徹彌這一代漫畫家,陪伴了包括洪德麟在內的台灣四、五、六年級的漫迷成長。近年來,與千葉同輩的漫畫家逐一凋零過世,洪德麟難掩失落地說,感覺就像一個時代慢慢在結束。因此,現在在每期《Big Comic》書末翻看千葉的4頁連載,對他來說更彌足珍貴。
《Big Comic》自1968年創刊,洪德麟是訂閱長達30年的讀者。他指出,《悠哉日記》和之前的水木茂《我的每一天》( わたしの日々)專欄,是整本雜誌唯一全彩的頁面,「就像是對前輩的致敬。」
閱讀《悠哉日記》時,洪德麟特別欽佩:「你看千葉年紀那麼大,但思維還是那麼細膩。經過長年的反覆累積,人生裡遭遇的興奮和挫敗,種種百味雜陳,他都沒有錯過。雖然這部是隨筆風格,沒那麼工整、有戲劇張力,但他講故事的方式就像流水般娓娓道來。在流水中碰到一顆小石頭那樣細微的感受,他都能傳達出來,讓人感到生命的躍動。」
綜觀這輩日本漫畫家,洪德麟說:「他們就像把生命都獻給了漫畫。」許多人一畫60年,長期久坐、運動不足,因此百病叢生,比如齊藤隆夫曾經視網膜剝離又神奇治好,千葉徹彌也在《悠哉日記》畫出漫畫家的心酸,自述長年皮膚過敏、靠健康食品提神,以及常苦於畫不出來的心境。
更令讀者興味盎然的,是千葉描述和其他漫畫家們的來往、有如兄弟般的熱絡情感。例如他描繪多年前在手塚治虫的告別式後,和藤子不二雄Ⓐ等十多人成立「益己會」高爾夫球俱樂部,自稱是一群「我行我素的率性夥伴」。其中魁梧的齊藤隆夫有高超的推桿神技,角田次郎打球時要聽從古怪的「背後靈」指示。還有機械迷松本零士近40年前邀千葉一起搭乘超音速客機協和號出國旅遊的往事等,都生動讓人如身歷其境。
「在漫畫中,可以表現各式各樣的人生。這些角色在漫畫中振作起來,或者在煩惱著一些事情,讀者看著看著,會將自己帶入角色裡。」千葉曾在受訪中如此說道,並提及他在《悠哉日記》畫到戰爭時,即使平日溫和的人們也會變成惡魔一般,想傳達的就是不應再有戰爭這樣彼此殺害的事。
希望讓讀者感同身受、藉此傳遞訊息,這就是千葉徹彌所認為漫畫的魅力,也是他投入創作大半生,最樂在其中的部分。●
ひねもすのたり日記
作者:千葉徹彌
譯者:錢亞東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千葉徹彌
日本漫畫家。
1939年(昭和14年)1月11出生於日本東京築地,1941年兩歲時隨父親工作移居中國東北滿州(現瀋陽市),居住6年,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撤回日本。現居東京練馬區。
日本大學第一高等學校畢業。曾任日本漫畫家協會會長、文星藝術大學擔任漫畫教授與校長。長期致力於漫畫文化交流和推廣。
在漫畫中注入了溫暖風格的線條以及深刻心靈的描繪,在1960-1980年代的漫畫中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在他的個人作品中,擅長描寫出貧困的環境下成長的主角,在日常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與機遇的故事,更賦予角色戲劇性的人生。其中以《小拳王》來說,在當時的年代就成為一個象徵,列入國民級的代表作品。
1956年高中時,為東京神田町日昭館書店畫了處女作《復讐のせむし男》貸本漫畫;之後以少女漫畫創作出道,1958年在集英社《少女ブック》(少女Book)首次連載《舞踏会の少女》、《オデット城のにじ》,在講談社雜誌《少女クラブ》(少女Club)連載《ママのバイオリン》、《ユカをよぶ海》等;1961年講談社雜誌《週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連載《魔球投手》(ちかいの魔球)轉入少年漫畫創作開始嶄露頭角,1968年與高森朝雄合作連載《小拳王》(あしたのジョー),在少年漫畫領域獲得廣大迴響,同時也廣泛涉足青年漫畫創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漫評》日本漫畫大師千葉徹彌與他的時代:《悠哉日記》
閱讀更多
話題》第14屆金漫獎入圍名單公布,漫畫家暨漫畫學者洪德麟獲特別貢獻獎
閱讀更多
評論》「以圖治史」和「戰鬥姿態」:2017年非虛構圖文書的台灣觀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