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計畫.零雨》深情而無窮大的浩瀚系詩人

2020-01-07 11:11

詩人計畫」希望透過專訪,探尋詩人廣袤的心靈,縱述創作與生命史,捕捉日常中詩意展現的瞬間。此計畫由詩評人沈眠與Openbook閱讀誌共同企劃,視覺構成由攝影師王志元與設計師蘇伊涵合作,不定期刊登。

零雨,1952年生,台北人,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現代詩》主編、《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國文天地》副總編輯、宜蘭大學教師。曾獲年度詩獎及年度詩人、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太平洋國際詩歌獎年度詩人獎。亦受邀參與鹿特丹國際詩歌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等。

著有詩集《城的連作》、《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特技家族》、《木冬詠歌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膚色的時光》,以及詩選集《種在夏天的一棵樹》、《我和我的火車和你》。

零雨與夏宇、鴻鴻、阿翁(翁文嫻)、曾淑美創辦的《現在詩》,至今讀來仍是教人驚艷、充滿爆炸性活力、堪稱傳奇的現代詩歌刊物。作為台灣當代重要詩人的零雨,彷如隱士,寫詩30年始終如一的低調。零雨詩作帶著奇異的龐然感,但本人樸實、親和,並無架子,於她而言,寫詩一如生活,是理所當然的狀態。

▉寫作為了追憶,充滿情感地回望鄉村經驗

原生家庭是個大家族的零雨,自小觀察各種豐富的人際往來,體驗幽微的人心維繫,發展人性、人生的多樣想像。提及女性身分在家族中必然會遭遇相當程度的壓抑與貶低,零雨淡淡說道:「小時候就開始在沉靜與熱鬧中尋找支點,應該是我為何會走上創作之路的心理背景。」

讀零雨的詩歌,可以直接目擊到她的生活場景,從第一本詩集《城的連作》裡〈北國紀行集〉系列,到近著《膚色的時光》的〈蚊子〉、〈無頭蟑螂〉、〈書房〉等,零雨素描出眼前的景觀,但關於個人經歷則難以得窺,讓人好奇是否有意保持個人的神祕感?零雨不以為然:「像《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裡面提到的故鄉,或〈野地系列〉,都是向農人的祖父母致敬,我心疼他們,這確實是我的經歷。但我不喜歡把事件寫得太明確,我傾向將自己的生命史,寫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詩歌。」

詩歌是隱喻的藝術,在更精微的層次,藏匿個體的訊息,不直接透露自身,顯然更是零雨想要的境界。其實她的深情無窮大,卻又不好辨認,因此容易被誤讀為暴力而冷冽的風格。在一般人而言,她的詩似乎離抒情非常之遠。然而,人的情感最大化後,也就宛若宇宙洪荒,格局與氣勢都浩瀚難擋,譬如〈種在夏天的一棵樹〉:「……樹 絕對有可能前進 前進/到最完美的故鄉 所有親人聚集/坐在小板凳上 品味某些事物 掉落的/某些事物 就被稱為故鄉……」、〈山水筆記〉:「能與時間爭勝的,唯有/情感。我衷心的信仰//唯有情感,能悠遊於這一片山水──……──回聲交錯,以光速,超光速,與時間/彼此回盪──/歷歷在目,一同起居」,這些詩,不是慣見的軟綿哀欣口吻。因此,與其說她的詩反抒情傳統,不如說她是從另一個脈絡,充滿情感地展現自己對宇宙人間的愛慕。

講起童年,零雨更在乎鄉村經驗,「那像是我對人類文明的最後一瞥。」她表示,人類在原始鄉村存活固然辛苦,但若懂得欣賞自然,自然的力量會帶領人脫離人為的辛苦。她提到曾聽過詩人羅青的一個論述,講老子為什麼要出關,就是想返回漁獵社會,有前往上一個時代的隱喻。零雨大有同感:「那麼,我就應該要回到農業社會裡,因為我實在無法適應工商社會、電子時代。」從《城的連作》就讀得到零雨對都會生活的疑慮,以及田村日常的嚮往,更不用說後來的《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充滿了對當代生活的自省。

零雨也懷念與人相處的經驗,各色人等所展現的人性、人格,於她皆是豐富的,即使卑污齷齪亦能成為她的養分,甚至更為營養。零雨認為這些生命體驗是難得的,「我寫作有滿大的部分是為了追憶,追憶無疑是徒勞的。正因為徒勞,重構才成為可能,並能賦予意義。而有人的情感,才會讓地方發出光芒。有真正在乎的人,才有故鄉。」

dsc06116-bian_ji_-0021200x900.jpg

▉小說太痛苦,而詩歌使生命完整

上中學後,零雨大量閱讀,舉凡古典、現代,類型涵蓋詩、散文、小說,皆不放過,但讀得最多的還是小說。大學畢業後,她一心想成為小說家,致力小說書寫,1979到81年間,5000字、8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說,還有一些散文,「用各種不同筆名,比如紀昀、穀雨等,在各個晚報副刊,以及《中外文學》刊載。這些小說全都沒有留下,內容不太記得,大抵是跟生活相關的一些事。」

零雨寫小說的經驗相當痛苦,沒有電腦,只能手寫,若修改又要再謄寫,明明是5000字短篇,卻可能需要手寫至少20000字。零雨苦笑道:「每寫完一篇小說,簡直有種歷劫歸來的感覺。」1985至88年,她在《國文天地》擔任副總編輯,也要撰寫採訪稿,數千字的採訪稿,同樣讓零雨吃不消。

零雨寫現代詩是30歲以後的事了,因為詩人梅新的邀請,她擔任《現代詩》復刊的校對,「一邊讀詩稿,一邊想啊原來這是詩,詩是這樣寫的。於是,對詩開始有感覺,也試著寫詩。」她發現寫詩更輕鬆,幾百行的〈城的歲月〉對比數萬字小說,儼然天堂。

1982年,零雨寫出第一首詩〈日出〉,刊於《現代詩》復刊第2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30年依舊樂此不疲。這麼長的日子沒有低潮過嗎?零雨反倒覺得為什麼會低潮,「不可能每天寫,也不需要。靈光閃過,就記錄下來,一首完整的詩也好,斷章殘句也罷。寫詩不要急,一急,就會有所謂的低潮,好像寫不出來是罪大惡極的事。那會比低潮更可怕吧。」零雨建議,生活裡除了詩歌,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值得一做,不妨運動,或培養別的興趣。她相信,詩人和文字之間有可能維持平衡關係。

《城的連作》在1990年出版,當時她已38歲,連現代詩黃金盛世的尾巴都搆不到,但她也不在意。零雨寫詩是一氣呵成的寫,甚少修改。但每一本詩集的出版,都經過她煞費苦心的編選,有時收錄的詩作會橫跨十餘年。零雨寫詩的時候,沒有心存要寫一本詩集的念頭,而是用心寫好一首詩,等待符合相同主題的詩歌累積到一定的量,時機成熟自然就能出版。「寫詩是自然的狀態,編輯就比較痛苦,要反覆檢視是否適合這本詩集,往往也要一、兩年的時間。」

零雨至今的每一本詩集都有其主題,《城的連作》是都會生活的隱喻與探索,但同時又隱藏自然世界的嚮往;《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是關於古典事物的逆溯;《特技家族》改以簡約句子寫詩,神話與鐵道兩大主題也於焉成形;《木冬詠歌集》則有更多關乎宗教信仰的寫作,火車的意象也持續占有一定位置。

而後的《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零雨深情寫下對坪林的懷念與回憶,她筆下的故鄉,更像龐大的精神原鄉;《我正前往你》裡的火車經驗變成直接衝擊的意象,夢魘的氣氛高漲,零雨直視資本主義對人性的傷害,扣回《城的連作》,但又更為激烈強悍,全面描述身在資本社會的痛苦,以及機械化時代的敗壞與瘋魔;緊接著的《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寫台北和宜蘭往返之間所見所感,是行旅之詩,同時寓意資本主義全面勝利,田園沒落、如今皆為人工造景的哀傷。而所有的詩歌都承載零雨對現代生活的反思與反抗;《膚色的時光》則是她與所有衷心喜愛的偉大心靈們相處的靈魂紀錄。

ling_yu_shu_w1000.png

「任何社會都帶有極權的本質,讓人又愛又怕。」零雨語氣直指當今群體的核心事實,「資本主義社會,讓人愛的是任性與自由,怕的是物質與慾望的膨脹,以及伴隨而來的腐化。」她認為,在當代社會,需要有一批相對嚴謹、節制的菁英,從事較為深刻長遠的思考,而詩人正具備如是素質,「自古以來,偉大的詩人,都在各種社會的困頓中執行他們的特殊任務。無論是做為觀察者抑或介入者、完成者,都在詩中進行。」零雨這般強調:「創作是唯一的對應之道。」

▉養生,為了讓身體與精神一起獨立

1986到92年,零雨轉任《現代詩》主編,仍然是應梅新的邀請。這是零雨人生最為忙碌的時期,從小身體就弱,加上勞心又勞力的大量工作,讓她病痛纏身,十分痛苦。零雨乃辭去手邊職務,以訪問學者身分遠赴哈佛大學,收錄於《特技家族》的〈劍橋日記〉九首即是該時期的創作。「所謂的訪問學者,就是可以自由運用時間,聽聽課,讀讀書,在校園裡遊蕩,這樣一來才能徹底休息。」

1997年梅新去世,《現代詩》成員逐漸星散。鴻鴻邀請從法國回來的夏宇加入,影響力至今未減的《現在詩》於2001年正式創刊,零雨也是創辦人之一。零雨回憶:「夏宇最初就講過,只辦10期,但沒人太當真,後來到第10期《無情詩》就自然而然停了。因為夏宇的點子最多最新鮮,她沒有繼續的意願,其他人也就意興闌珊,而且後來鴻鴻又創辦《衛生紙+》。不過哪一天《現在詩》又復活了也不一定。」

《現代詩》啟動零雨寫詩的契機,《現在詩》則是零雨和一群傑出詩人合作,彼此激盪,創造出詩刊的龐大組合與可能。後來零雨移居宜蘭,在地的《歪仔歪》詩刊,邀請她擔任顧問,她與詩刊的互動,又有了另一番風貌。

40歲以後,零雨意識到非得認識自己的身體不可,她開始認真調養身體,去書店每每搜尋相關書籍。她以自身為實驗,研究食材,做運動,「我不做複雜艱難的動作,都是簡單的,但會長期地做。剛開始不見成效,但10年、20年後,就看出效果來了。」

零雨顯得語重心長:「肉體的痛苦,讓人難以獨立,而且必須倚賴別人,甚至演變成對自憐情緒的依賴。但若能妥善照護身體,就可以從內而外獨立,維持精神、意志的完整性。保養是重要的,寫作不是只有年輕歲月的瘋狂衝刺而已,它可以是長期的志業。如何讓自己擁有長跑的身體,是創作者的功課。下定決心節制是必要的。」

▉活得像是一首田園詩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家庭司空見慣的生活電器,零雨都盡量簡化,且維持手洗衣物、手擦地板的習慣。她不會騎車、開車,交通工具就是公車、捷運跟雙腳,日常被柴米油鹽醬醋茶占據。零雨笑說:「獨居生活一切都得自己來,所以花費很多時間在買菜、煮飯和家務上。除此之外,就是散步、復健、教書、上課、閱讀和寫作。」

她花很長時間挑菜、把菜洗乾淨,用簡單方法煮飯菜,簡單調味,頂多加油、加玫瑰鹽,「我這是皇家級的飲食,」零雨眼神十足認真,「好好洗菜這件事,除了自己願意為自己費心思做,還有誰肯呢?」

她奉行親手做的要旨,也從這些視為生命中理所當然必須去做的勞務,得到啟發與樂趣,難怪其詩歌中有著素樸的生活感,如〈紅鳳菜〉所寫的「(陰影中,眾生物總是/特別豐饒——)//她抓來一把紅鳳菜,走在菜畦間/菜葉肥厚,如眾多嬰兒躺在她/移動的腳趾邊」,抑或〈補丁〉的「我常想把這件衣服/變成皮膚/變成筋骨血肉/變成內臟/最好是脾胃肝膽心腸/這些臟器//變成血脈相連/每一刻都在打通道路」。但生活又不止是生活,生活的種種被她的詩歌擴大成整個人類文明與生存史的隱喻,甚至足以與宇宙相接。

對零雨來說,生活本身就是詩歌,而不是在生活裡尋找詩歌的蹤跡。

生活簡單,有如過著舊時代的日子,但她對詩作卻始終抱持著要往更新的境界前往,並不滿足與停滯,更不用說重複自己。這對零雨來說意味什麼?她想了想後說:「生活是舊式的,但作品追求新,對我來說,並不矛盾衝突。正因為日常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所以才能妥善地安排操作時間,而不是被時間控制。每一件事都是我選擇、決定的,都是按照我的節奏去做,無論是煮飯、縫衣、讀書和寫詩,都是我面對自己的完整時刻,而非被環境逼迫或要求。」

此外,零雨也闡述文學無所謂進步的觀念,「每一代的文學只是改變視角、視野,改變技術,與進步無關。」零雨把自己活得像是一首田園詩,甚至連專訪當日穿的鞋子也都是她的巧思變化,因為磨腳,乃將後鞋跟剪下,縫成綁帶,成就世上絕無僅有的鞋履。完全專注於生活日常的零雨,或可說她本身就是田園吧。

dsc06187-bian_ji_-0031200x900.jpg

▉與偉大的靈魂們同行

現代社會的快步調,造成時間切碎,以及孤獨的混亂,人如何有辦法好好地凝視自身?快速,常常就等同失速,被慾望和生活不斷趕著。零雨則不然,她願意慢下來過活。於她而言,一個人感覺孤獨,就可以創作,「孤獨是創作的狀態,且是唯一狀態。沒有孤獨,創作不能完成。孤獨也可說是宿命,創作者必須愛上此一宿命。且由此連結到宇宙精神,開拓更廣大的境界,要一層一層進入外太空。」

「這樣說來,好像我了解宇宙與人的關係,不,我一點也不了解。」零雨誠實地講述:「只是我一直維持對宇宙探討的高度興趣。」

而閱讀跟孤獨一樣,都是書寫最重要的養成,因為孤獨,所以零雨就更能細細地讀,更能與她口中「偉大的靈魂們」精神交融。她堅守「時間都是自己的」,家裡有好幾張桌子,分成早、中、晚餐用途,每一張都放著不同的書,她也就游牧似的讀著,看似隨意,但其實都是精讀。「我總感覺自己的靈魂很古老。」零雨如是說。她對遠久以前的事物與生活型態有著極大的好奇。

作為一名當代創作者,零雨認為一邊前進一邊回溯是必要的,「古典的可貴,主要在文化養成上,其作用並非養成專業的文學家或藝術家,而是全面的人文教養。因為有這些,曹雪芹寫成《紅樓夢》,八大、黃賓虹也才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且她眼中的古典不止是中國的古典,還有西方古典,「現代創作可以是第二天早上醒來的一隻巨大甲蟲,但這隻甲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學早期的變形神話。卡夫卡不是橫空出世,他是在西方文學傳統中誕生。我們以為西方的文學藝術創作,都在致力於打倒前人,又顛覆又革命,但他們有一套有跡可循的脈絡。更不要說中文的創作傳統,先是模擬,再求創作。如今,現代創作不再強調模擬,但不能不追溯古典。」

在資本主義橫行的當代,適應不良的零雨坦白道:「人生有很多挫折很多失敗很多痛苦,但有那麼多美麗的靈魂,經由閱讀,彷彿跟我同時存在,彷彿他們就活在身邊,跟我作伴。這不就是艱難地活下去的力量所在嗎?」

是否會有受前人影響、走在他們影子下的焦慮?零雨神情從容地回答:「沒有誰是天生詩人,本來就應該接受許多養份,被影響是再正常不過。但一個認真的創作者,永遠都會想要寫出心目中最喜歡的作品,那通常不是別人能夠完成的。」零雨認為,更好的詩就在前面吸引著等待著,也就能自自然然地擺脫掉別人的影響。長期以來,零雨寫出與歷代文學家藝術家共鳴的作品,這不僅僅是致敬之作,恐怕更是零雨自身的表白。

面對眾多偉大的靈魂,零雨的態度是謙遜的但不卑微尾隨,她是個同行者,並非隨行者。她眼神明亮且堅定:「生命低潮時,往往是遭遇野蠻時代或野蠻人,這的確很難避開。但我多半從古代或當代的文學家、藝術家、宗教家、哲學家、考古人類學家……等等了不起的人物,尋求療癒的處方。幸運的是,我總能得到療癒。他們豈不是因時代的野蠻而誕生的嗎?既然他應時代的召喚而來,你召喚他,他也會來。這種陪伴讓我得到療癒。」

因這般神祕的召喚、神奇的連結,也就使得零雨的靈魂裡,充滿更多其他浩大的靈魂,她的深情也就是無窮大,她的詩歌也就是宇宙一般的廣袤,稱她為獨一無二的浩瀚系詩人一點也不為過吧。零雨動情地說道:「詩歌是人生無以取代的東西,是必須專注去做、去完成的最美好之事。而時光是我的面對,孤獨是我的日常。」

與美麗靈魂持續共存這樣美好的事,能不能獲得實質對等的成功,比如詩集熱賣,零雨並不特別在意。她相信,詩歌的價值就在詩歌本身,而不會在詩歌以外的東西。如果詩歌必須依附在暢銷與否的經濟價值,就是本末倒置。

「平庸在哪個時代都有。」零雨說:「以前的時代,大部分人都是文盲,能夠寫作的本來就少,也因此很容易就能辨識出最好的那一群。現在,識字是再普遍不過的了,也因此人人都可以寫作,甚至來到誰都能寫詩的年代。現在比較困難的情況是,我們要怎麼指認優秀的詩人──這才是至關緊要的問題。」唯零雨一點也不憂慮平庸的勝利,她深信,把時間拉長來看,真正好的詩歌還是會持續存留的。

管它外界是轟動熱烈,又或蕭瑟無聲──這是真正信仰詩歌的人才會有的淡然吧。

dsc06101-bian_ji_-0011200x90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