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經營》曾是書店過來人──讀《書店不屈宣言》雜感

2019-10-18 17:30

一本名為《書店不屈宣言》的書,因上市促銷活動造成出版社與銷售端的紛擾。我在網路上瞥見此事,第一時間並沒有追根究柢,翻開此書時,心裡的問號卻越長越大。

《書店不屈宣言》作者田口久美子是從業40年的日本書店工作者,從小型書店Kiddy Land開始,經歷引領風騷20年的個性化書店Libro,寫稿時仍在大型書店淳久堂池袋店服務。全書整體的風格和台灣獨立書店透顯的文青風大異其趣——她樸素得近乎古板,日本式的絮叨訴說著書店的經營實務和細節,以一種執著傳統、近乎保守的性格記錄(追想)過去數十年的書店風華與眾多員工的書店人生。

這本書訪問的人、呈現的書店樣貌,多是大型書店的經歷,那麼何以翻譯成中文在台出版時,從書封的設計到內容,找的都是獨立書店來推薦?是因為大型書店「本質上」已經不算書店?或是有較大的經營資本所以不算「書店」?抑或是大公司的科層結構與統一口徑,使得書店與出版社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即使該書的主題也無法與實體書店擦出火花?當前書店的困境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本書大聲疾呼網路商城崛起(價格戰/點數促銷)的絕對影響,諷刺的是,甫上市的新書促販活動卻是與台灣最大網路書店攜手?

這些疑惑,隨著一頁頁展讀又喚起更多浮想。

me2096_1.jpg

讀《書店不屈宣言》就像在逛一間大型書店一樣,作者帶領讀者從雜誌、漫畫/輕小說、工具書(電腦和語言)、人文社科、童書……逐區巡禮,剝除掉日本的脈絡,有關書店工作的種種,都那麼清晰而親切!當每年的商業雜誌調查,新鮮人最想進入的企業屢屢包含誠品時(姑且不論其中書店與百貨的比例),對想進這一行的人來說,就不應該只是對書有浪漫情懷而已。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從外頭看進門裡的務實指南。

許多進入圖書業(上游的出版社或下游的書店零售)工作的人,多對書本懷有熱情和想望。一個對文學有興趣、甚至可以品評一些作家與作品意趣的人,他就適合經營文學書店(區)嗎?沒有經歷過基本訓練或對市場有一點認識的新手,若單純以個人喜好來安排陳列,會不會「有點危險,因為他們很可能排出十分冷門的書區」?閱讀各種主義並熟諳理論的新人,如果被安排在他「無感」的類型書區,他足以勝任嗎?又該怎麼面對(如第三篇的森曉子)?

曾待過大型書店的過來人,可以在《書店不屈宣言》中輕易辨識出工作的日常:進貨、點貨、上架、整理、確認銷售紀錄、追加訂單補貨、退貨……一點都不浪漫的無限循環。當作者寫到把書店當圖書館的讀者(看起來日本是少數,在台灣卻是常態吧)──來店看書就罷了,還當自家一樣把書折捲、反蓋,翻自己需要的段落抄寫(現在進化到拍照)──讓人很有共鳴。即使只是一句「我們以手邊拿到的平面設計圖為依據下訂單,設計出每個領域的配置圖」,都可以自動腦補出看著平面圖數算書櫃空間、再計算出訂購數量的開店血淚史!

作者在談論人文書時,著墨日本「人文會」與書店的關係及其時代的背景,甚至強調人文書是大型書店「格調」的基準,更以一整章的篇幅書寫「以人文書為基礎,創造出新的排架方式」的Libro書店,這些鮮明的特色讓人不想起誠品書店都難。

回看以藝術和人文書起家的誠品,撇開硬體不論,書店從選書到陳列的概念等多方面都走在時代的前面。加上解嚴後的社會氣氛自由勃發,出版業回應讀者對各種思潮知識的渴求,甚至國外大學城的書店才看得到的學術書也廁身書架(拜612大限之賜,曾經席捲校園的翻印書成為歷史,正版得以流通),書店打造出高標格調,也創造了台灣人文圖書的鼎盛時期。

田口女士對書店人員的訪談最感人的,或許是愛書人因為書本所帶來的幸福感,因此儘管業界氣氛悲觀,仍選擇留在讓自己工作時感到驕傲的「應許之地」。「無論是寫書、做書、流通書,賣書的一連串流程中,這種自豪可以像接力賽一般一直延續下去。」這應該是身處台日書業這一行的人共有的情感或傻勁吧。

《書店不屈宣言》素描了日本書業40年的發展。面對亞馬遜登陸後的強力挑戰,作者採取直面力抗的姿態。然而,網路的便利性與價格的衝擊只是第一波,手機世代娛樂與知識來源的巨變壓縮了其他活動的時間,閱讀人口銳減,恐怕是作者撰稿時始料未及的。

回到台灣的情況。大型書店的拓展與競爭壓縮了小書店的生存,乘著時代浪潮竄起的卻是網路書店。浪頭落下時小書店幾乎沒頂,即使大型書店也不得不推陳出新、並在價格上力抗網路書店的進襲。金石堂風光一時之後,誠品創造了新的經營模式,延續書店的命脈,但也不乏負評,認為已背離初衷。小書店處境更加艱難,不提供咖啡餐飲的純粹書店屈指可數,但仍有新的獨立書店突圍而出。

這類書店店面多精緻小巧,販售的書種也特意選取,打造專擅類型,以突出自己的風格。類型上多偏向文學、人文社科或生活風格,但在實際的書籍銷售上卻相當艱困。為書店續命的檢討總是關注競相折扣的市場亂象,因為小書店受限於供應商供貨狀況與進貨折扣,在價格上永遠落居劣勢,大型/網路書店的便利與折扣,讓獨立書店難與趨勢抗衡。

cover2_0.jpg

對關注閱讀的人來說,無論連鎖或是獨立書店,應該都是站在同一陣營的夥伴,大公司部門與階層繁複,很多環節都會影響書籍的銷售量,究竟是第一批採購量不準確?店面追補貨太慢?或是陳列位置不對不好?小型書店定位清晰,接收到客人的反應可以靈活回饋,兩者應該是開拓不同的閱讀人口,而非競逐有限的消費者。把一方當成代表資本主義、向市場靠攏低頭的大集團,一方則視為懷抱夢想、堅持理念的文化人,如此的對立二分徒然無益。

近年政府以政策鼓勵青年返鄉開書店,讓許多人的夢想有實踐的機會。縱使開店有補助,也只是一時的,如同所有的商業模式,書店的經營基本上就要能考慮獲利與生存之道。大型書店給圖書業人員的訓練是較完善的:認識基本的出版類型、進銷存退的作業與管理、陳列的邏輯與美感等等,對想獨立經營書店的人來說,確實是好的學習歷程。

閱讀本書正值誠品日本橋店開幕之時,不免想著:那些曾經締造台北傳奇的書店前輩們,是否能執筆為我們的閱讀史留下一點記憶?如果能有像本書這樣的回憶,細數誠品書店藝術書、人文書、童書等這30年裡的變化──哪些人、哪些書、哪些活動,都是白頭宮女說不完的故事吧?那些即使絕版了但仍為許多人銘記的書,應該也能具體而微地展現這段期間台灣文化面的細緻紋理,以及社會潮流變遷的樣貌。那是多麼令人期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