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將哲學帶入日常生活: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專訪

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無境文化提供)

 

近年來,台灣書市興起一股哲學熱潮,不僅出現了論述力求通俗的大量「哲普」作品,也引介了不少國外哲學教育的文本,是相當可喜的現象。其中,法國文化的精神底韻,與哲學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批判能力之間的密切關係,更被視為重要的借鏡。

然而,有識之志擔憂,某些書籍的宣傳或定位,將「概念拼盤」視為哲學思想,為哲學塑造出「快問快答」式的期待,或者對於法國哲學教育抱持過度美化、近乎一廂情願的嚮往,實無助於「哲學思考」能力的養成。

2006年創刊的法國《哲學月刊》(Philosophie Magazine2011年起同步推出德文版),是近年新興而不可忽視的重要人文刊物。該刊每期內容包含三大主軸:對於重大時事的思索、介紹重要哲學家或著述,以及邀請當代哲學家討論種種人生在世的重要問題。目前每期總銷量約6萬冊,閱讀人次至少60萬,不僅在平面媒體式微的大環境下異軍突起、逆勢成長,而且成功將哲學的思考和討論帶入日常生活。

martin05.jpg

上個月底,法國在台協會以及無境文化出版公司,聯合邀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Martin Legros)訪台。除了出席多場座談會,與本地讀者思想交流之外,勒葛侯也選定作家夏曼‧藍波安及政務委員唐鳳為對象,安排了專訪,日後將在《哲學月刊》的「Métier de vivre」(生命的職人)專欄,讓法德兩地愛好文化及知識的讀者,有機會看到台灣在文化上的深厚及多元。

勒葛侯是一名出色的青壯輩哲學家,對於鄂蘭(Hannah Arendt)、勒佛(Claude Lefort)、阿班樞(Miguel Abensour)等當代大哲的政治哲學有深入研究。藉此訪台機會,本刊特別安排專訪,期望更進一步了解《哲學月刊》的成功與創新:如何為平面媒體示範一條理想的復興路徑,同時也為讀者架起一座橋樑,幫助我們觀察了解這個變動中的世界的思潮發展。來自現場的法國經驗,或可提供反思近年台灣方興未艾的哲學熱。

martin03.jpg
勒葛侯(左)親赴蘭嶼專訪作家夏曼‧藍波安(攝影:吳坤墉)

martin02.jpg
作家夏曼‧藍波安(左)向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勒葛侯介紹他平日潛水下海處(攝影:吳坤墉)

▉勒葛侯的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Martin Legros,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5月應法國在台協會,以及我的朋友吳坤墉的無境文化出版共同邀請來台。這是我第一次來亞洲,我非常期待親身認識坤墉已向我諸多介紹的台灣。他說台灣正在重新創造「哲學」這門學科,因此我非常期待來訪,參與台灣這波哲學復興。

我出生於比利時,最初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念哲學。它雖不是最有名的大學,但當時的法國不重視當代哲學,90年代的比利時卻不同,我們讀傅科、德勒茲、呂格爾、漢娜‧鄂蘭,這些當代學者、當代思想受到重視,在課堂中教授與討論。

另外,我在90年代創辦了一個期刊,當時正值南斯拉夫內戰,歐洲在二戰後再次經歷種族血洗,當中牽涉的政治及道德問題都很棘手。我們的刊物去訪問哲學家,請他們就此新聞事件做出回應,直至今日,我關心的仍是將真實事件與哲學概念建立連結。

martin01.jpg
勒葛侯(右)在信鴿法國書店講座(無境文化提供)

我在《哲學月刊》的總編輯工作,關注的也是偉大的哲學文本和哲學家,如何與我們尚未思考過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使我們認識或「重新」認識這些哲學文本。

我認為哲學神奇的地方,同時也是哲學對我特別重要的地方,就是那些近代發展的理論,或甚至是2000年前柏拉圖的思想,竟然能夠照亮我們今日沒想到的角落。

理論與現實這樣的相遇確實神奇,我們請哲學家將理論應用在此刻的世界,照亮普遍認為還未被思考的角落,這樣的相遇,啟發更多人的思考。

這就是我想實踐的,不只在《哲學月刊》,還有我創立的一兩個小書系,其中一個叫《哲學現況》,在這個書系中,我請當代哲學家或作家,嘗試以某位當代思想家的某個概念,來映照我們所處的當下。

我記得漢娜‧鄂蘭曾說過:思想若經歷不了真實事件的考驗,它便成為自個打轉的無用參照。我覺得「學院」常給我類似的感覺,它侷限在自身的僵化理論中,有自己精確的文化沒錯,但若學院不逼自己,努力窮盡思想家及其概念以及現實,在我看來它就是死的。

martin07.jpg

▉《哲學月刊》的起源及使命

《哲學月刊》是在2006年創辦,每個月出刊。一開始有這個創刊想法的,其實不是哲學家,而是一位銀行家。他夏天在海邊度假時,想認識哲學,但讀到一些困難的哲學書,看不懂,於是就有了這個需求。

他覺得,哲學不應該只是專門書,不應該只是文化,而應該是種工具,可以用來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政治問題、生活中會碰到的道德問題、生物倫理問題,或者我們的身體、感覺、情緒等方面的問題。

因為他是銀行家,一直想創業,想投資媒體,所以他召集了一個團隊,包括我在內的一群青壯年哲學家,同時具備哲學背景及媒體經驗(像我做過電視,其他人待過平面媒體)。

他給這個團隊設定的使命,就是要辦一份刊物,不是給學者看的學術刊物,對象不是已經曉得這些知識的人,而是給聽說過哲學的人,譬如在法國有哲學課,但大家不一定都有這些知識。總之,目的是要讓這樣的人,能夠接觸到重要的哲學作者,從蒙田到漢娜‧鄂蘭。

另外,這個刊物要處理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從哲學的角度來回答。比方如果要探討身體、瘋狂的問題,就會去看看傅柯的相關概念,來試著理解當前發生的有關身體、瘋狂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出一些概念,用來整理釐清一些在生活中會出現的爭辯。

從這個使命出發,我們創辦了這份月刊,每期一百多頁。圖像跟照片的角色也很重要,圖像要有美感,要高雅,具有概念意涵。因為圖像也能讓人思考,或者幫助思考。

這份月刊的架構,粗略來說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關於世界與時事,目的是要理出事件的頭緒。我們生活的世界步調越來越快,所以我們關注時事,每個月選出2到5個引人深思的重要事件,從中試著組織出思考與討論時事的條理。

第二個部分,我們會選出一個哲學問題。它不見得扣連時事,我們試著列出幾位探討過、思考過這個問題的哲學家,來提供一些概念。

第三個部分關注的是人生在世的問題,試著處理的問題像是,面對死亡、面對分離、哀悼,面對愛、面對情緒,哲學家提出了一些想法,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試著賦予這些問題一些新意。

這就是這本雜誌的架構,我們創刊10年,現在每個月銷量大約是6萬本,讀者約60萬人。

martin04.jpg

▉今日社會中哲學的位置

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國出現了一個運動,後來其他社會也相繼出現,先是歐洲,然後美國,目前似乎在亞洲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特別是台灣。

是怎麼回事呢?那就是,過去人們總是邀請專家來對政治的、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可能請心理學家談兒童教育問題,請心理分析師、精神科醫師或者社會學家來談青少年問題等等。這些討論邀請的都是專家,有些人文科學雜誌,也以科學之名,動員學者專家在公共辯論上發表意見。

我認為這些人文科學的失敗,就在於企圖對這些問題提出權威性、科學的論述。因為一連串的因素,讓人文科學喪失了其可信度。

哲學家有各種不同特徵的形象,可能是哲學咖啡廳裡的主持人、大學裡的哲學家,或是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他們全被邀請到公共空間,一方面參加討論、提供意見,同時也組織一個不再是以科學知識為名的討論,不再去說「我告訴你,你的孩子就是怎麼怎麼樣,該要怎麼撫養他」,或者「什麼是政治什麼是青少年,什麼是權利所以應該怎麼怎麼做」等等。

這些哲學家是帶著問題、難題而來的,他們不是帶來現成的知識,而是將這些問題與難題更加深入,將它們放到公共空間。讀者或觀眾可以掌握這些已經被歸納過、具體化的明確問題,從而更深入他們自己的思考。

martin06.jpg

比方《哲學月刊》,常有一些企業請我們提出建議,協助他們組織兩天或三天的活動。像是保險公司銀行,請我們幫忙舉辦關於工作問題的討論,包括過勞、過度管理或組織龐大的問題等等。

很奇怪的是,對於這些問題,現在大家不必然會去徵詢社會學家或是經理人的意見,甚至轉而要求經理人變成哲學家。也因此,出現了一些很奇怪的人物,組合出像是經理人兼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兼哲學家。

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向哲學靠近一步,這個趨勢傾向於建立一個並非科學的,而是有同感的論述。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試著讓大家共同深入討論問題。

我認為,哲學回應的正是這個需求,而這在今日,是一個越來越重要,而且我認為會持續下去的需求。

當然有人會利用它來賺錢,有些甚至是很亂來的,投機取巧地販賣哲學,販賣立即見效的論述,這很正常,我想各種情況都會有。但如今,即使是大學教授,被請到一個公開辯論發言、在談論哲學時,都會被要求要「翻譯」,不要教條的論述,要試著去促成公眾的共同思考。

我認為哲學正是在回應這種需求,而我們在《哲學月刊》,以我們微薄的能力,也正試著做這些事。

 

【延伸閱讀】

  • 圓桌論壇:教授「拇指姑娘」世代人文科學 :法國高中的經驗(系列影片)
    與談人:
    .Martin Legros(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
    .Myriam Palin(法國巴黎國際高中史地教師)
    .Anne Dewees(台北歐洲學校法國高中哲學教師)
    .中文口譯:江灝
    新興科技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人類:他們的拇指操作起訊息來可以是那麼的炫技,法國當代哲學大家米榭・塞荷暱稱之為「拇指姑娘」。
    面對這樣一個新世代,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法國高中教師從他們日常工作裡的種種困難及收穫,得到的反省又是什麼?

拇指姑娘_0.jpg拇指姑娘
Petite Poucette
作者: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譯者:尉遲秀
出版:無境文化出版公司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米榭・塞荷
史丹福大學教授,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米榭・塞荷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哲學散文及科學史的著作。他不僅在法國家喻戶曉,譯成英文的作品也常常成為暢銷書。是少數能夠兼具科學以及文化的思考,對我們的世界提出深刻而白話的觀察,而在大西洋兩岸都名重士林又讓一般讀者喜愛的當代哲學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