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無字繪本像哼唱沒有歌詞的樂曲一般恣意:廖倍恩「我的三部曲」

(本文圖片由拾光工作室提供)

來自香港、專職插畫創作的廖倍恩,2011年和朋友共創品牌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平時畫卡片、明信片和文具創作。延續童趣、歡快的創作氛圍,廖倍恩於2018年出版無字繪本《我的美術館》,書中男孩遊逛於美術館,迎面探索生活中的藝術美感,沒有文字描述,在鮮豔且線條自在的圖像中,讀者能同時獲得微距與宏觀視野的閱讀樂趣。本書同時獲得波隆那拉加茲童書獎藝術、建築和設計類佳作。

擅以圖像敘事的廖倍恩,第二本繪本《我的城市》續以小男孩的眼光與腳步四處探奇,城市裡雲朵、落葉、建築、行人,絢麗姿態各自映現。近日由拾光工作室出版的《我的下雨天》,歷經3年多的琢磨,以濃烈鮮明的色彩表達出她對疫情間社會的關注。2024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廖倍恩將來台舉辦講座與新書分享會,Openbook「繪本大師」專欄作家莊世瑩搶先越洋筆訪,與讀者分享她的創作歷程與妙思。

Q:無論妳的書還是畫作都充滿了童趣,讓讀者不禁想像起妳的童年生活。可以和我們說說小時候,妳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嗎?從何時起開始喜歡畫畫呢?

廖倍恩:小時候很怕悶,例如去茶樓飲茶時,坐車時,上學時,都會畫畫來娛樂自己。我很害羞,不容易認識新朋友,所以在學校都有一點活在自己的想像中。

5歲到8歲在台灣新竹生活過,那時常常跟姊姊和弟弟一起玩。丟石頭,拾樹葉,捉蝴蝶,堆沙,踩單車,在路邊採青苔,下雨時出去舔雨。後來搬到香港,要認真讀書,那時很怕上學,因為所有東西都很難,但仍然喜歡畫畫。

Q:妳的專業養成是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研修平面設計,可以和我們談談那段學習經歷嗎?課程的內容有哪些?是否遇到了啟發妳的老師?

廖倍恩:我有想過做插畫家,但不知道插畫可以怎樣賺錢,所以決定讀平面設計,感覺上比較容易找到工作。上到大學,覺得很自由,很開心,因為可以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那時有讀painting、攝影、art history、插畫。

我有想過報美術學校,但感恩沒有,因為我有機會讀其他科目,例如社會學/宗教/語言/歷史/建築等等。其他的知識讓我可以有更多創作的idea。除了畫畫的技巧,也可以豐富插畫的內容。

Q:除了專業的訓練,妳自己是否有心儀的藝術家和作品,影響妳走向圖畫書創作之路?

廖倍恩:我小時候喜歡看Richard Scarry的書。是充滿很多忙碌的動物和交通工具的書。例如有蚯蚓在蘋果車裡面,每一頁都要用心找那些搞笑的細節。我喜歡自己慢慢看,找一些驚喜。所以我也喜歡加一些要尋找的驚喜在我的書裡面。

我把季茲(Ezra Jack Keats)、艾瑞.卡爾(Eric Carle)和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的風格group在一起,因為他們用的形狀都是簡單和平面的,但簡單的形狀也可以表達豐富的故事。例如最經典的《下雪天》,小男孩是一個平面的紅色形狀(沒有分開鞋子,外套,褲子,帽子),但那個紅色的形狀卻可以用簡單的身體語言表達傷心、好奇、興奮。

聽人說,寫故事要表現出來,而不是講出來 (show, don’t tell). 《下雪天》裡面的小孩嘗試把雪球放進口袋裡面,印象很深刻,因為他是用動作來表現出他有多喜歡雪。我的書沒有字,所以也是要靠動作來說故事。

我也喜歡馬爾索(Manuel Marsol)的《山中》,因為很有一種神祕感,真實生活裡面有些奇怪的東西。所以希望下一本書也可以畫一些有神祕感的東西。

Q:請問妳有特定喜愛使用的媒材和畫風嗎?對顏色的表現,是否也有特別的考量?

廖倍恩:我喜歡用markers和acrylic paint。有時會用橡皮擦、筷子、直尺、吸管、廁紙筒來印東西。有時會掃描不同的質地,然後用photoshop把不同的質地剪剪貼貼。

我喜歡用鮮豔的顏色和對比鮮明的顏色和形狀,比較少用漸層色,也不會畫得很真實。我喜歡給讀者看到畫畫的痕跡和過程,例如筆觸或紙紋。

Q:在妳獲得2018年波隆那拉加茲童書獎藝術類佳作的《我的美術館》中,以「兒童的視角」為中心,改變了欣賞藝術作品由上而下(大人指導小孩)的慣習,也啟發了成人讀者對藝術欣賞更多樣的可能性。請問在妳的心目中,是如何看待兒童的?

廖倍恩:去市集賣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的產品時,會有人問我們的明信片是不是兒童畫的。

我會有一半氣憤:不是吧?小孩怎會有能力畫這個? 明明畫得很有深度。有一半會開心:可以畫到兒童那種奔放、率真、直接且原始的模樣,這是一種讚賞。

我沒有孩子,只有跟姊姊的孩子相處的經驗。我覺得和他們相處就是認真玩,或者認真做無聊的東西,重視一起玩/想像的時間。大人常常要節省時間(做事情要有目的),但兒童就要「浪費」時間,跟他們相處就是認真的一起浪費時間。

Q:在《我的美術館》中,小主角不斷用自己的五感和藝術作品互動,彼此的「對話」充滿了遊戲性。到了《我的城市》裡,小主角充滿驚喜的城市漫遊,同樣遊戲感十足。妳認為「遊戲」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元素,是童書創作重要的核心理念?

廖倍恩:我創作時會留意的東西包括,兒童會留意很多細節, 所以我會加入一些小驚喜給他們自己發掘,每次看書都能有新發現。

書裡的小男孩只有5歲,但他可以自己在美術館或城市裡走來走去,這部分是不真實的。但我希望小孩可以感受到有自由,有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他們可以是主角,可能他們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大人呢。

800px-wo_de_cheng_shi_01.png
《我的城市》從小男孩的視角,發現觀察城市的不同樂趣。

Q:妳的新作《我的下雨天》,依然採無字書的形式,妳對無字書特別情有獨鍾嗎?雖然是無字書,但是情節在主線外又交織了許多小支線,圖像敘事也更加豐富。請和讀者們談談妳如何構思和創作這本書?

廖倍恩:沒有文字的書好像沒有歌詞的音樂一樣,可以自己感受/想像/發掘圖畫的情節和心情。

兒童不會看文字,所以他們會很專注看圖畫和一些細節。這本書每一頁也加了一隻小蝸牛,藏在圖畫裡不起眼的角落。希望兒童看書的時候,可以好玩一點。也希望他們可以學習多留意身邊不起眼的東西。

這個故事前半段會見到男孩離開家經過的不同地方,後半段回家時,他會再經過同樣的地方,但那些地方的感覺已經不同了。雖然沒有文字,但讀者可以看到雨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雨的型態也有幫忙講故事。

Q:小男孩獨自在《我的美術館》裡和藝術嬉遊,在《我的城市》裡接受媽媽交託的任務,他在妳的書中不斷成長。到了新作《我的下雨天》,他已經是個能主動付出關懷的孩子,如同全書最後一句話「我(們)的下雨天」,從我到我們,「我的三部曲」表現了妳創作上什麼變化呢?

廖倍恩:《我的美術館》是想說我們身邊其實充滿著美麗和有趣的東西,只要留心看,用新的角度去看,就會找到。

《我的城市》希望讀者可以保持一種對世界的好奇心,張開眼睛去看看城市,最平常的東西(像去寄信)也可以變得很好玩。

我和《我的下雨天》裡的小男孩一樣,喜歡自己去美術館,自己在城市裡散步。我可以找到城市裡有趣的東西,可以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

但是近年在香港生活,我感受到人不可以只是自己一個人生存——城市裡的人都是連結的。一個人多小,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對於一些困難或不公義的事,我們可以一起面對。香港人給人的感覺是冷漠和做事很急(也是真的),但我也感受到香港人面對困難的時候,是很團結的。希望讀者看完這本書會知道他們不是孤單一個人。

Q:妳和朋友一起成立名為「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的網路商店,不僅銷售由插畫衍生的各種周邊商品,也創作小書,以及舉辦展覽。為什麼會以一首古老詩歌的歌詞來命名呢?這代表了妳們什麼樣的願景?

廖倍恩:這首詩歌是講神創造的世界裡面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動物,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美好的。我們也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個奇妙的地方,充滿了光明和美好的東西,雖然有時候我們需要努力去尋找和專心的看。希望我們畫的東西可以令讀者對世界好奇,帶給他們新的想法和觀點,帶給人希望。

【2024國際書展.活動預告】

《我的下雨天》新書分享會
時間:2/23(五), 13:00-14:00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一樓 夢想沙龍

繪本講座:無字繪本的想像視界
時間:2/24(六), 13:00-14:0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3F階梯閣樓
報名:報名連結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的下雨天
作者:廖倍恩
出版:拾光工作室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廖倍恩

出生於香港,密西根大學主修平面設計。2011年和朋友一起成立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專職插畫創作、製作小書、小卡片和文具設計。2018年《我的美術館》獲得波隆那拉加茲童書獎藝術、建築和設計類佳作,2022年以「Sleeping Rainbow」獲得波隆那插畫Winner Illustrator。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