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專題1》傳遞日新又新的火炬:社群媒體時代的詩傳播觀察

 

▉從「網路詩人」談起

當代台灣現代詩的傳播過程,與網路發展史息息相關。90年代中期,BBS站台接連出現,對傳統交友模式(如筆友)的影響,不啻於一場大地震。知識面的自我更新及人際圈的拓寬速度,與前網路時代的行為模式差異極大。

能帶你進入虛擬世界的網路,本質容易被視為娛樂。但當使用者進入「現代詩發表」的場域時,不管是個人的展演或集體的論戰,難免帶來高手過招的火花,及火花過後的反省。

順應時代而生的「網路詩人」,未必有意背負這個稱呼,也不見得能聯繫今日的文藝青年想像。不過這些新品種寫作者的出現,為世紀之交帶來的改變,顯然延續至今。

即使對上一個世代,「網路詩人」的稱呼不盡然蘊含貶意,卻也無法否認帶有「野路子出身」的異樣眼光。然而,火藥味並不是網路詩史的全貌。在即時通訊軟體尚未普及的年代,初學者能透過詩人的互動揣摩,從而建立自己對新詩的認識;年輕詩人也容易在同輩間積累寫作經驗、粉絲與名氣,進一步獲得戰友與論敵。

簡而言之,討論網路時代的現代詩,勢必要把溝通交流、娛樂,以及因為溝通交流而來的形象經營視為重點。

夏宇_備忘錄.jpg

▉初代網路詩人生態

「娛樂」跟「專業」要如何共存?在那價值觀變動巨大的年代,人手一本楊澤、羅智成的網路詩人們,很快發現夏宇、陳克華、陳黎等詩人各具特色的作品。在這可貴的發現眼光下,「什麼是詩/為什麼這樣寫不是詩」的幽靈,如影隨形跟在網路詩人的寫作後面,推動他們去探索以及發現詩的全新可能。

「探索的精神」能解決虛擬世界的問題,卻也為作品帶來顛覆的本質。

網路詩人無償分享作品和知識的方式,既破壞傳統現代詩的典律,更傷害傳統報刊雜誌為自己商品辛苦維護的權威。悲哀的是,網路即使敬重專業,卻反對嚴肅。現實的「文壇」越是義正辭嚴斥責「這樣的作品沒經過專業編輯審核」,網路的「詩版」越是興高采烈地探索新大陸。固然,網路詩人也讀報刊雜誌,不過他們更寧願在BBS的跑跳追逐間,辨識更多砂礫裡的珍珠。

這個現象,同樣造成大學詩社的困境。社內高手一個個往網路跑,留下來的亦不免受到影響。一個論戰更加快速的年代,資訊更龐雜迅速且容易被影響的年代,更是作者需要講究基本自我經營,才能更從容面對讀者及評論者的年代。

吹鼓吹.jpg
吹鼓吹詩論壇創社於1992年。(畫面取自官網)

▉網路新社群

除了BBS,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網路論壇(如詩路、葡萄海論壇、喜菡文學網、吹鼓吹詩論壇……)和個人部落格(如明日新聞台、無名小站……)陸續崛起。經歷過這段網路發展史的使用者,共享著相似的社群進化經驗,並在一個個論壇、社群模式被改變後,被迫成為科技的新難民。

然而,社群的改變並不會影響人的互動與情誼——這些部落格之間,彼此以超連結相互串聯,更進一步結合成團體,例如「我們這群詩妖」。

當詩人前仆後繼向網路尋找同伴,這些興起的網路勢力,亦會回過頭在現實中爭取話語權。須文蔚便曾編輯《網路新詩紀:詩路2000年詩選》,將網路作品以紙本選集呈現,頗有對市場反應試探的意味。

論壇、部落格的使用門檻比BBS略低,形成的社群似乎更易於切磋詩觀,進而磨合共識。不過,網路上更容易「認真就輸了」,創作者一邊在技巧與個人三觀上彼此影響,一邊試圖創造不同於他人的個人風格。這些結社像是群豪結盟,展現風格各異,各自多元的價值觀。

▉跟國文課本不同的詩與詩人

1985年左右出生,一開始即從網路接觸現代詩的讀者群,要面對的主要難題正是「多元」。

透過多元,詩的定義得以擴充,讓讀詩、寫詩的人口增加。然而,基於教育體系中,新詩的基礎建設普遍不足,多元儼然成為新的門檻。不知道發展脈絡的初學者,找不到可以透過精確定義,輕易套用的批評標準(事實上,這種東西從來不存在)。無所適從,成了許多人的共同心聲。

了解了「多元」的成因與讀者困境,才能理解在社群網站(如臉書)時代,「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和「晚安詩」這樣的讀詩專頁,為何能受到新生代讀者歡迎。

由於教育,詩人的多愁善感與浪漫形象深植人心,社會大眾對「詩人」普遍好奇;卻也由於教育,讀者對這些課本不會教的新詩一知半解。此時,社群媒體上的讀詩專頁,以貼近當代的選詩,媒合了當代讀者與作者的見面。

▉臉書的讀詩專頁

2013年10月開始經營的「晚安詩」,是最先帶起這波風潮的粉絲專頁。我們無從得知「晚安詩」的構想從何而來,可能來自從前的「每日一詩」電子報,可能來自PTT詩版的「讀詩」……無論如何,人氣長紅的「晚安詩」風格簡潔,自我定位亦很有性格:「這裡只貼一個任性的經營者自己喜歡的作品,記錄當下的心情。我的喜歡和你的詩好不好無關,完全是我的主觀。」(摘自該粉專置頂貼文)。

雖然新生代詩人任明信、潘柏霖、徐珮芬、宋尚緯在新詩圈中早已小有名氣,個人臉書的經營也成果豐碩,但真要論及他們如何在年輕讀者中走紅,實在不能忽略「晚安詩」的推薦。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jpg

受到「晚安詩」的成功鼓舞,2014年11月,我與耕莘寫作會及各大學詩社的朋友們,成立「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我們並不認同傳統國文教材中,與時代脫節的選材,以及從修辭學下手的討論方式。成立新的粉絲專頁,希望選擇一些貼近年輕讀者的詩,並且加入新詩讀者對作品的賞析。

然而,專業讀者對這些「賞析」不甚滿意,新讀者群同樣不見得能接受這樣的讀詩方式,粉絲專頁的路線顯得吃力不討好。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原本以六、七年級年輕詩人的作品為主,但在加入利文祺的楊牧專欄,並以視訊直播方式進行年輕世代詩人作品討論後,對「經典」的反省成為了新的課題:找尋當代的經典、反省過去的經典。當然,透過選詩為臉書世代塑造共同記憶這件事情,同樣也是在創造新的經典。

這兩個粉絲專頁,可以視為兩種讀詩粉專的類型。以「晚安詩」為首的讀詩粉專(亦推薦「詩派」、「無明.愛染|時事.與詩」),路線單純,一首自己喜歡的詩,配上一張很棒的圖(或簡單的詩集翻拍)即可。簡潔作風,反而更受讀者喜愛。「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則因為內部成員對媒體有著更多期待,所以會有較多與時事相關的分享,或「多讀一首詩」的行為(例如為周子瑜道歉事件、母豬教事件、林冠華事件臨時讀詩……)。

不過,這兩個粉專的讀者都以閱讀或分享居多,不常針對作品進行討論,顯然臉書世代仍未在安靜讀詩與對話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新舊之間:論壇與Instagram

受到臉書的影響,已發展十餘年的網路新詩論壇明顯步履蹣跚。資深論壇成員或者消聲匿跡,或者加入「Facebook詩論壇」、「新詩路」、「詩人俱樂部」等臉書社團,重新建構自己同溫層的企圖明顯。

然而受限於臉書的檢索能力不佳,成員的詩觀又與年輕詩人格格不入,這些社團在對話能力及詩觀想像的拓展上,顯得相當封閉。即使「含羞草事件」已經過去一年,仍沒有看出與青年世代接軌的跡象。

傳統論壇苟延殘喘,新興論壇「艾比索」倒是注入了新的活力。「艾比索」的介面十分美觀,但使用介面卻不夠直覺,以致精彩的討論在這裡相對罕見。但該論壇曾與各大學文學獎合作刊載得獎作品,亦曾出現八年級詩人的文學集群「牧草箱裡」。如果想要尋找年輕詩人,「艾比索」非常值得關注。

在臉書的強勢下,顯然新興媒體Instagram(IG)的表現遭到嚴重的低估。原因可能是圖片為主的社交型態,仍無法被年紀稍長的網路使用者接受。不過,IG的使用者自有傳遞文學的方式,他們搭上的是近兩三年蔚為風潮的「文具(鋼筆)/手寫/手抄」流行。

poem01_writingbyding.jpg
阿丁Instagram上的手寫詩(圖片擷自writingbyding)

這些字跡漂亮或愛好文具的IG經營者,平常就有練字(並且秀字)習慣,由於他們在社群經營上有尋找好文字(以吸引關注)的需求,臉書的讀詩專頁正好成為最佳的取材對象。

Instagram在演算法上沒有臉書的強勢,加上豐富的圖片編輯功能、更廣闊的客群(如單純的手寫字或文具愛好者),讓經營良好的手寫詩,可以輕易獲得一千以上的讚數,這個數字已經不下於晚安詩。陸穎魚手寫詩集《抓住那個渾蛋》的出版,亦因此受到更多的關注。

IG的個人空間感,對於形象的經營有很大幫助。前文提到的徐珮芬、潘柏霖,以及年輕詩人陳繁齊、追奇,都很善用IG與讀者互動。透過IG的Hashtag功能,以作者的名字或者「手寫詩」搜尋,擴散效果要比誤差性高的臉書檢索功能好很多,更容易達到實質上的串連。

IG上手寫詩句、作者自我經營的浪潮,很容易被視為「離文學太遠」,卻也正有賴這些讀者自動自發的書寫與下標籤(tag),讓文學走進了更多人的眼裡。

楊牧學院之樹.jpg
詩人利文祺在「每天為你讀一首詩」開設楊牧專欄,對「經典」的反省成為新的課題。(圖片取自「每天為你讀一首詩」部落格)

▉媒合與可能:從現況通往未來

不管是透過臉書、Instagram或者傳統的論壇、BBS,網路讀詩專頁與詩活動受關注,已成既定的事實。這是新生代網路詩人站穩腳跟的訊號,他們所面對的時代,比前輩們更好,可以在更即時的互動中累積大量擁護者,並在擁護者的推薦與抄寫中,獲得更多借力的空間。

熱絡的現象不僅意味年輕世代的開花結果,更重要的是,無國界的網路真正把詩推向更多好奇的群眾。在「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後台資訊中,可以看到許多來自中國、馬來西亞、香港……的讀者。透過臉書,透過讀詩專頁的選詩,媒合作者跟這些不同國境、不同文化的人,有了以詩的形式見面的機會。

當越來越多出版社開始與「晚安詩」、「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合作,當一個又一個年輕或不年輕的詩人,重新迎上讀者發現的眼神……紙本的生存或許困難,新的結社在「多元」的環境下可能不會發生,亦可能不需要——但我確信,下一個更好的詩的時代,才正要揭開序幕。

舊有的年度詩選會被新的網路選詩機制淘汰嗎?台灣網路世代的詩人選詩,有機會成為台灣新詩前進國外的推手嗎?在這個需要更多互動與消化的年代,所有的問題與可能,都將交由新的作者與讀者共同來決定。

 

【2017詩專題】:

屈原詩_banner_400x300_0.jpg

taaze banner_600x45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