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一手拿筆、一手拿鋤頭的唐吉訶德:讀吳晟《種樹的詩人》

2017-04-17 21:50
  •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落土植樹法:(左起)檢測土壤、整地、改良土壤、挖植土、植入盆苗、充分澆水。(圖片取自《種樹的詩人》,果力文化提供。)

 

前些日子,讀到以「種錯外來樹 詩人狠砍200樹」下標的新聞。網路時代,滑到底下留言串,一些人批評「不可思議,怎麼會種錯?!」有些人說:「人不要扮演上帝」。

我腦海浮現吳晟老師多年來用他字字用力的沉痛語氣,四處奔走與不同人反覆溝通的畫面。他用詩句、用長文,現在更用書與未必謀面的人談;用抗爭、用會議,也用閒聊,面對面周旋在吾鄉、環保團體、政府單位之間;當然還有樹園與家人,像個不停旋轉的陀螺。

tree05.jpg
詩人吳晟在早年的創作中即曾屢次提及與樹共生共存的「樹下生活」。(照片取自《種樹的詩人》,果力文化提供)

▉To be, or not to be的艱難

沒有親手種過樹,也沒有親手砍過樹的人,如何能夠理解吳晟原想種台灣土肉桂,卻誤植外來陰香的艱難?艱難既在辨識同為樟科、樟屬、葉三出脈互生的兩種植物幼苗。艱難也在面對親手養大成林的陰香,卻要下狠心砍除的輾轉。艱難更在面對主流開發思維大潮下,農村敵視樹、城市馴化樹的扭曲結構,還要用一己之力種樹、護樹、推廣對的種樹方法、想改變工程種樹的制度。艱難還在同時也要面對反對造林、主張「生命自會找到出路」的另一種聲浪。

所以吳晟用《種樹的詩人》一書,試圖說清楚這些艱難的背後,也想說清楚種樹的方法,包括10個常見的錯誤,以及10個種樹要注意的事情。這些努力真像是唐吉訶德才會做的事情,但在唐吉訶德的眼裡,樹林或許只幻化為他的千軍萬馬去對抗風車;而在吳晟的版本裡,他不僅要堅持理想,還要挽起袖子種樹,進入真實世界的細節裡,設法扎下樹根,去鬆動已如水泥般堅固的人類價值觀。

▉通常詩人與唐吉訶德都不動手的

種樹的唐吉訶德力圖對抗的主流價值,歸根究柢,就是人類失控的占有慾、對萬物的宰制觀。

記得有一回吳晟老師到凱道抗議中科搶水,當時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正開始倡議「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他頗為稱許,告訴我們:「人類的占有慾」就是破壞地球環境的意識根源。

人類想要占有土地,蓋起房屋,建造城市,土地的價值變成金錢價格。人們依據自己的需要,一步步改造自然。就如書中精準地描述「水泥崇拜症」的圖像,宰制無所不在。人們開始把原本聚集乘涼的大樹砍除,蓋起吸熱又排放二氧化碳的水泥樓房,夏天變得更熱,人們在自己的家吹電扇、吹冷氣,把熱排到外面來。接著人們開車出入,吹冷氣、加石油、排廢氣,為了開路、蓋停車場,把更多土壤鋪上水泥。

樹逐漸變成公園或人行道的附屬裝飾品,人們在樹底下鋪上水泥與花台,樹根無法呼吸伸展。為了更多水泥,人們砍樹挖空山區礦場,再用水泥占領更多地方,進而全面宰制自然。總是反求諸己的吳晟,突然低頭尷尬地笑說:「音寧(吳晟女兒)就罵我,我也為了蓋樹屋書房,把地面鋪上水泥。」不過,為了保留樟樹,吳晟也跟設計師要求改動房屋的鋼筋架構。

tree04.jpg
興建獨棟書房時,原定基地上有棵樟樹,吳晟請設計師改動結構,讓樹與屋共生。(照片取自《種樹的詩人》,果力文化提供)

▉從人造環境中重新把樹搶種回來

又有一回,吳晟老師來台北演講,約我們在高鐵,說要談談最近想做的事情。原來他得知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城市生態綠網計畫」,希望可以保留都市綠地、大樹,與山丘向盆地延伸的綠帶連結成網。他建議我們,如能推動「墓園種樹」,將可更快成林。

原來,隨著土葬改為靈骨塔的時代趨勢,他發現種樹的「藍海」空間。他認為人死後不應繼續占有土地,應該全面改為樹葬。他也擔心遷葬的公墓用地未來被改作建地開發,因此最好現在就在人為擾動過的公墓上全面造林,下一代才能獲得大片綠林。

言談之間,他也掛記消失的海岸林,木麻黃已經陸續結束生命週期。面對退化的海岸,他說:「種毛柿最好,不怕鹹、不怕風、不怕水多,好照顧,堪稱無敵。」我還記得他為毛柿驕傲的神情。

tree06.jpg
毛杮適合種植海岸,茁壯成鬱鬱蒼蒼防風林。(林明樺/攝)

《種樹的詩人》系統性地整理了多年來吳晟奔走呼籲的片段論述,從回溯詩人詩句裡早期零星出現的、與樹有關的思想幼苗,逐漸隨著詩人親手種樹、照顧樹的過程,透過累積經驗、發現錯誤、修改調整而長成思想的樹林。

詩人更進一步發現工程種樹的制度性錯誤,「無論以後要規劃成什麼樣子,先整地、覆滿級配再說」、「急著看到現成的成果,路樹通常都是移植樹徑已七、八公分的樹」等等。速成不維護、視樹為景觀附屬、可隨意移來移去的工程問題,才會出現「人不能走,樹不能活,嬰兒車和輪椅也不能過」的行道樹亂象。

詩人語重心長地提醒,種樹除了原生樹種,還應該要考慮樹木栽種後續幾十年的生長情形,以及生物多樣性,以免種錯單一樹種,導致日後產生浮根或妨礙到人,又要砍除重來。用樹的全生命週期取代工程生命週期的短視,才有可能避免選錯、種錯、移植錯的惡性循環。

tree14.jpg
都市常見的錯誤種樹現象:(左起)樹根爬上建築物、樹因緊建築而遭砍斷、樹幹包覆欄杆。(圖片取自《種樹的詩人》,果力文化提供)

▉手上沾土才能讀懂一首生命的詩

即使退休,吳晟還是努力把握進入體制的機會,為的是改變這個盤根錯節、積習難改的制度體系。他試圖處理的,不是天然林,而是在已過度開發的水泥叢林中,多爭取些空間種樹。

詩人竟說著獵人的語言:「如果你種樹是為了經濟,為了木材,那你就自己種,不要去砍伐山林。」這對於背過身去,不見樹也不見林的城市人來說,更是直指核心。

我們之所以維持手上乾淨、不帶土也不見砍樹的罪,並非因為我們不依靠木材資源,而是由遠方的陌生人為我們而砍。在這套既宰制自然、又疏離真實的虛幻邏輯下,我們不用面對那些對詩人而言日常的艱難。人為種樹與砍樹,或許是一種占有的表現,但占有的極致或許是與自然徹底隔離,而對剝削環境來支持生存完全無感,宰制因而更加無限延伸,以至於狂妄。

讓我們一起好好種樹吧!至少選擇與一棵生活周遭的樹建立關係。從真實地了解一棵樹開始,也許我們會讀懂一首詩。而時間如果夠長的話,我們也許有機會從森林讀到一本堪比《百年孤寂》的跨時代之書,教我們以溫柔謙卑。

 

種樹的詩人.jpg種樹的詩人:吳晟的呼喚,和你預約一片綠蔭,一座未來森林。
作者:吳晟(口述・詩文創作)
採寫:鄒欣寧
資料彙整:唐炘炘
出版:果力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吳晟
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人,1944年生,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畢業;任教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曾以詩人身分應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為訪問作家;出版有詩集《飄搖裏》、《吾鄉印象》、《向孩子說》、《吳晟詩選》、《他還年輕》,以及散文集《農婦》、《店仔頭》、《吳晟散文選》、《守護母親之河》等多種。

鄒欣寧
在台北求學、工作十餘年的桃園人,當過劇團經理、雜誌採編、劇場編劇,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閒時看書、看樹、看舞,最近對園藝、烹飪、探戈、薩滿有高度興趣。願把生命中的文字書寫都獻給Pachamama(大地媽媽)。寫作經歷:《國片的燦爛時光》(2010)、《打開雲門》(2013,合著)、《咆哮誌》(2014,合著)。《誠品好讀》(2006-2010)、《PAR表演藝術》(2010-2013)。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劇本特優(2007)。臺北文學獎舞台劇評審獎(2012)。

唐炘炘
輔大法文系畢,副修英文。曾任漢聲出版社、遠足文化、環境資訊協會編輯,大地地理、秋雨文化、小天下出版社等特約撰文編採,並於社區大學開設生態課程,關注自然生態、社會人文主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