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靜謐而強大,生活空隙裡長出的創作:插畫家葉懿瑩X陳姝里從《食常物語》談起

2023-07-12 11:00

(圖片來源:葉懿瑩提供/陳姝里提供,叮咚攝影)

編按:插畫家葉懿瑩近日出版《食常物語》,從日常中的料理、飲膳以及育兒時光,汲取出100幅插畫創作結集成書。在插畫家的凝視下,靜物般的食材與生活器具成為筆下題材,帶有私人性,卻也與生活中遊走的讀者有所共鳴,成為作品精妙且耐人探尋的地方。

新書出版之際,葉懿瑩同時在朋丁書店舉行原畫展,精選書中50幅原畫作品展出。在展覽的分享會上,她提及「實踐」對自身創作的重要性,「我在作畫的時候,一定會被(處理食材)當下的感受影響,相較於我沒有去實踐的題材,畫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食常物語》裡的每幅作品,正是葉懿瑩日常生活的實踐。

Openbook特別邀請同為插畫創作者以及身為母親的陳姝里,與葉懿瑩線上對談。兩人從《食常物語》出發,談論彼此對創作、生活以及題材發掘的思考。


《食常物語》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食為題,描繪季節流轉。(Openbook攝影)

陳姝里:第一次看到懿瑩的作品,應該是2013年在小南風的展覽,也時常在報紙副刊上看見,第一印象就是好溫柔靜謐的作品啊,非常喜歡。從此之後就一直持續關注著。

後來,看到懿瑩出版了《季節禮物》,和達姆與薛慧瑩共同出版的月曆(兩年我都有買),以及2018年為台北國際書展繪製的主視覺等⋯⋯直到近年,知道她成為母親,雖然沒有商業合作案的發表,但是慢慢且持續地在Instagram刊出新作,每次總讓我驚艷,原本的溫柔靜謐又更加純粹了。那樣認真且專注的一筆一畫,對於生活物件所投入的情感,和呈現出來的安定且寧靜的氣氛,總是撫慰了同樣是媽媽,卻時常焦躁不安的我。

前言說了好多,其實更想説的是——我喜歡看一個創作者不斷地前進,不斷地轉變(因為我們的人生也的確一直在轉變中),不斷地突破自己。這或許比較像「蛻變」的過程,我在懿瑩的作品中,一直都能感受到這種進化的力量,也許很安靜,但是力量卻很強大,也鼓舞了同是創作者的我。

我想請問懿瑩,在這些轉變當中(不論是畫圖的題材、畫風或畫法),是什麼樣的外在環境因素或心情轉變,促使妳每一次的演進呢?

葉懿瑩:創作路上,或說畫圖路上,我的確常常不能安於現況太長時間。彷彿每個階段都有它的保存期限,倒不是說時間一到就將它棄之不理,而是習慣將前一階段的作品消化後,注入下一個新的探索與嘗試,使其成為創作養分。就像使用老麵去發酵麵糰製作麵包的概念,持續的餵養、累積與發酵變化,慢慢熟成,發展出一條獨特的創作脈絡,也是一種自我成長。

就像我們生而為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同一個年齡,勢必會持續的往前堆進,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與生活環境、關注嚮往各種人事物,甚至面臨不同的恐懼、壓力與責任。這些大大小小的外在變化,都可以被投射在創作中,成為不同的樣貌,反映著作者的內在心境。

年輕時的作品,也許是為了滿足表現慾或是渴望被關注,偶爾喜歡裝模作樣、炫技,偶爾想得太用力、太搧情、太討好。遇到委託案時,作品內容會被現實商業條件所牽制,表現的往往只是設定好的自己。

隨著年紀漸長,我覺得自己慢慢走向更坦然且誠實,想透過個人創作反應內在想法與心境,不論是欣喜與悲傷、堅強或脆弱。雖然會有點赤裸,但如此才能讓我對創作有一種安定的歸屬感,否則長時間畫圖將淪為一種心力上的耗損。


在育兒同時創作的時期,葉懿瑩慢慢調整出一套創作「配套措施」,比如調配充足的顏料量,使用可隨時蓋起、離身的顏料罐。(葉懿瑩提供)

陳姝里:我喜歡你用老麵糰的發酵來比喻一個人的轉變和創作脈絡,跟新作《食常物語》十分契合,散發滿滿的生活感。

在朋丁的分享會中,你有提到決定要用3年的時間,好好陪伴小孩成長,同時也可以很專心地想著下一步要做什麼,或者去思考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想請問懿瑩,接下來是否有其他計畫呢?(雖然才剛發表完100張很了不起的創作計畫)

也因為新作發表,可以想像接下來一定會有委託的商業案件,讓原本抽離、不用跟業主溝通、不被打擾的生活再次產生變動。這時候的你,會再考慮接案嗎?如果會,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考量?


(葉懿瑩提供)


葉懿瑩於朋丁書店舉辦的《食常物語》原畫展。(Openbook攝影)

葉懿瑩:關於接下來的計畫,其實到目前為止,我也還沒有非常明確、有把握的規劃,還是處在邊嘗試邊摸索的狀態。就像姝里提到的,好不容易完成了集結100篇圖文的著作、舉辦了一場個展,在這個時間點,我想先給自己短暫的歇口氣吧!

除了繼續這本新書的宣傳活動,同時也想觀察,在《食常物語》發表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化學變化。當然未來想做的事還有很多,也許是進行更大尺寸規模的畫作,或是嘗試運用不同的媒材,例如:膠彩。此外,隨著新書與展覽發表,忙碌一番後,也想讓心境調回平穩的狀態與節奏,繼續畫圖寫字記錄生活。

關於商業委託案,原本抽離、不用跟業主溝通、不被打擾的生活,的確是一段很珍貴的時光,但現階段的我,好像也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哈!如果能遇到一起製作出理想老麵的機會,我當然還是會努力把握的。


葉懿瑩分享:「當我面對著眼前的靜物,將其紋理脈絡緩慢釐清,轉而描繪在紙上時,就好像貓咪不疾不徐的在梳理自己身上的毛一樣。待畫面一一描繪整理完成後,心情是一陣清爽而滿意的。」(鯨嶼文化提供)

陳姝里:先不去擔心未知(案子),把氣氛拉回喜歡的生活吧!生活中有沒有哪個妳很心愛的物件,能否跟我們分享它的故事以及照片?(有沒有出現在《食常物語》裡都沒有關係)

另外,總是很好奇,其他同樣有小孩的創作者,會如何安排一天的時間?我很喜歡藝術家黨若洪的作品,他曾經在一段訪談中說:「一天工作的時間,真正有意義丟到畫面裡的時間,大概就是40分鐘。你的精銳丟進去大概就是40分鐘,剩下來的就是沒有那麼厲害的40分鐘,和一直在鋪陳的、更平凡的40分鐘。最好的就是只能丟最精銳的40分鐘,只要是它有留在畫面裡面,今天就很完美了。」

我當時對於他這樣描述工作的狀態非常有感,一天當中創作的精華時間其實非常少,甚至不是每天都能坐下來好好創作。有許多時間必須分配給各種行政事務,而不是繪畫本身,但這些行政事務也是伴隨創作而來的必要工作,例如:回信、搜集資料、整理作品、打掃環境等等,更別說離開工作室、回家後永無止境的家事和陪伴小孩。基本上我已經完全放棄在平日晚上和週末能有任何工作進度,就是專心的陪伴小孩。因此,工作上能有任何進展,都足以令人振奮精神,即便只是40分鐘、一個小時。

龐克詩人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也曾說她在有小孩之後,選擇在先生和孩子都還未起床的早上5點到8點,用這3個小時的時間來寫作和閱讀,她非常虔誠地做著這件事,持續了16年。

所以很想問懿瑩,是如何在一邊育兒的空隙當中,完成這些作品?一天的時間安排大致是什麼樣子?

葉懿瑩:我家客廳有一個mobile吊飾,是我、先生和小孩三人合力完成的勞作。在小孩尚未去幼兒園、疫情又特別嚴峻的期間,時間總是過得特別漫長,我們得想些有趣的活動讓他玩,好消耗他的心神與體力,也消磨些時間。

這個吊飾勞作教學是從某一期日本雜誌《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看到的,用紙漿成型製作mobile,過程有趣,成品看起來也很美。於是我們從找紙、分色、撕碎、果汁機打紙漿、調漿糊水、做造型、待乾、固定棉線與竹籤,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手忙腳亂的將它完成。

不過,當完成的mobile在客廳掛好後,我們三人抬頭看著它緩慢隨風旋轉擺動,好像都被療癒了呢!這個mobile吊飾就這樣承載著特別的回憶,一直掛著到現在,和我們一起生活著。


葉懿瑩和先生、小孩三人合力完成的mobile吊飾,創作靈感來自於日本雜誌《生活手帖》。(葉懿瑩提供)

姝里提到有關藝術家黨若洪對工作狀態的描述,我也非常有同感!對我來說,一天之中能真正專注在創作上的時間真的非常稀少珍貴,尤其還要照顧小小孩。嬰幼兒每個成長階段的作息都很不一樣,我的日常作息也勢必要跟著調整配合。

其實很難簡短描述我這幾年的日常時間規劃,正因為不確定性太多,對我來說,心理建設反而是更重要的。當初決定這3年的重心會放在孩子身上,也暫緩了我的插畫工作,所以一開始就不會設定時間內一定要完成什麼創作。

從小孩出生開始,至少有3、4個月以上,我是完全沒有提筆畫圖的。隨著陪伴小孩一起生活,慢慢觀察,找到生活的節奏,從一天之中幾個休息的空檔,才逐漸想要拿起筆畫些圖。我會提醒自己,有餘力再畫、不勉強、沒關係,少了預期目標的壓力,創作才能發自內心變成開心的事。


葉懿瑩的插畫過程風景。(葉懿瑩提供)


《食常物語》中的創作,不時出現趣味且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觀察。(鯨嶼文化提供)

一天一點點少少的累積,心裡就能形成更強壯的動力去創作,這個動力可以幫助我排除困難,找到方便取材的日常靈感、找到運用瑣碎時間的方法、找到適合的創作媒材……等等,就這樣一步步累積下去。

或許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去畫圖,我才能畫出日常緩慢安靜的氛圍。不過也因為這樣,我花了好幾年才完成這個創作計畫。

姝里提到龐克詩人佩蒂.史密斯獨自晨起工作的習慣,也是我很嚮往的努力目標。我大概去年有實踐過一週就曇花一現了……哈哈!最近有想過再試一次看看,成功了再跟大家說。

陳姝里:晨起工作這個我也辦不到,哈哈!今天收到朋友捎來的關心,説「中年人要稍微退一點(不是躲起來的退,而是要開始儲存精力和體力)」,又剛好看到懿瑩的回覆,很有同感。有餘力再做、不勉強,少了預期目標的壓力,才有辦法開心的創作,進而累績並長成更強壯的心志,去面對和排除困難。

不知不覺中,我們都來到中年了,想必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生狀況和挑戰,這時候可以維持初心是多麼珍貴且重要的事情,希望我們都可以越來越順心而活、持續創作,保持身體健康,祝福懿瑩!

葉懿瑩:謝謝!也祝福姝里!


(Openbook攝影)


*文末彩蛋*

請推薦一本手邊與料理/季節/生活有關的愛書。

陳姝里:
《巨人的時間》,馬努葉爾.馬爾索、卡門.奇卡著

馬努葉爾的作品深受童年影響,這本《巨人的時間》也來自於他的童年經驗:過完暑假後,和朋友相問假期間做了些什麼?他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就回答「nada」(沒有、沒事),因而想做一本看似沒有發生什麼事,卻可以在其中看見四季更迭以及許多微小事物變化的書。以一個開闊且平靜的心境去面對世間萬物,看似一切如常,卻也已經不同。

葉懿瑩:
《味噌湯料理手帖》,土井善晴、土井光著

《味噌湯料理手帖》是料理家土井善晴與他的女兒土井光合著的一本飲食書。原本就很喜歡喝味噌湯的我,看了這本書像開了眼界般,原來味增湯料理可以有這麼豐富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而且可以是隨性、生活化的。喜歡書中談到的料理與飲食哲學,讀完彷彿有一種魔力,告訴自己要好好吃飯、好好生活,來選一道食譜做做看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食常物語:以物語百味,畫寫100則飲食生活中的美好
作者:葉懿瑩  
出版:鯨嶼文化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葉懿瑩  I -Ying Yeh
倫敦藝術大學坎伯爾藝術學院畢業。2010年起,陸續參與報章雜誌、書籍封面與商業委託等插畫繪製工作,題材包括國內外文學作品、飲食、旅遊、生活風格、藝術文化等。2011年以作品《I feel, therefore I am》獲選收入於美國插畫年鑑《American Illustration 30》。2015年出版《季節禮物:插畫家的台灣旅行記事》,以清新誠實的筆觸與色調搭配文字,呈現台灣各角落的人文風情。此外,期間以獨立出版方式發表個人創作,於2014年推出《愛玉子之小蜂旅程》、2016年推出《花想The Garden In My Mind》。

2023年,歷時5年的籌備,出版最新圖文著作《食常物語》,分享自身日常中的觀察與體悟。目前,持續以繪畫與書寫來記錄生活、感受美好。

網站 www.iyingyeh.com
信箱 info@iyingyeh.com
IG     iyingyeh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