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農地找回了文學,文學找到了農人:李盈瑩與雞的同棲時光

  • (文字工作者)
2017-03-28 15:57
李盈瑩與她飼養的雞隻「小白」。(諸葛望/攝)

 

嗶嗶聲此起彼落的台北車站,在外地人眼裡,也許像個偌大難解的迷宮。許多年輕人不遠千里而來,只為追尋模糊又清晰的夢想。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成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如果來到不再有目眩神迷標示牌的地方,要怎麼練習踏出步伐堅定的聲響?

這個問題的解答,或許可以從文字工作者李盈瑩身上尋找答案。

chicken04.jpg
李盈瑩與自種的小蕃茄。(諸葛望/攝)

從台北到宜蘭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距離,切割出截然不同的生存空間。踏出宜蘭車站,你會訝異於這裡的天空似乎特別低、特別近,恣意地向四周開展,像是一雙遼闊的臂膀,擁抱每個在此停留的生命。

這條逆都市化路線,是李盈瑩花費10年時間沉潛的結果。這不是洄游,也不是別無選擇的脫逃,而是順從本心的自我理解。

大學時參加登山社,結識了同樣愛好自然的另一半。畢業後從廣告公司到出版社,在電腦前過著與文字為伍卻備感拘束的生活,也因為採訪工作,得以深入地方的部落和農村。這些細瑣的過往,像是一顆顆預示未來的種子,在李盈瑩心底生根發芽。最後,她落腳於有著好山好水的宜蘭,過著養雞、耕種,以及文字接案的SOHO生活。

17622310_120300002829911103_564506582_o.jpg
李盈瑩以縫染技法製成的藍染布「龜山島」。(李盈瑩提供)

採訪當天,我們踏出宜蘭車站,在運將大哥的招呼下,乘著小黃蜿蜿蜒蜒了20分鐘,來到了李盈瑩位於巷口的小平房。是間簡樸卻充滿生活感的房子,到處都充滿巧思的痕跡──窗邊倚著撿拾而來的多角樹枝,取代無痕掛勾;可可沖泡飲品的紙筒,經過加工成了自動餵食器,如此一來即使出遠門,也不用擔心家中的雞群會餓著。

「多動點腦筋,便利的生活不一定要透過購買才能取得。」李盈瑩說,來到宜蘭後她養成了拾荒的性格,缺什麼就到資源回收站去晃晃。家中客廳的書架擺放著木工、農業的相關書籍,更透露她務實的性格。對李盈瑩而言,搬到農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減低物質欲望,低物欲是來到這邊的結果。

「擁有越多物質,就代表有越多的東西要使用,對我來說這是一件累人的事。」

chicken02.jpg
上一季留存的種子,今年開始在培養土中育苗。(諸葛望/攝)

實際上,一般人直覺聯想到的鄉村缺點,比如交通不便、資源不豐等問題,在李盈瑩眼裡並沒有造成太大的適應困難。反而是鄉下的人際互動,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當多數年輕人都前往都市尋求自己的夢,反其道而行的他們,自然成為這裡的叔叔伯伯阿姨們好奇的對象。「怎麼還不結婚?」「何時要生小孩?」這些台北年輕人一年一度最害怕的過年必考題,他們甫搬來時,便早已歷經一輪當地人的身家調查。

在外人眼裡,這些詢問也許有些冒犯,但相處過後就知道,這只是當地人的習慣。每個文化都有其在地性格,既然是來者,入境隨俗是必然的課題。

chicken03.jpg
混種在小番茄叢間的青花筍,李盈瑩正在取其果筴。(諸葛望/攝)

在宜蘭定居已兩年,這期間是否有搬回都市、走回老路的打算?李盈瑩沒有絲毫猶豫地搖頭說,即便未來改變方向,也只會往更原始的生活前進,因為「付出勞力便能有所獲」是她原本就欣羨的生活。

從台北車站往信義區是一種方向,從台北到宜蘭也是。在商業的金字塔奮力踩踏爬升是一種目標,真切了解自己而選擇一條不同世俗的道路,當然也是。

身為文字創作者,李盈瑩認為,宜蘭鄉村是絕佳的靈感培養皿。不似水泥叢林的公寓大廈,這裡居所的裡外界線相當模糊,房子小卻更覺開闊,只要推開門就能與外界產生連結。鄰居之間的對話、一條不熟悉的彎路、雞與白鷺鷥的互動,這些再平凡不過的光景,在李盈瑩敏銳的觀察下,都成了文章絕佳的素材。

「每隻雞有自己的性格,牠們不是工業化的商品罐頭。白色那隻最好鬥,會啄別人。深橘色的愛發懶,每回放風沒玩幾下就用後腿踢土窩著睡。金黃色的最親人,我最喜歡把牠四腳朝天握在手裡,牠會如嬰兒閉上眼睛慢慢睡去。也喜歡從腹部盛起,感受小雞暖呼呼的體溫,牠金色的脖子會像河流蜿蜒至我的手腕。嬰兒的時刻總讓人想哭,一面是生命的溫柔,一面是幾克重量。」

不只書名以「雞」入名,盈瑩還透過〈給雞情詩〉這個獨立章節,娓娓道來自己與雞的同棲時光。

從建造雞舍、挑選雞仔,到撫育初生的幼雞逐步站穩、為雞作媒,甚至是親眼目睹母雞生蛋的過程。養育這群可人的雞隻,不單是為了竊取一顆顆圓潤光亮的雞蛋,也不僅是為了日後宰殺食用。雖然雞還是得殺,但李盈瑩認為「只要小雞活著的時候是陽光與風,泥土與蟲,那這一年半載的快樂也是完滿。」那些流竄在字裡行間的相處記憶,是彼此生命曾經交會的證明。

chicken06.jpg
李盈瑩的小雞舍。(諸葛望/攝)

 

chicken08.jpg
大約七日齡的小雞,這隻特別圓胖,瞳孔特別黑,像卡通一樣。後來李盈瑩幫牠取名「小胖嘟嘟」。(李盈瑩提供)

在《與地共生、給雞唱歌》一書中,李盈瑩以誠實的筆調,譜寫自己因土地而生的感觸。就如同她過往的著作,新書裡同樣能看見她藉著敏銳的筆尖,所勾勒出的鮮明分鏡。

那些關於養雞、耕種、採集的第一手記錄,以及走在一條不同於一般資本主義道路的人生思索。李盈瑩透過文字,揭示了另一種夢想實踐的方式。

「雞似有慣性,好像一旦飛出去過那麼一次,往後也只會越來越熟練。其餘不曾飛出去的,也許不是不能飛,只是不知道自己有飛的能力。」

落腳於宜蘭鄉野,又何嘗不是一次大膽的飛行。

 

與地共生、給雞唱歌.jpg與地共生、給雞唱歌
作者:李盈瑩
出版:啟動文化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李盈瑩
文字工作者。曾任旅遊採訪編輯、森林野外助理、廣告設計。
近年移居宜蘭,耕作卅幾種作物,飼養小雞數隻。喜愛勞動的暢快、創作的激情,相信自然是人生唯一的註腳。曾出版《花東小旅行》、《台灣小野放》、《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